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靈獸按

“做生鮮,如果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作者/楚勿留香 靈獸 ID/lingshouke

“做生鮮,如果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這是本來生活創始人喻華峰創業多年後總結出來的第一個“引以為豪”的心得,亦是其多年探索生鮮經營模式的一個核心。

雖然喻華峰強調這僅是個人觀點。但無疑,這是一位從2012年就開始生鮮創業、歷經生鮮B2C、O2O、前置倉、到家和開設實體生鮮門店的創業老兵的親身實踐總結。

喻華峰認為,以門店為基礎,可以疊加倉+O2O+拼團+B2C等模式。

“目前看,生鮮店的‘終極模式’就是以店為基礎的複合模式。從另一個角度看,‘終極模式’可能並不存在,因為會不斷進化。” 喻華峰對《靈獸》表示。

同時,喻華峰強調,生鮮一定要變成流量才能發揮更大價值,就像美團王興把外賣變成了流量一樣。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喻華峰還特別提醒,“在生鮮領域,燒錢是毫無意義的。”

這些觀點都是喻華峰親身實踐後得出的“死結論”。

當然,一旦前臺定型,那麼,生鮮店以後拼的就是後臺和供應鏈。

這一點,在新冠疫情中,看各零售企業的表現,就能夠得出清晰的結論:

那些反應速度快,供應鏈能力強的企業,尤其是生鮮連鎖企業,門店越多、密度越大所取得的銷售業績和綜合收益也就越好。

2017年,喻華峰主導創立的“本來鮮”,亦是受益者之一,更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連鎖生鮮門店,同時,承擔了“保供”、扶貧等重要職能。

1

“從正月初一(1月25日)開始到現在,我們就像在高峰時打仗一樣,每天都是忙到很晚,開會到半夜。因為每天都會出一些新情況,我們每天要覆盤、開會。”

在北京東北四環的一間辦公室,喻華峰終於能稍稍鬆下一口氣來。

本來鮮應對新冠疫情的反應非常快,正月初一,本來鮮就開始做公益,與順豐一起給一線醫院的醫護人員送吃的,連續送了三天。

後來,又因為武漢封城影響,本來鮮又給順豐快遞的小哥提供吃的。

“正月初三(1月27日),本來集團就開始做內部動員:疫情下,我們該怎麼做?”喻華峰稱,“因為疫情影響,武漢本來鮮的實體門店不能對外營業,只能做線上。”

在喻華峰原本的規劃中,要先把線下門店“搞通”,然後再大力發展線上。過去,本來鮮的一些門店曾做過線上的試點,但一直沒有大力推廣。

疫情客觀上加速了“本來鮮”線上化的步伐。

本來鮮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到店自提、拼團後到小區提貨點自提、B2C的邏輯等都能夠通過本來鮮微信小程序實現。

但疫情迫使本來鮮門店很多線下會員一夜之間全都轉移到了線上。

“因為本來鮮的線下門店有很好的基礎,加速發展線上,反而佔了很大優勢。”喻華峰稱。

消費者通過本來鮮小程序下單,可以完成購買。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本來鮮在武漢開通了近1000個小區的小區門口自提。同時,本來鮮還和順豐合作,滿足沒有自提點的小區對生鮮的需求。

在武漢市下面的一些城市,地方政府要求只能線上下單買菜,然後到自提點自提,避免接觸。

“即便在一個縣城裡,線上下單的普及度也非常高。”喻華峰表示,“這次疫情下來,更凸顯了線下社區生鮮門店的價值,離小區門口越近,越佔優勢。”

疫情期間,更考驗企業的是其供應鏈能力,一是,考驗企業反應速度: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人上班、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二是,供應鏈的匹配度。怎麼找到貨源,還要有工廠給你生產。

“為什麼每天我們都開會到非常晚,所有環節上的問題,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喻華峰稱。

以與雙匯合作為例,雙匯給本來鮮開了5個工廠,並非單個工廠的生產能力不夠,而是人不夠。“所以,只能每一個工廠找一點人,然後5個工廠加工,才能夠滿足本來鮮線上的需求。”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除武漢外,其他城市的本來鮮門店,在正月初三就開始逐步營業,業績非常不錯,有的城市門店業績增長翻倍。

3月底,本來鮮武漢門店也已逐步開門營業,慢慢恢復正常。

喻華峰表示,“本來鮮一方面,完成了保供任務,盡了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把市場機遇抓住了,趁機對包括門店、業態、陳列和線上線下商品結構進行了調整、優化和升級。”

