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明星綜藝時代”,如何用好素人這張王牌?

對於剛剛過去的一季度綜藝市場來說,整體表現力偏弱,其中既包括衛視綜藝,也囊括網絡綜藝,雖然有兩大街舞節目直面對標,但依舊沒能濺起多大水花。如果說愛奇藝的《偶像練習生》在最後決賽時掀起了些許的話題和熱度,但隨後的“抄襲門”事件,也讓這檔節目目前的處境略顯尷尬。

一季度綜藝“不溫不火”的現狀,讓不少觀眾只能寄希望於二季度即將開播或上線的綜藝節目,以彌補或慰藉自己之前“綜藝荒”的窘境。

根據目前已經確定的部分二季度綜藝編排情況來看,可以說競爭的火藥味還是蠻濃烈的,畢竟有兩檔國民級綜藝相繼首播,一邊是《奔跑吧》(《奔跑吧兄弟6》),另一邊是《極限挑戰4》,話說回來,雖然兩檔節目都是綜N代節目範疇,略顯乏力的整體態勢之下,依舊有不少節目的擁躉者為其守護和吶喊。

“後明星綜藝時代”,如何用好素人這張王牌?

值得一提的是,4月9日《奔跑吧》在其節目官微正式宣佈,首播節目將從原定的4月20日提檔至4月13日。考慮到《極限挑戰4》早前就公佈了首播時間安排在4月22日,對此不免引人聯想,《奔跑吧》提前一週播出,或許可能和鹿晗生日不無關係,但佔到了播出先機,也是不爭的事實。

從“星素結合”到“素星融合”,

“全明星”綜藝或許一去不復返

從目前兩檔節目曝光的資料來看,《奔跑吧》首播是跑進了“聯合國”,《極限挑戰4》則是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對於這樣的安排,其實也並不意外,畢竟首播節目擔負著“導向和基調”,同時也關乎之後節目是否可以順利播出。

“後明星綜藝時代”,如何用好素人這張王牌?

回想去年“命途多舛”的《極限挑戰3》,停播又復播,之後就增加了不少“星素互動”的內容,在第四季招商時也曾透露,新一季節目也會增加素人的佔比,目前第四季首播節目的具體播出時間點,還未明確,不過第三季可是調整到了22點檔。

“後明星綜藝時代”,如何用好素人這張王牌?

雖然行業內有聲音稱,目前國內沒有真正的“星素結合”,這多半是個偽命題。

可以肯定的是,從去年大熱的“星素結合”變化到如今《奔跑吧》提出的“素星融合”,或許只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這只是拋了一個“概念”,目的是為了響應政策號召,而素人在綜藝節目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會發生太多的改變。

畢竟去年7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也證實了流傳在電視圈已久的“限星令”,通知明確規定“堅決反對低俗媚俗和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等不良傾向。要堅決抵制追星炒星,影視明星參與綜藝娛樂、真人秀等節目要嚴格控制播出量和播出時段,總局鼓勵製作播出星素結合的綜藝娛樂和真人秀節目”。

坦言之,國內綜藝為此嘗試“星素結合”方式的案例,並不在少數。比如說,“星素互動”類,《極限挑戰3》、《奔跑吧5》等就曾嘗試將素人設計為遊戲NPC,在節目裡與明星嘉賓進行合作互動。“星素對抗”類

,明星和素人同場競技PK,比如說喜劇綜藝《笑聲傳奇》,音樂綜藝《天籟之戰》等。“星素同臺”類,比如說《我想和你唱》、《拜見小師父》、《異口同聲》等。

另一種可能則是,它不僅僅是文字順序上的微調,或許透露出某種信號,即素人將會在未來綜藝節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佔據越來越核心的地位。

某種程度上說,曾經風光無兩的全明星、娛樂化真人秀,走向依舊堪憂,尤其是在當下政策引導上,明星+素人,不可避免地成為目前國內綜藝市場的“組合方向”。

明星+素人的綜藝組合各有不同,

但應該避免這些“顯性問題”

《奔跑吧》和《極限挑戰》作為國民級綜藝代表,可謂是當下綜藝大環境的風向標。可以想象的是,素人將會在這兩檔節目中增大比重和加強作用,

至於具體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播出,才能得以窺見。

不過,筆者認為,至少有一些問題可以前置思考,還需引起注意:

第一,明星和素人搭檔,應在節目中找到融洽的相處方式。可以看出,素星融合其實是一個方向,所以並沒有從根本上要求“去明星化”,或者說明星成為“輔助”,相當一段時間裡,國內綜藝仍然需要發揮明星的號召力和引領作用。

但問題是,相對於“光環加身”的明星們,素人如何在節目中保持人格獨立,而又不失綜藝效果,確實值得去不斷“嘗試”。

第二,素人避免淪為陪襯。因為縱觀去年嘗試“星素結合”方式的綜藝節目,其中不乏一些打擦邊球的做法,雖然素人擔當了固定嘉賓,某種程度上比單期節目出鏡要多一些,但整體卻給人一種“違和感”,不少素人只是成為了徒有其名的綜藝標配元素,甚至淪為了陪襯或背景,顯得不倫不類。

所以,無論是出於對政策的響應,還是對節目效果層面的考慮,未來都應該避免素人淪為陪襯的地位。

第三,“偽素人”算是素人嗎?首先需要明確一下概念,大眾理解層面的“素人”,其實是那些沒有綜藝經驗、且沒有什麼知名度的“普通人”,舉個例子,比如說典型的家裝類節目《夢想改造家》、《暖暖的新家》等,都是關注的社會普通人群和家庭,節目中的嘉賓可以理解為真正的“素人”。

但縱觀去年“星素結合”的大部分綜藝,有媒體調查顯示,其中所謂的素人,不乏各種“網紅”、簽約藝人、未出道“綜藝咖”等,概括將其稱為“偽素人”,而他們好像更偏愛參加真人秀節目,尤其是音樂類節目的“回鍋肉”選手,著實不在少數。

比如說,《中國新歌聲2》的葉炫清,曾參加過《夢想的聲音》,甚至簽約公司和推出個人單曲;董資彥為華裔女主持,有十年爵士樂演唱經驗;張澤則是2017年瑞典世界beatbox大賽的亞軍。

另外,參加了《偶像練習生》的陸定昊,在出道前曾以素人身份參加了《流行之王》《十三億分貝》等節目。還有“綜藝常客”的吳丹妮,相繼參加了《黃金單身漢》、《為你而來》、《奇葩大會》等。

“後明星綜藝時代”,如何用好素人這張王牌?

“後明星綜藝時代”,如何用好素人這張王牌?

相對來說,“偽素人”在綜藝節目中可以說是“活好”,綜藝效果基本上可以保證,但如果想真正實現素人在綜藝節目中的作用力,確實需要挖掘更多有趣的“真素人”,畢竟看多了“偽素人”的套路,或許“真素人”有更大的綜藝發展潛力。

“後明星綜藝時代”,如何用好素人這張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