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消費品行業的Costco-小米2019Q3財報分析

財報亮點:

1. 年化ROE由上一季的15.4%上升至本季度的16.2%

2. 海外市場營收佔比高達48.7%,品牌滲透力進一步彰顯

3. 多元化服務繼續支撐互聯網服務業務的增長

4. IoT業務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後續增值服務值得強烈期待

電子消費品行業的Costco-小米2019Q3財報分析

如今的手機行業像極了30年前的PC大戰,那場大戰首先是個人電腦的發明者,當時如日中天的蘋果公司被IBM和微軟的聯盟所打敗,接著是IBM、HP等PC巨頭被戴爾電腦以低成本高性價比的商業模式所打敗,然後當整個PC行業的利潤降至冰點後,最終的勝者戴爾電腦也不得不轉向利潤較高的服務器市場,而蘋果公司則在喬布斯迴歸後逐漸從已成夕陽產業的PC市場轉向音樂播放器和智能手機市場。作為IT行業的老兵—雷軍是親身經歷過那段PC大戰的人,因此在開始做小米手機的時候,他不會不去想如何讓小米避免重蹈當年PC大戰時各大IT巨頭們的覆轍。

因此小米的商業模式有別於其它依靠硬件賺錢的手機廠商,不在手機硬件上賺錢,而是通過增值服務來賺錢,從而避免日後因為硬件微薄的利潤而導致公司陷入虧損的困境,這樣一開始小米就可以將手機價格做的非常的低,這一模式像極了Costco,不靠賣商品賺錢,靠會員費賺錢,因此Costco的商品價格也比同行低很多。

作為一名投資者,在看待小米這家公司時,我認為應該像巴菲特看待Costco那樣:不看重利潤率,看重ROE,這也是巴菲特一貫非常看重的指標。令人驚喜的是隨著小米繼續推出更多的服務,其年化ROE從上一季度的15.4%上升到了16.2%。當然,聰明的投資者不會因為小米的年化ROE的增長就做出投資的決定,他們還需要弄清楚小米年化ROE的這種增長勢頭能否保持下去?而這一問題就涉及到了小米的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關於小米核心競爭力,我一直認為國內市場的情形難以彰顯出小米的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所形成的護城河,首先相比於國外的消費者,國內手機市場的消費者是缺乏足夠的理性的,他們往往會被民粹主義所驅使做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再則國內的手機市場雖然競爭白熱化,但依然缺乏自由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因此用小米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來看待它的護城河,更接近真實面。畢竟國外的消費者都比較理性,不會今天抵制這個明天抵制那個。

而小米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如何了?Q3季財報顯示,小米在海外的營收不僅佔到了整個營收的一半,同比還增長了17.2%,手機出貨量在印度連續9個季度保持第一,在西歐市場同比更是增長了91%,這不僅是小米獨特的商業模式的成功,同時也彰顯出這種商業模式下,小米品牌快速的滲透力。

我個人認為這種快速的滲透力帶給小米的附加值是遠遠大於競爭對手的。首先相比於華為、OV等手機廠商向個人消費者單純的出售手機產品不同,小米背後還有IoT產品,比如小米電視,而小米品牌的快速滲透極大的帶動了小米IoT產品的銷售,其中小米電視的銷量在Q3季在國內排第一,全球排第五。至於小米電視的銷量,我認為會維持較長一段時間,原因是這個行業競爭沒有智能手機行業那樣激烈,同時電視機的平均使用壽命是手機的5倍左右,差不多一個家庭需要7.5年才會換一臺電視機,說明其硬件更新迭代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也就是說你賣一臺電視機給一個用戶,下次想再賺他的錢,你得等7.5年後再買一臺新的電視機給他,因此這個行業比手機行業更難通過單純的銷售硬件來賺錢,而小米的商業模式本身就不靠銷售硬件來賺錢,而是靠增值服務來賺錢,這一模式也符合未來家庭電視的模式,即看電視不再走有線電視網絡而是走免費的互聯網通道,商家通過在電視機屏幕上播放廣告來賺錢,如美國的Roku。那麼小米在優先搶佔了用戶的"家庭屏幕"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可以安心的通過互聯網增值服務來賺錢,而不用擔心用戶像高頻次的換手機那樣來換掉電視機。因此小米在IoT方面的增長空間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當然,就目前階段而言,小米的"手機+IoT"雙戰略引擎是非常明智的,儘管小米在iot方面有著非常好的前景,但目前小米大部分的營收來自於手機,而創造了絕大部分利潤的互聯網服務業務,也是建立在手機的用戶基數上的,因此現階段小米對手機的依賴還是非常大的,手機業務的好壞不僅影響到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業務,也影響小米在海外的品牌滲透力,因此市場對小米持觀望態度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結語:從中小投資者平均持倉週期不到六個月的時間來看,小米要想在短時間內取得令市場滿意的成果,不太現實。在國內,如果單看小米在手機上體現出這種商業模式,因為互聯網服務這些業務極易被競爭對手模仿,也很難有護城河。但小米將這種商業模式延伸到IoT方面,從而擺脫了一些競爭對手的模仿,這不僅僅讓小米穩固了護城河,也讓小米未來在服務收入上的增長可期。而在國外,小米的這種低價模式的品牌滲透策略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因此未來小米手機在海外的營收增長以及後續的互聯網服務的增長都依然值得投資者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