經過此次疫情,喻華峰的一些想法更多的得到了驗證。其對生鮮經營和生鮮模式的深刻認知和總結,亦是經歷了漫長的探索。

2

2015年,喻華峰在探索生鮮發展模式的時候,找到了B2C增長慢的主要原因:

一是,時效。B2C不能夠滿足消費者對時效的要求,所以,在做飯買菜這件事情上,在不能解決時效之前,消費者的第一選擇不會是B2C電商。

二是,流量。B2C電商大戰時,曾有很多生鮮電商花費鉅額資金去買流量,成本非常高,但最後都成為了沉沒成本。

喻華峰意識到,“買流量賣生鮮”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錯的。“而是要倒過來,把生鮮變成流量。”

三是,履約成本。

這三個問題,一直是B2C電商的“致命傷”。

當喻華峰發現“時效”這個BUG後,開始做“本來便利”,即把拿貨放在“便利店”,用戶下單後,店裡馬上派人送過去,就把時效問題解決了。同時,也沒有增倉的成本。

但後來,喻華峰發現,這條路也走不通:

一是,便利店和生鮮的SKU是衝突的,便利店沒有能力管好生鮮,因為生鮮太複雜了;二是,由於你賣的生鮮商品,不是他便利店裡的東西,所以便利店主積極性不高;三是,仍要要買流量,而且要圍繞店更精準地買流量,成本反而更高了。

期間,喻華峰幾乎嘗試遍了所有市面上的生鮮模式,最後發現,只有通過開設“實體門店、線上線下結合(O2O+B2C)”才能夠解決以上所有的BUG。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生鮮門店是自帶流量、距離消費者近又解決了時效問題和履約成本問題,同時,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到店自提。

喻華峰依然決定自己開店。但對於開大店,還是開小店,本來內部也存在爭議。

也只有“試”才能夠切身體會,到底哪種店效率更高。

如果開大店,就需要門店覆蓋的範圍一定要大,也意味著離用戶遠。而用戶的要求是離他越來越近,線下同樣有時效性的要求。

經過一年多的調研和討論後,才決定開“小店”。

同時,小店既可以當倉,配送半徑更短,時效性更快,也可以當做流量的入口,因為生鮮本來就是流量商品。

如果將“本來鮮”開到小區門口,既然離消費者更近,又解決了時效、流量和履約的問題,一舉多得。

所以,在喻華峰看來,做線下店,並不是“被迫”,而是進化的必然路徑,更不是因為彼時生鮮店是風口。

這種轉變對喻華峰而言,也是經過長期的調研和跟蹤。

“因為當時,線下店對我們畢竟太陌生了。但跟實體門店打交道一年多之後,我心裡有底了,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難,就跟小馬過河一樣。這個事總得有人幹,所以,我們就開始籌備開幹了。”喻華峰稱。

這就是後來的“本來鮮”,2017年,本來鮮第一家門店“正式對外”開張。

3

本來鮮亦是在摸索中,不斷迭代和調整。

目前,本來鮮在全國擁有600多家門店,覆蓋到珠三角、武漢、天津、成都、鄭州、長沙等主要城市。

其店型也已經迭代到第三個版本。

最優的選址主要是在距小區門口30-50米的位置,最理想的就是小區門口第一家門店。

只要離消費者更近,對消費者就會更便利,同時也解決了時效和履約成本的問題,慢慢的就有了忠誠度。

“只有開在小區門口才有所謂的忠誠度,因為進出門口總能看得到。購買或自提也都很方便,進出就將商品拿走了。” 喻華峰稱。

本來鮮的SKU有1000個,90%都是生鮮商品,包括菜果肉、凍品和白切雞、豆腐、豆乾等冷藏品。

此外,剩下的10%為米麵油等商品。

目前,本來鮮的日平均客流達1000多人,客單價也已經上升到18-20元。

其主要客群為附近小區的腰部人群為主,並向上和向下延伸,其邏輯是買菜的全人群。

目前,本來鮮是三種店型同時存在,100平方米左右、150平方米左右和200平方米左右的店型。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一是,不同小區戶數和人數不一樣,所以門店大小和SKU都會有所不同;其次,不同區域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不同;三是,與房租租金相關。“有的地方房租便宜,開大店和開小店,租金差不多。此外,還要受到各小區客觀物業的影響,並不是你想要多大就有多大的。”喻華峰表示。

在實踐中,100-120平方米的門店,線上線下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好。留出20平方米做線上的履約服務。

