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夜爆紅的Costco,看這一篇就夠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ID: CEIBS6688)已獲得授權。

上週,來自美國的會員制倉儲超市Costco中國大陸首店落戶上海,開業當天便製造出“開門1小時,東西全搶光,停車3小時,結賬2小時”的瘋狂景象。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方二多年來一直跟蹤研究Costco案例,不僅曾與Costco美國團隊深度交流,也與Costco中國團隊長期接觸。他認為,當前很多報道對Costco的解讀存在一定誤區,Costco的本質是“零售即服務”和“為消費者服務”。

圍繞Costco的本質,方教授進一步對Costco為什麼能在中國一夜爆紅,它的模式在中國是否可行,以及中國企業可以向Costco學習什麼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解讀。

讀懂一夜爆紅的Costco,看這一篇就夠了

1

Costco為什麼在中國一夜爆紅?

Costco比沃爾瑪晚成立20年,現在已經是僅次於沃爾瑪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它是如何做到的?

不少報道對Costco的理解有一定誤區。我想用兩句話來澄清Costco的本質:第一,零售即服務。Costco讓零售真正迴歸到服務本質,為用戶提供產品選擇服務;第二,為消費者而非品牌商服務。

Costco的服務對象是中產階級,這也是它此時來到中國的原因:抓住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群體。雖然美國和中國的中產階級群體在收入、定義上有所區別,但他們在需求上還是比較接近的。中產階級消費者需要什麼?他們的時間成本相對較高,因而在購物時對商品數量的要求較低,對商品質量的要求更高,往往會在品類裡選擇主打品牌。

Costco能為中產階級帶來哪些價值?分析一家零售商能為用戶提供何種價值時,可從4個維度來判斷:

多、快、好、省。如果說沃爾瑪抓住的是“多”和“省”,美國的高端零售商全食(Whole Foods Market)抓住的是“好”和“多”,那麼Costco強調的就是“好”和“省”。簡單來說,它給中產階級用戶帶來的價值就是提供極致高性價比的商品。

讀懂一夜爆紅的Costco,看這一篇就夠了

Costco如何實現極致的高性價比?

第一,降低採購成本。沃爾瑪擁有超過8萬件SKU,而Costco只有4000件左右,每個品類精挑細選出兩三種爆款。首席執行官吉姆·辛內加爾(Jim Sinegal)曾說,“我們店裡不會有市場上最便宜的太陽眼鏡,但是會有最便宜的雷朋眼鏡。”品類少,但消費者的購買非常集中,因而Costco面對上游供應商時的議價能力很強,要求供應商給到最低價格。

第二,壓縮買賣價差。Costco的商品非常便宜,其儘量將價值讓渡給消費者,買賣價差極小,造成了其毛利率極低。根據2018年年報,Costco毛利率僅為11.04%,相比而言,沃爾瑪2018年的毛利率達到了24.7%。在Costco,如果以高於14%的利潤比例銷售商品,必須經過辛內加爾許可。不過公司內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那樣的許可永遠不可能發生。”

第三,減少運營成本。Costco是倉儲式超市,商品基本都是原包裝箱陳列,幾乎不需要上貨整理。同時,沉澱的會員數據可用於銷售預測,從而降低商品的庫存壓力。

第四,節約營銷成本。Costco在美國的續費率超過90%,且新會員基本靠老會員介紹,沒有廣告和營銷支出。

Costco為用戶提供高性價比商品的策略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2019財年前三季度報告顯示,Costco淨利潤高達25.62億美元。

2

會員制為什麼重要?

如果觀察Costco的淨利潤構成,會發現與其他零售商不同,Costco的主要利潤並不來源於商品銷售,而是來自會員費。2019財年前三季度25.62億美元的淨利潤,會員費收入為23.02億美元,佔淨利潤的近90%。

為什麼Costco要收取會員費?前面提到,Costco是“零售即服務”,所以會員費可視為其幫助顧客選擇產品的“服務費”。更重要的是,收取服務費還具有其他重要作用。

首先,篩選高淨值人群。

在美國,Costco會員分兩種,即60美元年費的普通會員和120美元年費的高級會員。低頻次的消費者例如單身人士通常不會成為會員。在上海店同樣如此,收取299元的年費後,能迅速地將人群一分為二,篩選出高頻次消費人群。

