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靈犬反低俗挑戰#

首先,何為低俗?

從百度百科查閱的資料顯示,“低俗”:指的是某種低級趣味、犯扯、庸俗,使人萎靡、流氓、頹廢的內容,相對於超凡脫俗、高尚情趣、積極上進、令人奮進等社會進步意義和價值內容。

正是由於“低俗文化”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義,因此大眾對低俗文化的評判標準也參差不齊。從官方的思維來說,但凡涉及到性或、暴力、反社會等內容都屬於低俗範圍,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低俗文化的範圍就更廣了。

隨著現今資訊、互聯網、手機等科技迎來井噴似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確實越來越廣,但隨之而來的雜音與低俗也越來越多。特別對於營銷行業來說,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迅速抓住人們的吸引力,捕獲人們的眼球,提高產品的知名度等都成了商家們絞盡腦汁去思考的問題。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高品位,有內涵且想法奇特的營銷方式固然可以讓消費者印象深刻,令人稱讚不已,但這往往卻需要付出較大的人力、腦力或者財力成本,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付出相對更少的低俗營銷文化便孕育而生。在汽車方面,早幾年在各大車展上,眾多美豔的車模們,在各自經銷商或者車企的要求下,紛紛走上了“不露不上臺”道路。

一時間,車展變成了“肉展”,看車的主題變成了“論美與色”的話題,各類長槍短炮抓拍的不是汽車本身以及汽車的科技,在鎂光鏡頭裡閃爍的總是充斥著無數的美色與肉慾。因此這也在坊間出現了一種調侃的聲音:“想要汽車賣得好,需要拿出足夠的誠意”、“車不好,人來湊”、“只有開這樣的車,才能找到這樣漂亮的女人”等等。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那麼車展到底應該看什麼?

在國外眾多的國際知名車展上,人們首先討論的是汽車產業的新技術、新車型以及新理念,這些方向與知識才是這些國際車展上當仁不讓的主角。

其次各國汽車都有著各自的文化與薰陶,別具特色的汽車文化是車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車友和消費者們可以透露所展現出來的信息,去了解各個國家、各個品牌在汽車領域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縱觀世界的汽車文化,它就如百家爭鳴,萬花齊放一般充滿著富有詫異的風格,譬如:德系車的嚴謹與高貴、日系車的精細與經濟、美系車的運動與豪邁、法系車的浪漫與優雅,這些無不包含了他們各自的一種汽車文化與底蘊,而這些才是我們在車展上應該去享受也追尋的汽車文化。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縱觀世界汽車文化,無不具有明顯的差異化風格:德國車的嚴謹高貴、日本車的精微細緻、美國車的豪華奔放、法國車的浪漫優雅,無不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汽車文化精神。於是我們會問:中國車應該是什麼樣的風格呢?我們有什麼樣的汽車文化呢?

我們的汽車文化氛圍究竟如何?

如今我們已經躍居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消費市場,幾乎全球所有的知名汽車品牌都能在這裡找到各自的位置,那麼我們現在究竟有沒有自己的汽車文化呢?

說起這個話題,首先就得從我們的汽車發展開始講起:

在近現代,我們的第一輛國產汽車產於1929年5月瀋陽,是由張學良將軍掌管的遼寧迫擊炮廠製造。在解放後,新中國的汽車文化在百廢待興中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並在1953-1978年間,初步奠定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基礎,我們也做到了汽車真正從無到有的艱苦歷程。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第二個汽車發展階段出現在1978年到20世紀末,此時我國的汽車工業已經獲得快速發展,無論從轎車還是載重汽車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汽車工業體系,並且開始探索一條與國外品牌進行合資發展的新思路。

在進入21世紀後,隨著我們順利進入WTO組織,我們無論是國力還是經濟都迎來了最高峰的噴井式發展,汽車工業也因此進入了更大的市場規模與生產規模的擴充期,眾多的自主品牌猶如雨後春筍般開始茁壯成長,並逐漸開始以自我的姿態融入到世界汽車工業體系中來。

這裡面最具代表的有:吉利、比亞迪、奇瑞等。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隨著與國際汽車文化、市場與技術的廣泛接觸,作為展示自我品牌實力的平臺-車展併成為了國產品牌展現自我的最佳舞臺。不僅國際車企通過它向我們推銷自己的產品,國產品牌也通過它瞭解到本土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行的各類車展,大大小小就有不下50多個,在這些規格不一的車展中,尤其以北京、上海、廣州、長春、成都等地的車展最為引人注目。那麼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的汽車文化也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雛形與規模。

不過有別於國外發展多年且較為成熟的汽車文化,我們汽車文化確實存在很多浮躁且低俗的表現在裡面,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我們國人對於汽車使用的一種態度。比如汽車開的越好越有面子,開好車就代表了某種特權等等。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這些商家所帶來的汽車文化往往不以科技、數據、真是營銷以及汽車可靠性等為主導因素,利用部分消費者對於汽車文化的某些錯誤認知,在博眼球、抓話題方面下足了功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這番“以肉博位”的獨特車展奇觀,而這也為國產品牌汽車很難為自己創造更高端形象,帶來了很大的束縛。

日本的汽車“低俗”文化演變史

說到汽車的低俗文化,在我們鄰國日本身上也曾發生過相似的汽車文化演變。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如果瞭解日本汽車發展的朋友應該知道,雖然日本汽車現在有英菲尼迪、謳歌、雷克薩斯等這些較為高檔一些的品牌,但日系車從總體上來說還是給人經濟實惠的感覺。特別是在二戰後,日本對於戰後的認知與態度,在一段時間內反映出了他們在民族文化、胸懷氣度以及歷史沉澱方面的狹小性。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汽車在世人的印象中就是一種廉價、低俗的形象,而且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將它與“高貴”“典雅”等詞彙放在一起,但日本人並未讓自己沉淪在用低俗的方式發展自我的思維中,他們不甘心將日本的汽車文化在“低俗”的階段徘徊。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於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品牌開始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汽車世界學習。在這方面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精神,他們甘願低下腰去學習美國的汽車審美、汽車製造以及汽車文化,將他人優良的知識與細節學習過來,並運用在了自己的汽車文化上。

在這方面,後來日本就誕生了可以與寶馬、奔馳等掰手腕的一款代表作,也是當時風靡香港與內陸的“凌志”,也就是後來的雷克薩斯。

結語:

曾經的“不露不上臺”的汽車低俗文化,何時才能徹底滅絕?

如果講到一個國家的汽車文化,首先提到的是這個國家的汽車品牌,因為從他們身上才能真正看到這個國家所代表的汽車製造實力。雖然如今我們國產品牌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但成熟且開放的汽車文化並未沒有完全建立。

因此關於那些低俗的汽車文化,不僅需要相關部門肩負起應有的責任,給車展設置准入“門檻”,探索設立低俗車企“黑名單”等屏障,遏制車展低俗之風。我們應該在汽車技術和汽車設計上努力,爭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只有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發展起來,我國的汽車文化才真正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