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下)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馬和之 後赤壁賦圖卷(局部) 縱25.9cm 橫143cm 絹本 故宮博物院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新歲展慶帖 縱30.2cm 橫48.8cm 元豐四年(1081)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新歲展慶帖(局部)

文圖學視角下的蘇東坡書藝

衣若芬

什麼是“文圖學”?

“文圖學”(Text and Image Studies)分析”文本”(text)和圖像(image)。文本是人們自我表達(情緒、慾望、訊息元、思想)、彼此溝通、記錄和連接的行動單元;圖像是文本的表現方式之一。過去我們談“詩畫關係”、“藝術融通”、中國美術的“書畫印三絕”等,已經有豐富的成果和普遍共識。但是對於新的媒材和文化產物,例如漫畫、動畫、商業廣告等等,僅僅用“文學與美術”來概括,便顯得欠缺解釋力,必須有新的語詞和理論來因應研究需求,建設更符合時代的多元觀念之道。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獲見帖 縱27.7cm 橫38.4cm 紙本 元豐五年(108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因此,我提出了“文圖學”。“文圖學”談的“文本”(text),依其生髮的途徑形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肢體:文本身體(textual body)姿態、眼神、表情、手勢、動作、服裝儀容、舞蹈等等。

2.聲音:聲音/語言文本(sound/voice/languagetext)無意或刻意發出的聲音,比如興奮時歡呼吶喊;跌倒時驚慌哀叫;嬰兒的啼哭;戰士的怒吼……乃至於音樂歌唱和語言。

3.圖繪:”文字/文學文本”(word /literarytext)和”圖像文本”(image text)文字尚未被髮明之前,人類便懂得繪畫和創造符號。結繩記事、甲骨占卜,都是帶有符號和圖像的性質。文字被有意識地排列組合為句子,聯織句子為篇章,即近乎文學。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覆盆子帖 縱27.7cm 橫44.8cm 紙本 元豐中(1080—1083)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歸院帖 縱35.1cm 橫12.4cm 紙本 元祐元年(1086) 故宮博物院藏

文圖學談的“圖像”(image),也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圖(picture):所有具可視性(visible)的視覺形式,例如符號(symbol)、圖示(icon)、商標(logo,t rademark)、繪畫(painting)、圖畫(picture)、圖案(pattern)、圖形(graphics)、標誌、照相、攝影、影像、線條、地圖、色彩、印刷物等視覺語言(visual language)。

2.形象、意象(image):審美主體對客體的整體觀察、歸納、總結、凝練而成的認知和觀念、評價。

3.想象(imagination):抽象的心靈圖景。經由探討文本和圖像的內涵與外緣,文圖學研究的範圍從古代美術到時尚服飾、互聯網、社交媒體、彈幕視頻……包括其生產機制、使用情形、衍繹流變、傳播渠道、社會網絡、政治訴求、消費文化、視覺思維、審美意識、藝術境界等等。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送楊禮先知廣安軍帖 元祐二年(1087)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郭熙秋山平遠二首詩帖 元祐二年(1087)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文圖學”與書法史研究

漢字的視覺呈現,例如書法,便具有“文”與“圖”的雙重面向。書法的文字意蘊是可解讀的”文本”,但是其外形的筆墨線條又是圖像式的造型。稍微比較“書法史”和“文圖學”的研究取徑,可以得知二者之同中有異。

書法史重視的是作品之間的繼承與創新關係,也就是分析作品呈現的結體、線條、筆法、風格等面向,為作品和書家找到歷史的時間座標和藝術定位。經由排列歸納出作品的位置,我們可以將一位書家的所有作品安置於他的人生歷程,分期觀察他的書寫變化。還可以將同時代的不同書家的作品和觀念集結綜合成階段性的同質/殊異的風格,亦即正體/別調的類型。把時間軸再放大,我們可以得知書法的歷史發展,掌握認知和判斷的依據。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卷 縱29.8cm 橫46.5cm 紙本 元祐二年(1087)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卷(部分)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卷(部分)

由於書法史的學科性質和專業訓練,作品的真偽是基本的條件,如果不能決定作品的真實性,便無法將之安置於書家的書寫譜系;無法說明這件作品與其他作品的時代前後或並列關係;無法擴散到書家的歷史時段,進而無法納入書法歷史發展的範圍裡討論。極端地說,一件被懷疑非出自書家親筆真跡,無論是雙鉤填墨還是臨摹,就可能被指為偽作,既然是偽作,便沒有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乃至於市場價值。2013年熱議的《功甫帖》便是一例。

文圖學重視全面把握作品,即作品的文字形態和表達意涵,以及其生命歷程,從書寫者的初衷、背景、機緣,到作品如何被觀看、被評價、被收藏等等,文圖學關心作品作為一種物質存在的“用途”,“用途”顯示觀者/使用者為作品賦予的意義。即使是摹本、拓本,甚至贗本,在判別作品的真偽之後,仍注意作品具有的多元可能性。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祭黃幾道文卷 縱31.6cm 橫121.7cm 元祐二年(1087) 上海博物館藏(請橫屏觀看)

