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在很多人的眼中,這麼多年來PSA在中國好像淨做一些摸不著頭腦的決策,沒有塑造好形象,也沒有講好故事,導致一些消費者對這法系車的印象還停留在神龍富康的年代。

反觀豐田,在人們心中是耐用的代名詞,大眾等於厚實,日產等於大沙發。

PSA?沒聽過,不知道。

只有粉絲們才知道PSA在賽事和底盤領域的厲害,問題是幾個粉絲養活不了這麼一家大體量的車廠。

不得不承認,銷量的慘淡有時候和產品力高低沒有太大關係,和品牌的經營思路更加密切。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實際上,他們不是一味地天馬行空,也有滿足國情的“正經車”:標緻5008和雪鐵龍天逸C5 Aircross(以下簡稱“C5 Aircross”),奇怪的是見不到太多的宣傳,多數人都不一定聽過,結果這兩款車淪為SUV市場的小透明。

如果讓車轍君向身邊人推薦15萬-22萬的合資SUV,本田CR-V、豐田榮放、大眾途觀L是100%錯不了的選擇,這幾款車經過市場的篩選和存活,品牌、空間和配置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但要自己買的話,這三款或許不在考慮範圍內,它們是很好,但好到有些平庸了,反倒5008和C5 Aircross的長相和調性更吸引人,尤其是這一次開了C5 Aircross之後。

現階段難得一見的純正歐洲車

雪鐵龍稱C5 Aircross的研發理念是舒適,官方煞有其事地命名為“Citroen Advanced Comfort”——雪鐵龍領先舒適。

但是一打開配置單,發現C5 Aircross竟然用的是扭力梁懸架,難免被吐槽:法國人偷工減料還這麼自大和盲目,板車懸掛哪裡領先了,哪裡舒適了?

扭力梁天生是有缺陷,以一定速度壓井蓋的時候,時不時察覺得到屁股的橫擺,只有通過窄輪距和硬襯套才可以改善。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不過這些年接觸了一堆到處扣成本的家用車,發現這價位用扭力梁的NVH和行駛表現不比獨立懸掛的差勁。

四連桿獨立懸掛的實際表現,不是趴到車底一看就知道的,需要有襯套和副車架的良好設計和匹配。

比如你只是趴地下看一眼底盤,買了一輛獨立懸掛的九代思域,估計有掀桌子的衝動:這玩意就是獨立懸掛開起來的感覺?

九代思域是有獨立懸掛,卻用著巴掌大的副車架和劣質襯套,最終感受到的不是出色的行駛質感,更多是高期待破滅的巨大落差。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法國人對扭力梁的調校絕對是獨樹一幟的,從壓過車庫的第一道減速帶開始,立刻被這輛車底盤的厚實和從容震驚了。

這麼說吧,如果你拒絕大眾MQB的輕盈,迷戀PQ35的那種厚實,現在買得到的新車有這種純正歐洲車感覺的,必須有PSA EMP2平臺的名字。

C5 Aircross厚實的下盤給到充分的安全感和堅固感,讓人覺得這是在開一輛小坦克,看著別人在爛路、非鋪裝道路剎車,自己的內心一點不虛,甚至加速隨便碾壓。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同時把舒適性做好,處理路面的顛簸十分乾淨利落,多餘的震動不存在的,坐在車內有一種風輕雲淡的感覺,開爛路都不覺得心累,反倒很有樂趣和舒適。

有必要說明一點,如果一輛車的底盤舒適度很差,要坐得舒服只有用大沙發提高舒適性,說的就是日產;如果一輛車的底盤舒適度挺好,採用這些有支撐性的硬座椅,好比PSA。

但這一點很吃虧,很多人到4S店只是靜態體驗,坐進日產覺得很舒服,坐進C5 Aircross直接就Pass了,殊不知這車動起來的時候,坐在上面是非常舒服的。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開著好玩是法系車的必修課

或者有人覺得這麼舒適和厚實,那不是一點路感也沒有?

講真,一輛家用SUV談什麼路感,何況絕大多數路感是沒用的,我們在意的是反應輪胎抓地力的路感,這部分路感主要體現在彎道駕駛。

這一點不用擔心,正經法系車的骨子裡都有一股操控的精氣神,所以在大直道開著沒什麼意思,一定要到山路拉練。

雖然C5 Aircross很舒適,懸掛卻不像常規SUV那麼鬆鬆軟軟,面對大坡度的掉頭彎,沒有拉不住車身的那種快要翻車的姿態。

整副底盤更是穩定得驚人,以一定速度通過連續起伏的複合彎,那種穩定為駕駛者帶來大量的信心,讓腳下和手上的動作忍不住再激進一點。

當然你要是光踩油門不踩剎車,下一秒發生的將是推頭撞山了。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僅僅是正常模式,跑山就有愜意舒適的樂趣,如果要增加一些刺激度,切換為運動模式即可。

