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与张爱玲齐名,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为何知道她的人不多

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杂志《宇宙风》,联合举办了“最受欢迎女作家”评选活动,结果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和北平女作家梅娘并列第一,于是就有了“南玲北梅”的佳话。

张爱玲我们都耳熟能详,梅娘又是谁呢?她写过什么,为什么能与张爱玲齐名呢?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

这话适用于张爱玲,同样也适用于梅娘。

当年与张爱玲齐名,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为何知道她的人不多

(梅娘旧照)

梅娘和张爱玲同岁,都是1920年生,都出生在大户人家。不一样的是,梅娘自幼便没了娘。

梅娘原名孙嘉瑞,生于海参崴,长于吉林长春。

孙嘉瑞的父亲孙志远本是东北享有盛名的实业家,孙家在地方上不仅家大业大,在实业界也颇具影响力。

孙嘉瑞从小由长房太太抚养。懵懂年纪,她一直以为长房太太就是她的亲娘。然而长房太太待她,并不慈爱,反而在她淘气后,常常狠狠责打她。久而久之,她对长房太太在畏惧之中,便生了疑心。

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听到仆人们的一些言谈,她才从那些言谈中,发现了真相。

原来,孙嘉瑞的生母只是一个妾。自进孙家后,便受到长房太太的怨憎和排挤。

终于,在孙嘉瑞长到2岁时,长房太太趁孙志远出远门时,将她的生母赶了出去,自那以后,她的生母便下落不明了。

年少的孙嘉瑞得知真相后,悲伤不已,于是给自己取了名字——梅娘,意即“没娘”。以此来提醒自己以后的路,由于没娘,凡事只能靠自己。

好在孙志远四处经商,眼界开阔。在对待子女时,他并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因此,梅娘不仅得到了他的疼爱,还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梅娘聪慧好学,家中藏书颇丰,这让她有了博览群书的机会。在11岁那年,梅娘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吉林省立女子学校,她的文学天赋在学校里开始崭露头角。

在梅娘16岁时,她的高中老师爱惜她的习作,帮她整理后,让她结集成册并交由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小姐集》。

当年与张爱玲齐名,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为何知道她的人不多

(曾经的伪满政府)

彼此,梅娘生在富贵中,又满腹才气,虽然缺了母爱,但还有父亲孙志远的疼爱,似乎命运也不算太坏。

然而,就在梅娘出书的这年,她的父亲孙志远却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出任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副总裁及通商大臣的职务,遭到日本人的刁难。

不久后,辗转抗日无果的孙志远,不得不回到故乡,继续生活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这让孙志远气闷抑郁,不久便因病去世了。

孙志远的离去,让梅娘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幸好她蒙孙志远生前好友的帮助,才得以到日本留学,不至于被族中安排走上嫁人的路。

在留学期间,梅娘依旧创作不断。当时她所在的大学校长,对她的才华非常欣赏。同时,那位校长非常不赞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所以安慰她说,日本人好比小鬼,他们这是趁菩萨睡觉,偷供奉的油豆腐吃呢。

校长的态度,让梅娘意识到,日本人并非人人都受军国主义思想的蛊惑,这让她对日本人有了新的看法。

1942年,梅娘学成归国后,受聘于北平的《妇女》杂志。

此时,是梅娘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她的作品多次出现在《中国文学》《中华周报》《大同报》等刊物上。

同年,梅娘还创作了极具代表性的《蚌》《蟹》《鱼》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

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一致推崇。

当年与张爱玲齐名,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为何知道她的人不多

(领受文学奖的旧照)

由于身处沦陷区,她的作品还受到了日本政府的赞赏,并给她颁发了“大东亚文学奖”等。

梅娘的小说、散文等,其实不光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肯定,在当时的文坛上,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他们评价说,不仅在满洲,就算是在华北,梅娘也是首屈一指的一流作家。她的创作和译著都体现了她令人惊叹的写作能力,这在文坛上极为罕见。

这年年底,北平的书商和上海的刊物就做过一次“读者最喜爱女作家”评选。梅娘和张爱玲以高票夺魁,两人并获第一,于是有了“南玲北梅”的美誉。而梅娘和张爱玲一样,都才22岁,正是花样年纪的好时光。

抗战期间,虽然身处战乱,但梅娘依然走了一条循规蹈矩的路,她嫁了人,并先后生了两个女儿。

1948年,孕中的梅娘,带着两个女儿在丈夫的安排下,先一步到了台湾。

然而,一心盼着团圆的梅娘,却没能等来丈夫。她的丈夫乘坐从上海出发的太平轮,由于所载人数过多,再加上夜间航行为躲避宵禁,没有开航行灯,结果撞上了一艘大船,丈夫因此遇难。

失去了丈夫,梅娘还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据梅娘的长女柳青后来说,当时,有富商曾有意和梅娘结为伴侣。但是,梅娘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还不如去做野妓,所以她拒绝了对方。

当然,以梅娘的才华,留在台湾或去日本的大学教书,也必然不成问题,可是梅娘却因为对故土有着很深的感情,又想办法回到了北平。

当年与张爱玲齐名,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为何知道她的人不多

(梅娘老年照)

解放后,梅娘被安排到农业电影制片厂做编剧。

此时,梅娘膝下有两女一儿,都不大,个个需要她来拉扯。

梅娘一边工作,一边照料着3个孩子,生活得到了短暂的平静。

可是很快,肃反运动开始。梅娘由于在沦陷区写作,又曾获得过“大东亚文学奖”。因此这成了“汉奸文人”的证据,她不断地接受审查和批斗。

随着运动像暴风雨一样的越来越猛烈,梅娘的境遇也越来越糟糕。

她的资本家出身,让她成了“资产阶级臭小姐”。

她的日本留学经历,让她成了“日特汉奸”。

总之,堆在她身上的罪名越来越多。但要说证据,却又都拿不出来。不过,在那个年代,黑白混淆,说是便是,辩解就是狡辩,会受到更疯狂的折磨,所以梅娘只能沉默。

至于梅娘的作品,也被打成了大毒草,全部被禁。

1957年,梅娘去北平郊区的一个农场去接受劳动改造。

此后,又经过“文革”的重重打击,直到1978年,68岁的梅娘终于等来了平反,并恢复了工作和名誉。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版社还曾给梅娘寄信,希望她能重新拿起笔来继续创作。

但信寄到传达室,门卫却都称没有这个人。

原来,自政治运动开始后,那些批斗梅娘的人,都称她为孙嘉瑞,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她是梅娘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直到1996年,为了筹备抗战胜利50周年,相关部门召开沦陷区文学大会,才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梅娘。

这也让梅娘身边的人们都大吃一惊,原来身边这位普通老太太,居然就是当年在文坛上红极一时的“南玲北梅”之一啊。

(参考史料:《梅娘:怀人与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