“文圖學”用於書藝研究的實踐

以《書藝東坡》為例,在這本書裡,我用五件東坡的書法作品和一部現存最古老,南宋的東坡詩編年註解集《施顧注東坡先生詩集》,貫串講述東坡在杭州、黃州、定州和嶺南的故事,以及東坡作品對後世、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這五件書法作品,包括題跋最多的《天際烏雲帖》(約書於1076—1087);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的《黃州寒食帖》(約書於1082年);內容最玄妙難解的《李白仙詩卷》(書於1093年);篇幅最長,本幅有306.3cm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合卷(書於1094年);以及東坡臨終前幾個月寫的《答謝民師論文帖卷》(書於1100年)。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司馬光安葬祭文帖 元祐二年(1087)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醜石贈行詩帖 元祐六年(1091)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我提煉萃取了書法史、審美思想,以及文物收藏研究的精華,形成”文圖學”的觀照視野。採取的資料不限於蘇東坡的書法和文學作品,還蒐集了歷史著錄、筆記雜談、口述歷史、新聞、日記和照片等等。將探討範圍拓大,包括“作為書寫表達”的文本內涵、“書法筆墨風格”的視覺外觀、卷軸裝幀的物質特性、流傳記錄的題跋與鈐印、庋藏曆史的網絡等等。

為了親近東坡的書法和詩集,我在臺北、上海、大阪的博物館和庫房裡,和東坡的文字面對面。被幾次大火焚身而不死的《黃州寒食帖》,讓我真切感受神奇的力量。在博物館庫房裡,沒有玻璃展櫃的阻隔,我和東坡的文字距離不到50cm。我聞到防蟲的樟腦氣味,和難以形容的奇異芳香。能夠看到墨跡在紙上的滲透和滯留,花箋紙稍微地起伏,那上頭,有九百多年來的塵埃,還有東坡的指紋。那種直觀的觸動,讓我很想透過文字,和讀者們分享。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菊說帖 元祐六年(1091)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楷書醉翁亭記碑拓本 元祐六年(1091)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書藝東坡》的閱讀風景

讀者們手捧《書藝東坡》,不妨也試著用文圖學的方法打開和欣賞。但凡我們閱讀一本刊物,不外乎從“翻看外觀”、“判斷性質”、“讀取內容”到“踐行運用”的過程。

《書藝東坡》的封面正面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生命經歷坎坷的《黃州寒食帖》;下半部分空白,只在右上角呈現了作者的名字,左下角是出版社的印章,一黑一紅,兩相對映,呼應上方的書法卷軸。楷體印刷字使讀者容易辨識作者的名字;篆刻印章則增添古雅品味。疊加印在上下兩區塊間的,是右側紫色底反白色字的書名。美術編輯設計了兩種色樣,另一是藍色底反白色字,我將兩種設計版本公諸facebook和微信,讓大家投選,二者各有特色和優點,最後統計結果,認為紫色底斯文大方,視覺效果鮮明,因此決定《書藝東坡》的封面反面上半部延續正面《黃州寒食帖》,下半部在中央疊加色彩和正面書名一致的紫底反白,日本畫家富岡鐵齋(1837—1924)為乙卯年(1915)紀念東坡生日的“壽蘇會”所制《東坡笠屐圖》。東坡在海南戴斗笠著木屐的故事,流傳於南宋,例如周紫芝(1082—1155)記載:

東坡老人居儋耳,嘗獨遊城北,過溪,觀閔客草舍,偶得一蒻笠,戴歸。婦女小兒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

大約在十二世紀就有《東坡笠屐圖》,並且後來傳佈日本及韓國。富岡鐵齋的生日和東坡一樣,是農曆的十二月十九日,他描繪的《東坡笠屐圖》有清代石刻圖像的趣味。《書藝東坡》內夾了兩張不同套色的藏書票,便是取材自富岡鐵齋的《東坡笠屐圖》。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題王詵詩 縱29.9cm 橫25.7cm 紙本 元祐八年(1093) 故宮博物院藏

順著圖像表徵紀念東坡生日”壽蘇會”的構思,《書藝東坡》的腰封襯底的是清代畫家朱鶴年所繪《秋史餞別宴圖》。朝鮮文人金正喜(1786—1856)號”秋史”,他於1809年以子弟軍官的資格隨父親金魯敬(1766—1837)出使中國,拜訪了收藏有東坡《天際烏雲帖》和《施顧注東坡先生詩集》的翁方綱,也向阮元(1764—1849)求教。《秋史餞別宴圖》便是在北京法源寺送別金正喜的紀念畫,畫中屋舍裡坐於中央位置,頭戴高笠的青年即是金正喜。