很多新車標榜運動,實際摁下運動模式後,沒有太多的變化,或者比正常模式更難開,因為廠商有時候認為這不是中國消費者常用的模式,隨便調一下就湊合交差了。

法國人偏不,他們認為這也是精髓的一部分。

在這個模式下,踩同樣深度的油門有更多的動力輸出,響應更加積極,變速箱也吊著高轉速不願意換擋,整輛車像是進入了一級戒備的狀態。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方向盤後面也準備了兩塊撥片,跑山這件事又多了一份樂趣。

進彎前剎車減速,左手一撥降檔保持高轉速,一過彎心依然有最大扭矩的輸出,獲得最快的出彎速度。

可惜是8AT,你看到的只有液晶儀表盤的數字跳了一下,什麼鏗鏘有力的衝擊,什麼雷厲風行的換擋,不存在的。

再有撥片的長度不長,沒辦法隨方向盤轉向,在多彎的山路頻繁轉彎、換擋有些不方便。

畢竟是一輛家用SUV,平順絲滑地在城市滑行才是最常見的使用場景。

你買這麼一輛SUV,跑山路通常是拉著一家人旅遊,不可能到處劈彎自己一個人爽,乘客百分之兩百要抱怨的。

但C5 Aircross無疑是最好玩的家用SUV之一,其中也有轉向手感的一份功勞,真的很久沒有開過手感這麼好的運動型家用車了。

方向盤扁扁的很好握住,在低速、原地挪車的時候,輕得一隻手也盤得動,停車根本不用擔心手痠的問題。

一旦速度上來了,立刻變得重手,更重要的是隨著方向盤角度的增加,或是彎道中速度的增加,方向盤有跟著心理預期變重,回正的力矩建立也很線性,這簡直太難得了。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在小編看來,一直沒有做好轉向手感的領克挺可惜的,好幾款車都是太輕和模糊了,甚至有時候出彎開始回正,這個角度也不是特別好找,經常要多修幾把方向。

好用不貴的雪鐵龍牌"魔毯"

這一點不得不佩服法國人對駕駛的理解,他們竟然把舒適和操控結合在一起,效果出乎意料的很好。

首先腳踩四條米其林浩悅靜音胎,一關上靜音玻璃,幾乎聽不到車外的雜音,明顯好過同級的幾款日系SUV,就是跑高速的風噪偏大。

瑕不掩瑜,C5 Aircross正是雪鐵龍舒適生活的最佳表現,安靜舒適、空間寬敞、省油好開,順帶一些駕駛樂趣。

這要歸功於雪鐵龍自家的黑科技PHC,“PHC”全稱是“Progressive Hydraulic Cushions”,官方名稱為自適應液壓穩定技術,直譯為“漸進式液壓減振器”,直接點明這項黑科技的關鍵。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要是傳統液壓減振器,車輪或車身受到上下振動,減振器的活塞開始上下運動,內腔的油液反覆經過孔隙從一個腔流向另一個腔,這時候油液的阻尼大小,就是影響我們常說的懸掛硬、懸掛軟的關鍵。

市面上的自適應懸掛、電磁懸掛基本是通過電控系統改變孔隙的直徑大小,進一步改變油液流動速度。

很顯然,孔隙越大,油液流動速度越快,阻尼越小,懸架的整體感受越軟;反之孔隙越小,油液流速越小,阻尼越大,懸架越硬。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PHC的原理是幾乎一樣的,雪鐵龍是在傳統液壓減振器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漸進式液壓緩衝器,有利於擴大減振器的阻尼範圍。

在正常路面行駛時,減振器輕微振動,活塞沒有碰到PHC的限位器,上面的節流孔不工作,油液流速正常且懸掛是軟的,乘客坐得很舒服。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左側有很多節流孔,油液流速正常,懸掛是軟的

等到有起伏的路面,減振器大幅上下運動,細小的節流孔開始工作,成為油液流動的唯一通道,導致阻尼增大和懸掛變硬,對付坑坑窪窪可以乾淨地過濾震動。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左側只留有一個節流孔,油液流速緩慢,懸掛變硬

雪鐵龍用一種低成本卻有效的方法做到了接近“魔毯”的效果,機械結構比電控的更加耐用,壞了的維修成本更低,讓老百姓也有機會體驗高級車的懸掛。

別被外表迷惑,這是位靈活的小胖子

本來介紹一款車應該是從動力系統開始,只是C5 Aircross的行走系統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一定要放在前面說才行。

講真,只用參數介紹這樣的法系車實在是太蒼白和匱乏了。

這款C5 Aircross 400THP搭載的是1.8T發動機,參數比德系2.0T更漂亮,擁有211馬力和300牛米,別看這車的外觀很敦實笨重,實際開起來是很輕快的。

匹配8AT的效果前面也說了,主打順滑和線性,不過油門踩到底有和德系一樣的Kick-Down開關,強制發動機降擋大概一秒後,立刻爆發扭矩加速。

這副變速箱的降擋反應是快,一腳跺下去連降好幾擋,正常模式卻不樂意升擋,有些脫擋,必須多點幾腳油門告訴TA,我正在高速巡航,該升擋降低轉速和油耗啦。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剎車也要給好評,我們在封閉道路測了一下,從100KM/H一腳踩盡剎車,C5 Aircross一點多餘的晃動也沒有,就是重心向前,車頭向前,穩穩地剎停。

