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束縛"在衙門與廨舍的明朝官員,如何才能實現隱藏的"愛與理想"?

在中國古代皇權統治中,皇家象徵著中央統治的最高權威,國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負責。可是中國地大物博,皇帝一人日理萬機,是遠遠不夠的。今天這個村莊因為爭吵打架了,明天因為利益不和造成了命案,這在社會歷史中是常有的事情。

被

倘若皇帝要煞費苦心的管理這些瑣事,那麼國家大事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去處理了。

由此,在國家統治與社會形式的需要下,地方官員早已出現,代表皇帝,來管理地方事務。正是因為“家天下”的觀念,在皇帝眼中,國家的江山社稷都屬於自己的私有財產。為了保證自己的財產,官員必須是皇家利益的忠誠捍衛者。這種思想不僅決定了官員的人生目標,也決定了官員的文化生活。

人間生活,最簡單的不過“衣、食、住、行”,那麼明代官員的“住”,是什麼樣的呢?在仔細閱讀相關史料之後,就會發現,明代官員的居住文化,與“家天下”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歷史的記述中,就會發現其中的樂趣與奧秘。

明代官員對衙門與廨舍的規劃

明代官員日常生活中,其職能主要是處理地方政治事務。與皇帝相比較的話,官員類似於一個小地方的“皇帝”。由此,皇帝的居住之地與地方官員的居住之地是非常相似的

,“前公後私,公私結合”,就是建築設計語言的總結。

但是皇帝的資源遠遠比官員的資源要多的多,而且官員都是由皇家選拔,並對皇帝負責,所以官員的住所遠不如皇帝的氣派。為了表示對皇帝的敬畏,並突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居住的建築中,其命名與規格是不同的。那麼官員的居住之地,有什麼樣的規範呢?

被

1、衙門的公用

皇帝的皇城中,前面行政的建築稱為“殿”。由於官員負責掌握皇帝在地方的小權力,所以官員的職能與皇帝相似,在行政地區內,主要管理當地的政治事務。為了方便管理,官員日常居住的建築中,前面的行政建築稱為“衙門”。

衙門,原本稱為“牙門”。其起源於古代營門樹立的旗幟,因為旗幟刻繪成牙狀,故稱營門為牙門,後改為衙門。在宋朝之後,衙門專指官員辦公的地方。在明朝,衙門又分為京城衙門與地方衙門。

在京城中,是朝廷主要行政之地,而且皇帝也在此生活和行政。所以京城的官員,成為了皇帝商討國家大事的顧問,京官的住址也有一定的考究。《易》的向離之象,成為了京城衙門分佈的主要準則,以顯示帝國的權威。而地方衙門,就比較隨和,主要是因地制宜。

2、廨舍的使用

在瞭解了明代官員的辦公之地後,便要開始瞭解其生活的地方了。因為官員的權威主要仰仗衙門,所以其生活的地方,是沒有太多講究的。在明初,官員在離開衙門之後,就會回到自己的家庭住所。如果任地過遠,官員都會選擇租憑民房。

但是官員也有自己選擇住所的權力,以及後期的貪腐之風,所以“前公後私”,成為了明代官員住所的主要格局。將公務與私生活結合在一起,也成為了許多官員一生所遵守的道德準則。至於如何執行,這還要另當別論。

被

在官員的住所中,見日堂是某些官員用於分隔公私事的場所。在這裡,官員主要用於接見自己公事以外的客人。見日堂之後,便是官員自己家庭生活的場所。在這裡,官員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需要,進行日常的生活活動。

3、衙門與廨舍的聯繫與差別

衙門與廨舍都進行了瞭解之後,便可以明晰兩者之間的聯繫與差別了。在官員住所建設中,前面的建築主要用於公事的處理,稱為衙門;後面的建築主要用於自己私事的活動,稱為廨舍。

在明初,兩者的聯繫本不大,但是隨著辦公的需要與風俗潮流,“前公後私”的建築格局由此形成。甚至在清朝時期,還沿用了明朝的這種衙舍的格局。為何會形成這種潮流與格局,這與儒家文化有很深的聯繫。

書法與明代官員志向的匹配

在明朝重新規定科舉制度之後,科舉制在明朝獲得了大力的發展。與唐宋時期相比,明朝的科舉制度更成熟,也更廣泛。在此情況下,其影響力也更加深遠。

如《儒林外史》的創作,正是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儒學子弟為藍本。

由此,儒學的思想與官員士大夫的思想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融合。在唐朝時期,取士的教材內容主要以南北朝時期的文章為主,那麼在明朝時期,儒學真正實現了“一家獨大”。《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泛式思維,也成為了官員士大夫的圭皋。

