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输不起”的孩子,伤不起

最近天气不错,在全副武装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带着糖豆下楼放风,之后碰巧遇上与糖豆同年同月生的小雨,孩子们在一旁踢球,我与小雨妈妈就在一旁唠嗑。

被疫情禁足的那些日子我们聊得是热火朝天,一说到孩子身上,小雨妈妈像是被双黄连附身了一般,开始大倒苦水:“最近这些天我家孩子变得很奇怪,干什么都争强好胜的,一旦输了,就会乱发脾气,还嚷嚷着‘不要玩儿这个啦’。宅在家的这段日子,我们怕孩子的内心受影响,所以在好胜这件事上,我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看我一脸诧异,小雨妈妈接着说:“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吃的速度不能比她快,不然她就会生气;和小朋友一起拼拼图,也会因为自己拼得慢而耍脾气说‘不要玩儿了’;甚至在早上起床穿衣服时,我都不能穿得比她快,否则就又会发脾气”。

“这么严重啊~~”我话音刚落,小雨就哭着跑到了我们身边,嘴里嚷嚷着:“我再也不要踢球了,我讨厌那个哥哥”。原来,几个小朋友互相传球玩儿,有个年龄大点的小男孩在传给小雨时脚上的用力大了点,小雨没有截到球,被小哥哥笑了好几次,顿时小雨就被惹恼了,一脚踢飞了球,哭着跑了过来。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后来我将这个事情分享到了大学舍友的妈妈群里,随即就有好几位妈妈跟帖表示同意:“对啊,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身上的竞争意识竟变得这么强烈了”“我家在上幼儿园后,也喜欢上了竞争,刚开始我还挺开心的,可后来孩子只盼望着‘赢’,接受不了‘输’,我就懵圈了”……

“怕输”,已经成为孩子心中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那么又是谁,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想法,使得孩子变得如此“怕输好胜”了呢

1.天性使然

从儿童心理学上来看,“怕输”并不是某些孩子身上特有的现象,而是孩子天性的使然。人在本能上的胜负欲使得孩子极其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要比其他孩子强,从内心就不愿意成为一个弱势者。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况且,在取胜时不仅能让孩子感到爽,也能让孩子获得父母的赞许,甚至获得物质上的奖励。但若孩子“输了”,因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心中想不通,孩子便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当强烈的失落感总是没有被合理引导时,就会让孩子有“怕输”的心理

2.周边人的迁就、宠溺

为了不让孩子边吃饭边玩儿,家长就很容易给孩子建立一种竞争的模式——“我们来比赛,看谁先吃完饭”。这时,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特别是老人)就会故意让孩子去赢。可每次的迁就,只会使丝毫不经挫折的孩子无法接受失败,甚至在内心深处错误地将“比赛”的概念理解为“大家都应该让着我”。

3.大环境的错误灌输

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会通过模仿周围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及做法,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 当取得好成绩、比赛赢的时候,就会得到老师/家人的表扬,甚至还有物质上的奖励;
  • 当成绩不佳、输掉比赛时,自己不是被无视,就是被臭骂。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这些会让孩子在潜意识认为:“只有‘赢’才是可以的,‘输’是万万不可的”,从而在心中对“输”产生极大的排斥感,但凡输过一次,就不想再玩/接触第二次了。

找到导致孩子“好胜怕输”的根源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尽可能去纠正孩子已走偏的认知了。

具体可以这样做

1.享受过程,并非是结果

当孩子在游戏中落后他人而情绪低落时,妈妈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哈哈,你刚刚那个动作好搞笑啊~~就像你最喜欢的小猪一样”“你刚发出来的声音太好听了”。把孩子对游戏输赢的专注力转移回游戏本身的乐趣上,让孩子明白:竞技所带给人的魅力,是在于享受竞技这个过程带给人的快乐,而不是最终的输赢。

学会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后,孩子自然能看淡“输了”的事实。

2.坦然接受输与赢

在与孩子活动时,家长可以提前与孩子商议好游戏的规则,家长可以提出“输的人不可以发脾气,也不能退出游戏”,当然,孩子提出的意见只要不过分,也可以纳入到游戏的规则当中来。有约在先,就算孩子真的输在了你的实力下,也不会厚着脸皮耍脾气的。

总是无理由地让着孩子,会给孩子一种“我最厉害,所有人都得让着我”的错觉。当孩子在没有手下留情的人中输得稀里哗啦时,必定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比一开始就让孩子“输”更大的冲击力。所以,当孩子赢的时候要表扬,当孩子输的时候更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轻松的心情宽慰孩子:“全力以赴,努力过的你同样是妈妈的骄傲”!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3.家长要摆正态度

赢了,就会得到赞扬与奖励;输了,就会被无视甚至被冷嘲热讽。你若是孩子,是不是也只想赢不敢输啊?

曾经在一档真人秀节目《天才儿童》中,有一名名叫葛军的男孩子,他一路的过关斩将,精彩的表现使得评委们惊叹不已。虽然他的得分已经在所有选手中名列前茅了,但因为没有答对所有的题目,所以他有可能与眼前触手可得的冠军奖杯失之交臂。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参加节目的都是“智商高”“情商高”“成绩高”的孩子,这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场优中择优的比赛,即使最终失败了,它也是一场虽败犹荣的高手间的切磋。

可葛军的父母却不这样想,当葛军没能全答对题目时,他爸爸就冲着他大喊:“你唯一的未来就是赢得比赛”,妈妈也不甘示弱,直言:“你的表现让我非常失望”。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听到父母的话,葛军的眼神就立刻黯淡了下来,之前还意气风发的少年此刻就像做了错事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葛军节节失利,最终止步于决赛。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到:“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承认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承认的评价。”

有些父母总自我觉得,孩子越是受挫越是被打击,潜力才会爆发。他们没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不知道自己失望的眼神及打击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曾经的高考状元王某,大二挂了一科,因为怕父母的责备,所以宁愿流浪在外也不敢回家,这一流浪就是10年。天之骄子变身流浪汉,实在令人惋惜。

江苏10岁小女孩,因成绩不好被父母打骂,最终留下一封遗书,服药告别了这个世界。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女孩遗书

这些“输不起”的孩子,不是没办法面对自己的失败,而是面对不了来自父母的失望。他们在意的点其实并不是“输”“失败”的本身,而是之后父母的态度。

结语

为人母的固然都希望孩子能勇夺冠军、捧起奖杯,可比输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比赛中学会面对挫折的勇气,会学‘再来一次’的永不言弃”。

输掉比赛,不止是孩子,连我们成年人都会觉得失落与委屈,但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的是:“若在失败、落后的那一刻能勇敢再次尝试,那么他就已经获得了比赢得比赛更珍贵的东西——勇气及坚持”。而这,才是让孩子获得成功人生的最大秘诀啊!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不要被“怕输”绊住了享受生活的脚步。

自杀、出走~~“输不起”扎在孩子心头的这根刺!错误引导或出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