這車的ABS開放度在家用車中也屬於挺高的,到最後要剎停的時候才開始介入。

永遠不會缺席的法系“反人類”設計

當然C5 Aircross也不是沒有缺點,好比說這個剎車,力度是足夠的,腳感卻不是很好,前段調得太敏感了,輕輕踩一下就點頭,沒有多開幾次是沒辦法習慣的。

自動雨刷的感應度有些奇怪,剛好前幾天趕上穀雨,天空偶爾下幾場小雨、大雨、陣雨,好幾次明明前擋都掛滿水珠了,雨刷依然是一動不動,非要手動打開雨刷,自動雨刷這個配置就是純擺設。

開遠光的打開方式也和別人不一樣,大多數車型是向外推,這車是向內;大多數車型關遠光是向內推,這車還是向內。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再有前排水杯的佈局是放在擋把正後方的,如果左邊放一瓶水,掛擋的姿勢很彆扭、很不舒服,手臂一定和水杯是干涉的。

此外,一些人可能看不慣全液晶儀表盤的界面,無論你怎麼調,轉速錶永遠長進度條這樣,速度表永遠是數字顯示,沒有傳統的兩個小圓圈。

要接著吐槽的話,就是中控屏下方的調節空調、導航、多媒體的虛擬按鍵,一方面是很難盲操作,其次是摁下去沒有任何回饋,就像點手機APP一樣,你只有看界面是否有變化,才知道剛剛的操作成功了沒。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這麼說來,C5 Aircross只適合開,不適合用。

不是的,這車的空間和儲物格巨大、巨多,前後舒服地坐人不成問題,全家出行的行李、零食、垃圾袋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在車內都找得到位置。

這時候莫名奇妙有一種幸福感,覺得C5 Aircross相當於一輛有趣的小房車,好開、好玩又好用。

PSA的代名詞

說到底,屬於PSA的代名詞應該是造型和底盤。

外觀別具一格,實在是太有個性了,在路上見到一定要多看幾眼;內飾佈局難得正常一次,卻用一些拼接、顏色和奇奇怪怪的裝飾營造腔調。

不過審美終究是主觀的,尤其是PSA這些設計,喜歡的特別喜歡,討厭的特別討厭。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PSA最招牌的依然是底盤,可惜這個亮點是很難用參數表達或直接展示的,是沒辦法量化的。

不像空間、配置、品牌這麼直觀,坐車內幾拳幾指,功能按鍵多不多,這個品牌聽起來是否高級,現在連獨立懸架都可以往地上一趴一看,測試動力還有0-100KM/H、80-120KM/H的方式。

偏偏底盤調校這玩意太玄乎了,要理解這一點,必須開過好幾個品牌、好幾款車型、好一段時間才心裡有數。

問題是多數人買車沒接觸這麼多車,這價位對應的也都是工薪階層,他們有沒有必要放棄日系、德系這些爛大街卻低風險的選擇,專門來買你的底盤。

答案是很現實的,沒有。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所有主打操控的家用品牌家用車,在中國過得都不好,說白了工薪階層賺得錢少,承受能力低。

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本來壓得透不過氣了,買輛車就是為了踏踏實實地遮風擋雨,害怕這些“非主流”品牌的薛定諤後期成本,最終買一款最主流的完事。

對於平民品牌來說,提升平民車的操控何嘗不是一件苦差事。國內某品牌一款車的底盤調校,花了2000萬請保時捷工程幫忙,歷時3個月,最終結果和同級別的福特翼虎齊平,但舒適性一般。

本來平民車的成本就低,提升操控卻是花大錢辦小事,砸了幾千萬可能連一丁點聲音也聽不到,為了增加1KM/H的過彎速度,可能經過無數次真車和KC臺架實驗,無數次樣件試製,無數次工程師的修改。

到最後,人們Get不到這點,月銷量徘徊在1000輛左右,一年的銷量比別人一個月的都差。

有些“法系車”,試過後才會說真的好,但是你不會買!

寫到這忍不住嘆一聲氣,唉。

不是車企造的車不好,也不是消費者不懂車,就是認真鑽研底盤和操控的車企沒辦法在中國存活。

只有山多的地區才賣得動,比如成都街頭一堆法系車,還有福建、雲貴川鄂這些省份,當地人天天上山下山的,更瞭解PSA的操控。

造車難,賣車更難吶。

PSA現在也學著大眾的套路,把雪鐵龍(斯柯達)的形象和定位降低一點,把標緻(大眾)提高一點。

相同的三大件和配置水平,C5 Aircross的價格遠比姊妹車標緻4008便宜,不過雪鐵龍的質感還是在的,不像大眾和斯柯達之間的差距那麼大。

但是,這有什麼用呢?但是你不會買!

法系,德系,日系,國產你怎麼選? (單選)
0人
0%
法系車
0人
0%
德系車
0人
0%
日系車
0人
0%
國產車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