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龍吟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樂

太平盛世,天下大治,本用以作戰的戰馬,就會用來肥田農耕。天下大亂,戰爭不斷時,就連母馬生子,都來不及而生在郊外的戰場上。


《老子》龍吟

老子知足常樂


人世間最大的禍根,莫過於貪婪的慾望,一切人為災禍的起因正是人們的不知足啊,大的過失一定是過多的慾望所造成的。

所以,知足的人就非常地充實,心境永遠的踏實滿足。

王陽明少年立志,要做聖人。時人崇拜朱熹,陽明讀朱熹的書,照理修格物,於是格自家院裡的竹子,眼睛盯著竹子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這樣連續格了七天,非但沒有真正懂得格物的道理,自身卻病倒了。

格物,格是探究、窮究,物是事物、人物。是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向聖賢看齊,探索人生的真理,覺解人生與其環境的真相,知道人生本來就一切具足,從而使自己知足,成為知足常樂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