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中的“進士”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進士”制度,是科舉制度這個金字塔的最高層次。通過“進士”制度,進入政界,是中國古代的正規仕途。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唐至明清一千三百多年,共出進士十萬多人,這些進入政界的進士,在中央集權的統一領導下,對於國家的發展和繁榮,發揮了行政管理的作用。

経過殿試,進士一共分為三甲。一甲一共三名,賜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一甲可以直接授予官職。二甲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和賜同進士出身,需要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以後授予官職。

明清時代的官吏,主要由舉人和進士充任。舉人一般充任縣級官吏,進士一般是充任中央官員。進士即使下放充任官吏,也只是歷練一下,上升前景很大。只要是人才,放到哪裡都發光。只要有了政績,很快就會被提拔到更高層次,進行國家事務管理。

科舉制度中湧現了很多政治家和文學家,這些人都是進士出身,有的甚至是狀元。如唐代的王維就是狀元。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也都是進士出身。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有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等,這些人都是進士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