1、衙門中的書法

被

在明代各個府、州、縣的衙門中,都會看到一座亭子,在亭子內,樹立著一塊戒石。石頭上都寫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十六個字,源於五代蜀主孟昶之詞,發揚於明初皇帝朱元璋的命令。朱元璋希望通過這則誡語,使官員能為民著想。

除了戒石,其他許多地方還有書法的體現。如衙門前的照壁旁,都會刻有“淡簡”二字,來勉勵自己為官清廉。在照壁的木柵上,還有一塊“敬天威,畏民志”的牌匾,來使自己警醒於農民百姓的權力與上天的權威。

除此之外,衙門中,書法的體現使官員的生活有了更高與更好的追求。如樑柱上,都會有官員自己撰寫或自己挑選的對聯,來抒發自己的人生抱負。而很多句子,正與儒家的思想有著很大的聯繫。

2、廨舍中的匾額

在衙門辦公的場所,官員所選的書法作品都與百姓和上天有著直接的聯繫。當其回到自己的私人住所後,匾額上的文字便有一定的差別。

因為在自己的私人場所,設立匾額不僅可以時刻提醒自己,還可以表達自己真正的人生志向。

比如熱衷行政管理的官員,會在匾額上提寫“肅政”二字,以時刻勉勵自己在政務上做出好的功績。而有的官員並不是特別嚴謹,在公事之後,會選擇讓自己得到十足的放鬆。在匾額上,那些追求放鬆的官員會提上“瀛洲”二字,以表對夢幻城市的追求與志向。

3、志向高雅的書法與追求

被

在官員的住所之中,其裝飾除了一些常規的需要以外,書畫成為了文化裝點的主要媒介與工具。其中書法的裝點,更能直觀的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簡單文字的背後,不僅是極簡主義文化的體現,更是官員高雅志向的追求。

而且這種高雅志向的追求,在明代官員的住所中,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與“家天下”的泛式思維有關。官員士大夫相信,只要自己管理好自己,就可以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就可以管理好天下事務。這種邏輯思維看似正確,實則忽視了許多現實的殘酷與路徑。

現在看來,“家天下”的思維確實有待改正,但是在明朝時期,這種邏輯思維成為了明人的共識。看似簡單,實則荒謬,這或許是儒學一家獨大,缺少比較與辯證思維所導致。由此,在明代官員的住所中,這種高雅志向的書法作品,可謂是風靡天下,“習以為常”。

農民智慧與儒學智慧的結合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句對聯在農民的家中也非常常見。土地可以使中國農民百姓保證基本的生活,而在基本生活的基礎上,讀書致仕幾乎是中國古代農民百姓的一致追求。可是真正做官後,自己的私利往往成為了自己人生的主要目標。

儒學的本質,是為帝王服務。所以歷代帝王,都將儒學看的無比重要。而農民出生的官員,在自己的人生與社會背景中,能夠有幸為帝王服務,就是其一生最大的榮耀。殊不知,那些為百姓謀利益的人,才成為了史書中的重筆。

被

在為官之後,自己的生活與行政融為一體,是許多官員權威的體現。所以,官員建築的講究主要源於官員個體權威的體現。這種居住文化,與皇宮的建設不約而同。上行下效,確實是中國文化風潮發展的一大原因。

歷史的傳承與警示

在明代官員的居住文化中,可以看到居住文化由上到下的傳播。皇城的建築佈局,沿用到了官員建築佈局中,行政與個人生活的結合,成為了中國古代行政的標準與默認規範。而這種默認規範,至今還能得到一定的體現。

除了行政與生活的需要以外,官員在裝飾自己的住所中,大量引用了書法藝術。在文字之中,不僅表達了官員高雅的志向,也提示了很多生活的規律。倘若官員可以按照書法中的文字,去要求並執行,那麼明朝的統治一定會延續至今。

所以,明朝的滅亡與官員居住文化結合後,就要開始反思了。在生活中,高雅的志向與追求,確實有利於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但是要切忌空喊口號。口號的響亮,在我們如今的生活處處可見,只有切實的行動,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明代社會生活史》

《明史》

《中國大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