3月,本來鮮線上銷售佔比已經達到了30%。

“前兩年,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線下摸清楚,我們堅決反對做線上,等線下的能力具備了,才能做線上。但這次疫情,是我們加速了線上化的步伐,逼著我們往前走,只能順勢而為。現在已經把線上做起來了。”喻華峰稱。

這次疫情,讓生鮮門店的價值凸顯。因為就在小區門口,有的門店甚至就在小區裡面,購買也很方便。

2020年,本來鮮計劃要將門店數擴展至1000家左右。

在實際經營中,喻華峰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旦線下的消費者轉移到線上,他的購買習慣馬上就改變了。

“這次我們武漢的團隊體會最深,這也是很多做線下的人做線上時,面臨的一個困境。因為線下很多東西不適合在線上賣。”喻華峰表示。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一是,線上購買,消費者馬上就開始認品牌了。

因為消費者在線下自己購買時,他能夠自己把關商品的質量和品相,看得見摸得到。但到線上後,消費者就會看是誰生產的?線上他只能靠品牌把關;

二是,客單價有大幅提升。比如線下客單價可能在20元左右,到線上就提升到60元左右。

三是,線下購買,消費者很少向商家投訴,而線上購買,投訴明顯增多。

“到線上之後,消費者稍不滿意,就開始投訴了,因為消費者的要求更高了。”喻華峰表示,“你會發現同樣一個人,以前就在線下買,現在線上買,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同時,喻華峰強調,線上是另一套SKU的邏輯,單純的把線上商品搬到線上去賣是沒有意義的。

在本次武漢疫情“保供”過程中,武漢本來鮮門店原有的很多供應鏈被幹掉了,就是因為不適合線上銷售。

比如原來散裝的大米在線下賣得很好,但到了線上就沒有銷量。

這些都是喻華峰在運營中觀察到的細節和變化。同時,他也在探索“做生鮮”的最優模式。

4

生鮮的“終極模式”是什麼?

可能只有階段性的答案,因為技術、模型等一切都在迭代進化。

喻華峰認為,門店是做生鮮的基礎,以門店為核心,可以疊加倉+O2O+拼團+B2C等多種模式。

這亦符合喻華峰判斷“生鮮模式”成立與否的標準。

喻華峰認為,分析一個“生鮮模式”成立不成立,主要考量和四個要素:即時效、流量、履約成本和商品豐富度。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在中國,由於特殊的烹飪方式決定了,用戶的新鮮度的要求是極致的。

“生鮮品質再好,如果不新鮮,消費者都不會選擇。”喻華峰表示,“在武漢本來鮮賣菜時,把蔬菜從框裡上到貨架上,消費者就要你手上拿的那一把,他認為你手上剛從筐裡拿出來的是最新鮮的。”

怎樣才能保證新鮮?就是離消費者最近,從店到消費者手中的時間最短,即保證了時效性,才是最新鮮的。

此外,就是商品是否豐富,消費者能否買到需要的商品。

但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就要考量流量成本和履約成本。

喻華峰認為,時效和商品豐富度是解決用戶的需求,流量和履約則是解決企業運營的需求。

任何一種生鮮模式,都可以從這四個要素考量。

以前置倉為例,解決了時效和部分新鮮的問題,但並未解決高流量成本和高履約成本的問題。

前置倉的本質上是B2C模式,只不過把倉庫的履約方式變了,分兩道倉,總倉(中心)和分倉(前置倉)。其履約成本不是降低了,反而增加了。

前置倉流量的獲取,要麼是通過“買”,如果以某小區或某區域定向購買,則成本會更高。或者是,在周邊小區地推,自己“掃流量”,但這樣做的成本仍然很高。

流量成本和履約成本高的難題仍舊未解。

當然,換個角度看,北京和上海的前置倉發達,是因為線下“實體門店”太少,滿足不了消費者對生鮮商品的需求。

“假設在北京,有3000多家社區生鮮店,可能大家的消費行為馬上就改了,因為消費者有到店的需求。”喻華峰表示。

前置倉也很難直接面對生鮮實體門店的競爭。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但線上和線下並不矛盾,消費者既有線上需求,也有線下需求。最終,線上和線下將會融合。“本來鮮門店要成為社區的基礎設施,這樣其價值就凸顯出來了。” 喻華峰稱。

喻華峰認為,未來社區生鮮市場足夠大,有2-3個大玩家,完全沒有問題。“但最後的決戰,仍然是在線上。”

本來鮮開設社區生鮮店是基礎,是在為了B2C打地基。最後的競爭還是要回到B2C上,即在店裡買即時需求的商品,在“線上”買非店的商品。

因為門店的SKU數是有限的,但在“線上”,SKU數可以放大。

“這就極大的擴張了門店的SKU和坪效,店的效率就被放大了。”喻華峰表示,“每一個門店都是流量的入口,與O2O結合後,B2C將煥發真正的生命力。”