金正喜晚年受到政治迫害被貶謫濟州島,他的處境也令人聯想到蘇東坡被貶謫海南島的遭遇,他的門人許維(1809—1892)為他圖繪的《阮堂先生海天一笠像》的模式來源即為《東坡笠屐圖》。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李白仙詩卷 縱34.4cm 橫106cm 紙本 元祐八年(1093)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請橫屏觀看)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李白仙詩卷(部分)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李白仙詩卷(部分)

北宋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1045—1105)、米芾(1051—1107)、蔡襄(1012—1067)的筆跡被巧妙鑲嵌入了《書藝東坡》。封面書名的四個字,除了“藝”字集於米芾書法,“書”、“東坡”都集於東坡墨寶。《書藝東坡》裡的十篇文章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墨韻”探求五件東坡書跡的書寫機緣、文字內涵、筆情墨意,內頁“墨韻”二字集於黃庭堅書法,網底為《天際烏雲帖》翁方綱題跋。下卷“餘芳”以“壽蘇會”為主軸,從作品的使用場景、流傳脈絡和接受反應等面向,延展時空,分析東坡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的輻射影響。內頁“餘芳”二字集於蔡襄書法,網底也是《天際烏雲帖》的翁方綱題跋。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明叟帖 紹聖元年—紹聖二年(1094-1095)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出迎帖 紹聖二年(1095) 宋拓《西樓蘇帖》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法舟帖 紹聖二年(1095) 宋拓《西樓蘇帖》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

介紹過《書藝東坡》的精心視覺設計細節,讓我們進入內文。在每一篇的開始,我安排了對於知識點和探求問題的濃縮提醒。例如談《黃州寒食帖》,我寫道:

《黃州寒食帖》是繼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大行書”。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寒食帖》是在黃州寫的嗎?《寒食帖》的黃庭堅題跋說:”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是推重蘇軾?還是在自誇呢?

讀者可以沿著作者暗示的思路,像偵探推理似的,從文本與圖像的史料證據引申,按圖索驥、抽絲剝繭,觀覽作者展示的多元風景,一路尋覓考索。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酥梨帖 紹聖三年(1096) 宋拓《西樓蘇帖》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酥梨帖(部分)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酥梨帖(部分)

結 語

當前的學術研究需要新的語彙來指稱以往不曾生髮或處理的議題;需要新的見解提供詮釋的角度,”文圖學”正因應時代而形成。我在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應邀談過文圖學,發表論文;並且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開設課程。2017年發起成立”文圖學會”(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經新加坡政府核可正式成立,將研究文圖學的心得,經由導覽博物館、藝術展、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和更多的公眾分享。

《書藝東坡》自出版以來,頗受多方關注和好評,十分感謝媒體的報道、學界的讚譽,以及讀者的支持。三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在上海;四月二十日在新加坡;五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五月二十六日在臺北,都應邀談論分享了本書的內容,得到很大的迴響。並且經讀者投選,榮獲二〇一九年十大美術史好書之一。有讀者問我:“這本書為什麼題為‘書藝東坡’?”也有讀者將直排的文字從右往左讀,念成“東坡書藝”。我在本書的序言裡敘述了書名的構思,簡單地說,書法藝術即為“書藝”。本書除了探討五件東坡墨跡的書法藝術,還包括一部東坡編年詩註解集,那是“書籍的藝術”。“藝”字又有“種植”的意思,“文圖學”是培育滋長研究的土壤,攝取文圖學的養分,讓我們認識更深廣的東坡人生,從而見賢思齊。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萬卷堂詩帖(部分)建中靖國元年(1101)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書藝東坡》裡重視的“物”,有“文物”、“寶物”,乃至於“神物”的超升歷程。我不禁幻想:如果東坡在天有知,他會怎樣看待“物”的變化呢?他為友人駙馬都尉王詵的收藏寫《寶繪堂記》,已經洞見清明: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收藏文物是為了寄託情志—“寓意”,即使物件微小或不佳,仍不會影響君子的樂趣。相反地,假使過於陷溺於追求佔有文物,便不會欣賞微小或不佳的物件,“留意”於物,牽心掛慮,樂趣安在?回顧寫作《書藝東坡》,從宏大長遠的眼光來看,我自期在”有限”的時間和個人能力邊界裡,展示東坡啟示我們的跨越高度,朝“無限”而努力。雪泥鴻爪,是為印記。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翠栝詩帖(部分) 元祐八年(1093)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謹摘錄製作《書藝東坡》影片的尾聲,為本文作結:

無論是燥熱還是溼冷的日子,我們的人生裡,有了蘇東坡,有了在情緒底谷可以呼喊的名字,那就是春天。

《書藝東坡》,獻給東坡先生,以及所有和我一樣,曾經焦慮,曾經厭煩,曾經在路上茫然無知的靈魂。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致程正甫札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下)

宋 蘇軾 行書歸去來兮辭卷 縱32cm 橫181.1cm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