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普及”保時捷

憑藉精簡工藝、縮短製造週期、節約生產成本等優勢,3D打印技術開始在汽車製造領域逐漸佔據了一席之地。無論是汽車廠商還是零部件供應商,3D打印技術都提供了一條更加快捷高效的創新路徑。近期,3D打印在汽車行業的應用進展如何?一起來了解一下。

■保時捷:可選靠背硬度的3D打印座椅

日前,保時捷官方表示,通過研究並使用3D打印技術,可以生產出一種全新形態的桶型座椅,並且該座椅可以替代傳統桶形座椅。該座椅的靠背部分是由3D打印技術製作的,客戶可以在三個硬度級別(硬、中和軟)之間進行選擇。使用該技術打造的座椅除了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之外,它還具有十分獨特的造型、更輕的重量、更高的舒適度以及更好的透氣度。

3D打印“普及”保时捷/布加迪都在用

保時捷配件有限公司於2020年開始為保時捷911及718系列車型提供該定製座椅。該座椅採用限量發售的形式,限量出售40個,同時第一批客戶的反饋意見也將被採納,用於之後的進一步研發。2021年中期,該座椅將在保時捷Exclusive Manufaktur(個性化定製)服務中上線。

3D打印“普及”保时捷/布加迪都在用

■布加迪:將輕量化發揮到極致

超跑對於車身的輕量化非常看重,布加迪早就確立將3D打印技術應用於量產車上。布加迪為其新開發的Chiron Pur Sport和Chiron Super Sport 300+新車配備了3D打印鈦制排氣管裝飾蓋。

3D打印“普及”保时捷/布加迪都在用

這不是布加迪第一次使用3D打印開發組件。此前,布加迪Chiron剎車卡鉗就是用鈦合金3D技術打造,卡鉗僅僅有2.9kg的重量,相比之下如果同樣尺寸用鋁合金來打造的話,重量近乎4.9kg,整個剎車卡鉗的打印需要花費時間為45個小時。

■本田:3D打印零部件可減重30%

今年3月,本田的研發部門就與軟件公司Autodesk展開合作,雙方設計了一款曲柄軸部件並採用3D打印技術製造樣品,從而實現車輛輕量化並提升發動機燃油經濟性。

曲柄軸在汽車發動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該部件能夠將活塞擺動轉化為旋轉力,因此對於耐磨損度有著較高要求。如今,本田的設計方案相較前述產品將實現減重30%的目標,可以說是一項新的突破。

3D打印“普及”保时捷/布加迪都在用

一直以來,本田都致力於使用3D打印技術及智能設計方案來優化汽車零部件的設計。迄今為止,公司對座椅安全帶支架、發動機控制單元及車架等多類汽車零部件都進行了升級,利用3D技術實現了部分零部件的大幅減重。

■邁凱倫P1:3D打印車輪跑得更快

去年11月,美國加州車輪製造商HRE發明了一種3D打印車輪,專為邁凱倫P1設計。車輪由一個碳纖維槍管及鈦合金輪輻組成,單個車輪重量約為9kg。邁凱倫P1配置這種輕量化車輪後,加速會變得更快。

在超跑車輪的製作過程中,HRE採取了兩種3D打印工藝,一種是直接金屬激光熔融工藝,另一種是電子束熔鍊工藝。在訂購HRE的3D打印車輪時,用戶還可選擇不同的顏色及底漆進行定製化操作,這類車輪均為手工製作,製作時間較長但工藝十分精細。3D打印技術使用鈦合金材料,保證了零部件的強度,也為未來車輪定製化發展提供可能。

3D打印“普及”保时捷/布加迪都在用

■奧迪A8:W12發動機引入3D打印稀缺零部件

奧迪與金屬3D打印公司SLM Solutions合作,改進旗下汽車發動機W12系列的性能,利用金屬3D打印技術製作W12發動機的特殊零部件,用於高端的奧迪A8汽車。

SLM Solutions通過近年開發出的多激光3D打印技術和強大的700W激光器專利,利用其SLM 280 3D打印機為奧迪打印金屬的發動機零部件。據悉,奧迪未來將不再推出12缸車型,對於有些車主喜歡,並會購買12缸車型,3D打印不失為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3D打印“普及”保时捷/布加迪都在用

■YOYO:4.6萬元可購買3D打印汽車

最讓消費者驚喜的,應該是去年12月3D打印汽車XEV公司的首款產品YOYO面世,基礎包定價5999歐元一輛(約合人民幣4.6萬元),眾籌目標金額50萬歐元,擬定於2020年12月發貨。目前YOYO已經登錄了世界最大的眾籌平臺Kickstarter。

XEV是一家歐盟注資、擁有中國背景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來自全球的設計師、3D打印工程師團隊以及寶馬、大眾等車企團隊組成了這個創新型3D打印增材製造汽車企業。XEV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汽車研發和生產中,以達到降低造車成本,滿足高度定製化需求的目的。

3D打印“普及”保时捷/布加迪都在用

眼下,3D打印已被用於生產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甚至應用於汽車修復技術。除了以上這些最新的案例外,福特、戴姆勒、寶馬等車企也很早就致力於將3D打印應用於製造汽車零部件。未來,人們會看到完全3D打印的汽車,量產並可供消費者購買。隨著應用的普及以及參與競爭的3D打印技術供應商的增多,其使用成本有望隨之下降,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