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本文一共 2906 字,預計閱讀 5 分鐘。

文末附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01 你周圍是否存在很多厲害的“偏科生”?

不少人都聽說過“木桶理論”,它也叫木桶效應或木桶定律,是指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是最原初的木桶理論(後來又衍生出了新木桶理論),又稱“短板效應,”它旨在告誡人們,要補齊短板才能“滿載而歸”。

就像唸書時,老師都告訴我們不要偏科的道理,但當我們真的到了社會和職場中,卻發現並非如此。

我們越來越發現,很多厲害的人,都是“偏科生”。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02 諾獎得主瓦拉赫的故事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曾有著曲折的求學路。

在他剛上中學時,父母看他喜歡文學,為他選了一條文學之路,希望他成為一名大文豪。

可一個學期後,老師給他的評語是:“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

後來,根據瓦拉赫自己的意見,父母又讓他改學優化。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也不會潤色,不久又得了個全班倒數第一,老師的評語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奧托·瓦拉赫,191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接連的打擊讓瓦拉赫傷心了。他自暴自棄,成為大多數老師眼中不可雕的“朽木”和笨學生。

幸運的是,化學老師發現了他的閃光點: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於是建議他好好鑽研化學。

果然,在老師的肯定和自己的努力下,瓦拉赫很快翻盤,成為同學眼中的佼佼者,老師口中的潛力股。

從此,瓦拉赫在化學研究中彷彿開掛一般,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最終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可見,就算是瓦拉赫這樣的諾獎得主也是“偏科生”,也要靠好好經營自己的長處才能成為“聰明人”——畢竟,像達芬奇這樣的全能型天才終歸是少數。(達芬奇涉及的領域包括素描、繪畫、雕塑、建築、科學、音樂、數學、工程、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製圖學。他被人們稱為古生物學、植物學和建築學之父。)


03 我們應當如何成為“聰明人”

當然,也有人會說,從這個故事來看,瓦拉赫能獲得諾獎,不光是因為對於長處的“經營”,也在於對長處的“發掘”,沒錯,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我們應當如何讓自己成為“聰明人”。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第一步,找到自己的長處

“經營”的前提,是“選品”。如何對自己進行選品?以下三種方式可以嘗試。

1、基於自己的興趣,多試錯

有試錯,才有試對,大多數時候,我們感興趣的事物,未必是我們擅長的事物。

如同小時候我們都希望成為科學家、明星、歌手,我們對一切充滿好奇和興趣,但正如對文學和繪畫“感興趣”、實際上天賦卻不在此的瓦拉赫那樣,儘管在自己的興趣領域去進行嘗試未必能最終確定自己的長處,但起碼我們能知道自己的短處在哪裡。

“人駕馭才能,天賦駕馭人。”——詹姆斯·拉塞爾·洛威爾,美國作家、批評家、編輯及外交官


2、請教你欽佩的專家

即便是瓦拉赫,也需要有化學老師發現他的閃光點,才得以成功。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遇到貴人,但大多數時候,這個貴人若你不主動一點,是不會出現的——即便他就在你身邊。

就近的比如你的領導,他或許可以針對你的優缺點,給你一些建議。前提是,你需要主動找他,當然不光領導有好領導有壞領導,未必每個領導都值得信任。

這裡我們要關注的重點是,找到那個你認為可以給你專業建議的人。


3、藉助職業性格測試

這裡推薦大家去看知乎用戶、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韓東燃整理的文章《職業與性格測試》,裡面是他蒐集的一些免費的專業及職業測試相關的在線內容,我在這裡放一些與職業有關的測試名錄:

  • MBTI職業性格測試
  •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
  • DISC性格測試
  • 卡特爾16人格測試
  • ……

蘇格拉底說,人啊,認識你自己。

科學的測試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第二步,強化自己的長處

這一步我想說的概念是,許多人耳熟但未必能詳的“刻意練習”。

這個概念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也是他的一本著作名。

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是假設,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刻意練習”的理論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百度百科)

如何刻意練習?

