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历史起源

通常饺子也叫水饺。现实生活中,不论宾朋宴客,还是街头巷尾,都少不了饺子的身影;吃饺子成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家常便饭,这也是小编不到春节写饺子的缘故,因为饺子不仅省时省事,还皮薄馅嫩,味道鲜美,不仅如此,饺子的制作原料、素种不受任何限制;蒸、煮、煎、炖方法甚多,而且营养很小流失,它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更符合咱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美”的饮食文化。

网友们,不妨出差旅游,走遍中国的大小城镇看一看,各地饺子品牌甚多,如:虾饺、锅贴饺、蟹黄蒸饺、高汤小饺、老边饺子、钟水饺等等,都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的好水饺子。

饺子的历史起源和饺子的现代发展

医圣张仲景与饺子

饺子在其漫长岁月的发展中,名目繁多而并不单一,古时候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饺子的之说。三国时期称作饺子为“月牙馄饨”,在南北朝时期称饺子为“馄饨”,唐代的时候称为“偃月形馄饨”,在宋代的时候称饺子为“角子”,在元代的时候称之为“扁食”;而在清朝时候被称为“饺子”。其实,饺子的最先记载是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

医圣张仲景用饺子为百姓治病

在当时,饺子是用来当药用的,张仲景用小麦磨面,加水和面,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物用来百姓治人病,像用面皮包羊肉、胡椒等,为冻伤耳朵的百姓治疗冻疮。还有一个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水饺的迹象在东夷地区薛国(今日的山东滕州市辖区)墓葬中发现,这充分地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独具美食,很可能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

宋代时期吃年夜饭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到了少数民族的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后,也很快受到了蒙古豪爽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的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的样子。随着蒙国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就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品种的饺子。蒙古帝国给中国饺子向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明代的书籍资料上也证实了这点。

清朝时期包饺子

饺子到了清朝的时候,吃饺子要在年三十晚上的子时以前,就是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再吃,这个时间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为“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

百姓包饺子的喜悦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也是咱中国人在春节的时候,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百姓们的欢迎和青睐。民间也有不少的赞美语言,如“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我国很多地区民俗中,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不能代替的美味佳肴。

阖家欢乐包饺子

另外,我们日常出门前吃饺子是期盼平安的意思,具体地讲就是取平安归来之意。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一种良好的风俗,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迎亲待友的时候,总要包上一顿饺子吃。特别是年夜饭更少不了饺子,全家人给老人拜年后而相互拜年,然后便围坐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的趣闻,一年的收成等无所不谈,时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含饴弄孙之事和其乐无穷之意...;

“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最后让我们自豪地呐喊:“饺子饺子!文化的饺子,传承的饺子”,吃饺子,已不仅仅是中国的饺子更是世界的美食,它更是中华美食的传承代表作。水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的组成,无不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在当今,更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共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