現在,本來鮮的主要任務是開店,進一步融合線上和線下。

喻華峰也早已為新的擴張,準備好了充足的糧草。

5

當本來鮮的門店數量達到300家的時候,本來集團開始了D1輪融資。

2019年10月8日,本來集團宣佈完成2億美元的D1輪融資,明德控股領投,北京電商投資以及老股東鼎暉資本、高榕資本等跟投。

明德控股由順豐創始人王衛持股99.9%,並且持有上市公司順豐控股61.2%的股權,也就是說,順豐控股和明德控股擁有共同的老闆王衛。

彼時,喻華峰給全體員工寫了一封內部信。

在內部信中,喻華峰引用摩根士丹利評論“WeWork的母公司We公司IPO受挫”時的一句話: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我們融資了,不代表我們可以變得大手大腳,不代表我們對盈利的重視會有絲毫改變。我們需要更強的盈利能力,同時要保持更快的規模增長。”內部信稱。

事實證明,喻華峰的判斷具備足夠的前瞻性。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2019年底,一部分生鮮門店和生鮮電商倒閉了,但這可能也只是一個開始。

早在2019年7月底,《靈獸》曾與喻華峰有過一次交流。

彼時,他判斷,在2020年上半年,生鮮賽道將會趨於明朗。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生鮮領域已經慢慢偏冷了,資本已經在慢慢淡出。很多生鮮模式也已經顯示出頹勢。”喻華峰表示。

但當市場不行的時候,很多企業都被“打回了原形”。

從2019年年中開始,資本對生鮮賽道更加謹慎,甚至有些資本已經暫停了對生鮮項目的投資。

但新冠疫情的變數,讓原本應該明朗的趨勢更加撲朔迷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虛假繁榮”。

“疫情一來,整個生鮮又浮躁了,很多人又蠢蠢欲動了,線上訂單的爆發式增長,讓以前本來要死的企業也復活了,很多人又蠢蠢欲動了。”喻華峰稱。

但大勢難改,疫情只是加速或延緩了進程而已。

年前的時候,喻華峰曾在內部總結,“現在生鮮的寒冬,對我們是有利的,因為我們已經準備了過冬的糧草。模式也跑通了,我們可快可慢,收放自如了。”

喻華峰認為,“生鮮經營,最終還要回歸到商業模式本身是否成立上。”

投資人的邏輯也在變。

6

為創業者提供慷慨資金的時代,的確一去難返。

喻華峰強調,“做生鮮,自我生存能力非常重要。”

“當燒錢時,你會發現這是一條不歸路。燒的越多,就需要融到更多的資金,估值更高,企業擴張的速度就要更快,追求更快的速度就要燒更多的錢,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喻華峰表示,“只有企業本身生存能力強,擺脫對資本的依賴,才能按照應該有的邏輯去做生意。”

有時候,融資成功並不都是好事,反而“害處”恰恰在這裡。拿到錢的企業,把握不好,很容易“死去”。

一是,拿的錢多了,容易死。

喻華峰舉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個朋友融到了錢,喻華峰就和朋友說:“兄弟,你要從現在開始,不花錢就牛了。”

但他朋友在2018年-2019年,一年間就把錢花光了,現在融不到資了。

喻華峰:“做生鮮沒有店,任何模式都不成立”

“只要你能夠在沒有融資的時候能活下去的,一定比融資的企業活得命長。因為你知道沒錢怎麼個活法。”喻華峰表示,“依靠錢活著的企業,基本上錢一斷,就不知道怎麼活了。”

二是,估值高容易死,尤其對創業企業而言。

“估值太高,下不來,沒人去接盤。”喻華峰表示,“清算都清算不了,因為清算的價格也不便宜,相當於把自己的後路全堵死了。”

三是,跑的過快,也容易死。

“在沒跑通的時候,跑得越快,虧得越多。”喻華峰稱,“即便模式跑出來了,但節奏掌握不好,比如資金鍊斷了,也容易死。”

對創業者而言,別人跟你講再多的建議都沒有意義,所有的坑都避免不了,都要靠自己趟過去。“關鍵的是,在趟的過程中儘量的不要付出過高的代價 。” 喻華峰稱。

也許,2020年下半年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很多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一定要注重現金流的管理。

喻華峰強調,任何一種模式都不可能總是風口。

“當風口過去了,你怎麼辦?要靠自己活著。” (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