1、找到“套路”

比起“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

圍棋的定式、編程的算法、素描的步驟等等,都是對應領域中的“套路”,我們要知曉原理,才知道往什麼方向努力。

就像唸書時的數學題,知道了公式,才可以解題。

2、反覆練習關鍵技能

據報道統計,美國高水平的橄欖球運動員只有1%的時間用於比賽,其他時間都在針對技術動作進行基礎訓練。

因此,正確的刻意練習,是對關鍵技能、而非自動化技能進行大量重複練習。

比如,打造一篇10W+爆文的關鍵之一在於“共鳴感”,背後是對人性的洞察,它需要我們去了解心理學和觀察日常,而不是一味的“筆耕不輟”。

再如我們學跳舞、背課文,也是先把每個“片段”學好、背熟,再整體串起來“走一遍”。

3、及時反饋

這裡的反饋,包括向自己反饋,以及從別人那裡獲得反饋。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自省能力並不足夠強大,因此我們需要“高人”的指點——有時候甚至是“路人”就可以。

就像學跳舞的時候,我們對著鏡子練習動作,那是自省,但我們也免不了犯錯而不自知,此時他人就顯得很重要。

好,還是不好?我們需要“反饋”的力量,以更好前行。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第三步,“暴露”自己的長處

1、多與上司“聊聊”

可以是閒聊,也可以是較為正式的談話,但都需要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比如,最近我的工作中某項數據有所下滑,而領導尚未來得及關注,你又認為有值得深挖的價值,那麼我可以小小地“訴苦”,在表達自己需要幫助的同時,展現我的思考力。

如:最近我關注到某項數據正在下滑,不知道你是否有留意到,我認為有必要關注下,因為它會對我們的XX工作產生XX影響,為此我打算怎麼做/我其實已經做了什麼,你怎麼看/但效果XXX,你認為我該如何改進?


2、彙報時注意技巧

這個技巧就是數據。拿數據說話,每個人都懂這個道理,但所有的數據都值得一提嗎?顯然不是。

那些產生了效益的,屬於“增長”或“創新”的才更值得一提。

職場是很功利的,有些“壞消息”不是不用提,而是得看現階段有無必要提、應當在什麼場合提——你是否可以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爭取自己把問題消化解決?

但值得強調的是,

並非一定是“好消息”才值得上報。試錯,也可以是“創新”的表現之一。前提是,你的試錯成本在可控制範圍內。同時,它更適合在小團隊內被提及。


3、與同事處好關係

這聽起來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廢話也就算了,可它和經營長處又有什麼關係?

我想說說我的一位同事,她其實不是那種很聰明的人,稍微深一些或長一些的材料,她就能暈頭轉向,但她性格很好、情商很高、點子很多,常常語出驚人,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她能想到,關注《青春有你2》的人都知道虞書欣,我同事基本上就是虞書欣那種“做作得可愛”性格的人,大家都很喜歡她。

所以公司在需要運營短視頻的時候,大家會想到她、舉薦她,認為沒有別人比她更合適了。

事實上,她也確實特別適合做短視頻創意和出境。喏,這不就是恰如其分地通過處好關係,暴露了自己的優點,從而成為在某方面不可替代、補足了自己短板的人嗎?

公眾號@張良計說過,和公司HR的關係搞好一點,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我認為,這句話裡的HR換成公司的任何人都適用,或者說,你起碼需要搞好和幾個關鍵人的關係,其他人,無需搞好,至少別搞砸。


小結

希望我這篇文章,並沒有傳達一種“只管去發揮長處,越長越好,短板就隨它去吧”的誤解。

但職場是現實的,它不光需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也需要有的放矢、不可替代。

你的長板,就是那個可能讓你成為不可替代的人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當你的短板確實比較短的時候。

對於經營自己的長處,我總結了三大點:找到它,強化它,暴露它。更多的詳細步驟我已經整理好了思維導圖。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最後我想附上自己最近看節目比較喜歡的一段話,雖然說這話的人並不是什麼偉人或名人,但我認為這段話足夠讓我們更好地找到那個長板與短板的“平衡點”。

“木桶理論”失效了?職場中,越懂經營長處的人,越聰明

長處需要經營並且持續閃光,短處需要補齊並且被看到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