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積極心理學——在災難中獲得成長

疫情中的積極心理學——在災難中獲得成長

大家好,在這裡我會跟大家分享,如何從疫情的焦慮中發現正能量,今天我們一起探討如何面對疫情中的恐懼,如何在恐懼中成長。

我們首先要討論一下,其實現在全國的這個疫情的形式呢,還是在膠著當中,但是呢,因為很多朋友其實最近呢在家裡面自我封閉,自我禁足,所以大家的情緒比較多,這些情緒一旦產生的時候,讓咱們其實內心都會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感染,會非常的不舒服,感到恐懼。那今天我們不妨就探討一下這種恐懼的產生,以及如何克服。

第一點是對疫情,對恐懼的認識。提到恐懼情緒,你怎麼看?實際上是這樣的,就是恐懼,我首先想說出恐懼本身並不是壞事情,因為人還有恐懼感,它需要一個這樣的自我保護的機制,也就是來自於當我們觀察或者偶遇到一些不確定或者自己沒有辦法掌控的事情的時候,你的恐懼必然會產生,那這種產生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使然,所以,首先說人有恐懼情緒是正常的,但是說到因為什麼所引發的這種恐懼呢,更多的就是來自比如說他很突發,然後在短時間內就是一個暴增的局面,然後我們的政府也非常有利的,比如說進行的這些隔離,然後這些可能跟我們日常節奏非常不一樣的,一種管理措施,那麼人對於突發的這樣的一個狀況的時候,他的反應就是心理學當中叫應激反應,也就是說所謂的條件反射。究竟發生了什麼?然後這個東西我們又不熟悉,是一個很兇猛的病毒,那麼我會不會被傳染,然後身邊看到某一個人都會覺得,唉,他是不是那個所謂的病,因為大家都在說好像自己也不知道的這樣的狀況,所以很多狀況就都不在我們的意料的節奏和可知的範疇之內,所以你這個你就會導致這樣的恐懼,所以它是一種無力感,讓我們覺得忽然間,有可能我也會被傳染上,有可能我也會面臨生命的危險,有可能我會有更嚴重的結果,所以當一切都不可知的時候,我們人本能的那種對於自我的保護就湧現出來了,所以這個恐懼油然而生,所以其實不光疫情,我們生活中面對很多的突發的事件,恐懼真的是一種本能,比如說我們以前知道的地震,或者說聽到什麼地方打仗,或者是怎麼怎麼樣,我們都會有恐懼心理的,這樣的一種應激反應。

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抽身到事外去看待我們這種情緒。就是當恐懼產生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在做自我保護,我假設一下如果說沒有那麼恐懼,我們也不會乖乖的每天戴口罩,洗手,對不對?我們在保護自己,因為我們其實這一系列的反應都希望從積極的角度去讓大家去看待我們的種種行為,那麼我們能從積極的角度看待恐懼,我們能做點什麼去調整這種恐懼的心態呢?首先,有的人是一旦恐懼了,他首先被自己的恐懼嚇到了,所以我們其實通過交流,你可以知道我的恐懼事物,自己的一種保護的機制,那我們就要去看說面對恐懼我真的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一般我們會說,恐懼來自於未知,那麼我們要儘可能的去通過一些資訊新聞,然後網絡的報道去了解這個病情的狀況和一些症狀,諸如此類的。

第二點就是來自於我還能做什麼,那麼醫生告知我們,比如說洗洗手什麼,不要摸眼睛戴口罩,然後在家裡諸如此類的這些部分包括提高免疫力,我們需要積極的把一些能夠做到的部分做好。

第三點是來自於說我們還可以做一些能釋放恐懼的心理暗示,例如積極心理學。這裡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妙招,就是當你感覺到恐懼,甚至於我們說焦慮時,這樣的一個狀態的時候,你可以一邊做運動,然後開和跳,或者說就原地的這種慢跑,一邊跟自己說我感受到了,我現在很恐懼或者是很焦慮,然後當你接納了這樣的感受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很放鬆,你可以重複剛剛我說到的這句話,然後一邊做運動,你會發現,5分鐘左右,你的那種很強烈的緊張的狀態就會放鬆下來。

恐懼來自於未知,那麼其實我們就要收集那些從官方媒體從正規渠道出來的消息,有些小道消息其實也不太可信,反倒會加劇我們的恐懼。同時呢,給大家分享心理輔導的一個辦法,我在這裡也提供一個我自己的妙招給到大家。其實這一招叫“做一件好事”,一件好事,就是每天你在你的朋友圈,或者是你在你的家族群同事群裡面分享一些你今天經歷的,讓你覺得溫暖的或者幸福的事情,你堅持21天試試看,其實你會獲得很多的支持。那麼如果說有條件的話,我也希望你們可以在你們的朋友圈裡面去嘗試一下,你去在釋放正能量的時候,你試著去每天記錄一件好事的時候,你其實會帶動很多跟你一樣恐懼的人,他們會跟你一起為你點贊為你加油,大家一起戰勝恐懼,那種團體的感覺是很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