其次,構建競爭壁壘。消費者在Costco花錢辦理會員卡後,他們再去競爭對手那裡購物的可能性便降低了。

最後,打造瞭解用戶數據的抓手。掌握會員數據,有助於降低運營成本和營銷成本。

讀懂一夜爆紅的Costco,看這一篇就夠了

問題是,只是依靠大包裝、少SKU的零售模式,以及收取會員費的做法,實際上是不容易建立消費者忠誠度的, Costco還要解決如何經營用戶、增加用戶黏度的問題。

它做的最重要事情是推出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旗下基本都是雞蛋、牛奶這樣的高頻率消費產品,既提高了用戶的消費頻次,又增強了它和第三方品牌的議價能力,確保採購時能享受更低的價格。

除了打造自有品牌,Costco在改善用戶服務和體驗上也不斷探索,譬如消費者使用Costco會員卡可以購買價格低廉的汽油和保險,店鋪內有大量的糖果、比薩試吃活動。同時,它還為用戶打造店鋪“尋寶體驗”,一些隱藏的打折產品不容易被髮掘,只有經常逛的深度用戶才能找到。

這麼做卓有成效。Costco2018年財報顯示,它的全球會員續費率高達88%。很多零售企業和電商也打造會員制,卻無法像Costco這樣讓用戶感到物有所值。Costco真正做到了“利人利己”,它將極致的價值帶給用戶,以此帶來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3

Costco模式在中國可行嗎?

Costco開業後的火爆,讓很多人對其有了較高期待。但我認為,對Costco在中國的前景做出判斷還為時尚早,因為Costco落地中國後將面臨重重挑戰。

首先,它能否把握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習慣,精準瞭解他們的需求?目前,Costco上海店由臺灣團隊運作,很考驗他們的本土化能力。

不僅如此,與美國統一的市場環境不同,中國區域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在上海的店鋪經驗複製到北京後不一定成功,一線城市的經驗也未必適用於二、三線城市。一城一店可能會成功,但是如何規模化,達到百城百店,對Costco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除此以外,Costco模式之所以在美國能成功,得益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選品。進入中國市場後,哪些產品可全球採購,哪些產品可當地採購,這需要它對中國用戶和市場競爭環境有非常精準的理解,這需要比較長的學習過程。

更大的困難是,它在選品時還將面臨供應鏈的挑戰。對很多志在進入Costco的品牌商來說,現在應該是喜憂參半,Costco一般會要求品牌給到最低採購價格,但國內的零售商眾多,品牌商會面臨Costco競爭對手的渠道壓力。

讀懂一夜爆紅的Costco,看這一篇就夠了

Costco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競爭是白熱化的。中國零售業的變化非常迅速,20多年前,家樂福、麥德龍相繼進入中國,現在都兵敗麥城,家樂福中國作價48億元出售80%股權給蘇寧易購,麥德龍也不時傳出“賣身”消息。美國消費者已經形成了對零售商品牌忠誠的習慣,他們對渠道足夠信任,比如進了Costco後閉著眼睛買。但

中國消費者還停留在對品牌忠誠的階段,比如購買索尼的電視機,哪裡便宜就去哪買,並沒有形成對零售商的忠誠度,這要看Costco能否在中國扭轉這一點。

不僅如此,美國和中國消費者還有一個消費習慣上的巨大差異:超過70%的中國中產階級是在到店後才做出消費決策的,而在美國,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到店前就已經做出決策。因此,美國零售商之間的競爭相對溫和,主要是品牌之間的競爭,而中國零售商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慘烈的。並且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學習能力非常強,Costco如何樹立壁壘,同時持續創新,對公司來說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總而言之,Costco的確在開業第一天爆紅,但是否可持續,還需要再觀察1-2年。

4

中國企業可以向Costco學習什麼?

Costco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企業要真正做到用戶中心觀。只有將用戶放在企業的核心位置,才可以做到企業的長期收益最大化。這印證了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的話:

企業的終極目的就是創造消費者。

讀懂一夜爆紅的Costco,看這一篇就夠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需要逐步從產品思維走向服務思維。零售商只是Costco的表象,它實際上是為用戶提供產品選擇服務的“中介”。對中國企業來說,產品是土壤,科技是肥料,但未來的企業形態要在產品的基礎上開出一朵朵服務的鮮花。

需要強調的是,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思考的範圍不應該只是一個點,而應該是一個體系。

Costco的每個點看起來都不難學,會員制、精選SKU、打造自有品牌,很多企業都在做,但它們沒有將其形成一個完備的商業體系,而這正是Costco的競爭壁壘所在。在打造體系時,企業要相信數據作為核心抓手的力量,如果Costco沒有用戶行為數據,它是很難成為一個極致高性價比的零售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