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社群化的明系統與暗系統


渠道社群化的明系統與暗系統


運營有兩個系統,往往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明系統,但暗系統才是我們的基本功。


在本週二晚的粉絲研究院裡,牛恩坤老師為我們分析了一個渠道社群化的成敗得失,重點講述了實踐過程中的細節,以及渠道社群化的明系統與暗系統。


從細節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呢?如何做好渠道社群化的暗系統?希望今天的課程,對你有一些啟發~

渠道社群化的明系統與暗系統

今天我主要講3個方面的內容:一,這家企業在渠道社群化之前,做對了什麼?二,還原渠道社群化落地的一些細枝末節;三,盤點成敗得失。

01


做對了什麼?


2016年,飲料行業處於整體迷茫階段,一些比較大的企業像娃哈哈也遇到了很大的問題。那個時候,這家企業做對了什麼呢?一,招商中最主要的認知體系;二,將認知體系標準化。

在招商階段,他們製造了一個風口,做了一些事,乘勝追擊,抓住了機會。有兩點很關鍵:一,認知體系或者名字,我們從山楂的功能上去找名字,逆向定位。按照劉老師的說法叫“消食(時)”這個名字本身就有傳播點、功能化;二,借力,名字本身就有訴求功能。

怎麼把認知體系說圓,實現招商呢?在感性方面,我們找了一個明星,通過明星愛吃山楂的故事,實現了借力。

同時,在理性方面我們也做了幾點:1. 原料好。哪個地方的山楂是最好的呢?太行山,北緯37度,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這是理性的一方面。2. 工藝方面,我們叫“鮮榨冷萃”:50%的果漿,山楂+陳皮,同時對標益生菌。因為益生菌是西方傳過來的,我們當時就提出了:西方人的益生菌,東方人的山楂品,實現了品類再造。

渠道社群化的明系統與暗系統


認知體系是品質、情感以及社交關聯的認知總和。


找到認知體系後,我們就要進入招商的第二階段——市場走訪打磨,有3個步驟:找到破局的點,把點連接成線,把線放大成面。

一,“點”的破局:通過地推,以及各種各樣的政策配合,實現了兩大渠道的破局,為前期撕開了口子,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1. 學校旁邊的渠道突破,總結了一句話:孩子挑食,山楂+陳皮。2. 在醫院旁邊的渠道上,也實現了破局。

二,連“線”:分為三步:1. 拉群,在B端群內進行放大,實現線性增長。2. 通過集贊等方式,在B端老闆的朋友圈裡進行放大。3. 在B端的親友圈裡進行放大。

三,放大成“面”:通過投票集贊、評選B端的“最美老闆娘”等等,藉助微信工具的紅利,實現了從線性到結構的增長。

渠道社群化的明系統與暗系統


02


在打磨過程中,我們總結了128體系,這裡主要講8個動作過程中的一些細節。

定向鋪貨、泛體驗、場景化陳列、首推、群活躍、用戶代言、動銷紅包、地推。具體怎麼做?


在wx小程序中尋找“粉絲工場Fanctory”,查看詳細內容。

03


渠道社群化案例的成敗得失。

這個案例成功的地方在於:


一是抓住了風口期,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找到了一個製造行業風口,或者破局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一般很難抓到。二是淨化期,前期主要靠禮品渠道來推動,但餐飲渠道是我們的根基,是升級和立足的根本。現在我們又重新回來,深耕餐飲。


反思是什麼呢?在窗口期到淨化期的過渡時間裡,也就是高維打低維的階段,一旦遲疑機會就錯過了,幸運的是,這個類別目前依然還在風口期。


講這個案例的目的,是想說:運營有兩個系統——明系統、暗系統往往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明系統,但暗系統才是我們的基本功。


舉個例子:很多人看到江小白的成功,會認為江小白成功的關鍵是文案和表達瓶,這是明的系統,一般人都能看得到,而江小白的暗系統是通過文案和表達瓶實現了與用戶的交互循環。大多數人只做到了渠道,只看到了表面,沒有實現與C端的交互,而江小白做到了這一點。


因為市場是變化的,所以我們的運營,也一定要從動態的角度來看,當我們看到別人問題的時候,其實可能別人早已經升級了,因為別人也在前進。

本文來自:粉絲研究院(一個專注個人提升的鏈接型菁英社群組織)

由粉絲工場Fanctory 首發 (missfan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