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这个村子不一般!几乎家家户户有“徽匠”!

徽匠,徽派建筑的手艺人。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作为黄山市著名的“徽匠村”,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几乎家家户户有匠人,全村300多名匠人在继承和弘扬徽派建筑工艺的同时,也鼓起了腰包。

坤沙,以匠人之心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家家户户有徽匠

在黄山南麓的徽州区潜口镇境内,有一座山叫“丰山尖”,丰山尖海拔500余米,在山的背后,有一个叫做坤沙的村子,是远近闻名的徽匠村。该村9个村民小组,村民330户,1165人,徽匠有328人,其中砖匠194人,木匠96人,画师38人,几乎每户都有一名“徽匠”他们中有的在本地从业,有的在外地务工,其中以在上海、浙江、江西等地为主。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 原料,以木架构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近年来,作为中国四大建筑派别(京派、苏派、徽派、闽派)之一的徽派建筑风格被国内外很多地方所推崇。而坤沙村的徽匠们,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徽派建筑活名片,在全国各地竖起了一面徽匠文化的旗帜。

坤沙原属歙县,1987年撤地建市后,隶属黄山市徽州区潜口乡(现改为潜口镇)。相传,坤沙村民谋求以砖木工为生,刻苦钻研记忆,于清朝雍正年间在竹坞建造胡氏宗祠,一举成名,徽派建筑技艺得以一脉相承,不断弘扬广大。2008年,当地村委会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并进,组织成立了徽匠协会,由当时村中徽匠技艺精湛的江玉国、江立悌、胡告化、刘立红、方国荣和江立宝成为首任徽匠协会理事,并吸引村中砖木工和画师212名会员,带领全村上下传承徽派建筑记忆,推进村民共同致富。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500多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承建的代表建筑作品有江西婺源萧江宗祠、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上海世博园徽园、黄山园等。

黄山这个村子不一般!几乎家家户户有“徽匠”!

坤沙徽匠在江西九江濂溪区赛阳镇工地上施工

徽匠队伍树品牌

5月22日傍晚时分,刚刚下班的王金树回到房间等着食堂开放,闲暇之余他打开手机和老伴视频,视频中孙女一声接一声的“爷爷”、“爷爷”,让这位已经60岁的老木匠卸下了一天的劳累。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组织村民承接工程,坤沙村民自发带头成立了3家古建公司,形成一支规模化的徽匠队伍。引领劳动力外出从事建筑工程;通过“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模式。方国荣就是一名工程承包带头人。

原本从事瓦工的方国荣,在2003年开了一家建筑公司,承接工程。但是当时还是以普通建筑工程为主。2011年,他又开始从事徽州园林苗木的经营。直到去年,看见古建修复行业越来越红火,他决定“重操旧业”。

“现在市场上古建项目越来越多,包括宗祠、民宿、博物馆等,在加上我们徽匠村的名声在外,我觉得这一行迎来了最好的时候,前景也很广阔。”方国荣说,从去年9月份开始,他通过挂靠在本村古建企业中亚古典建筑公司旗下,承接了江西九江江氏宗祠的工程,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万,目前有70多人的团队正在当地施工,大多是本村村民。

“都是本村人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方国荣说,整个施工队要在当地干一年半,徽匠的工资是280元一天,包吃包住,一个月干下来足有8000多元的工资。

今年57岁的胡告化是村中有名的砖工。因为有多年的徽匠从业经验,他也成为工程施工队的队长兼负责人。2008年,他还成为首任徽匠协会秘书长。

“我们村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走到哪里,就将徽派建筑带到哪里!”胡告化说,今年他还去了河南、陕西等地进行徽派建筑改建和修复,主要是街道改徽,当地市民反响很好,徽匠还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称赞。“很难想像在中原大地会有徽派建筑,这表明徽派建筑及徽州匠人的手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胡告化说。

黄山这个村子不一般!几乎家家户户有“徽匠”!

徽匠传承有隐忧

“卖田卖地不如卖手艺。”采访中胡告化十分自豪地说。

他说:“我从17岁开始当砖工学徒,在那个年代学手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虽然当时的拜师条件非常艰苦,砖工上工的工钱是1元多一天,还得自己带口粮。但还是很乐意。”

胡告化回忆,记得70年代的一天,为了赶赴师傅在屯溪隆阜附近的一个工地,天不亮就要扛着米和咸菜从村里徒步到屯溪上工。1981年,他算是学有所成,可以独当一面,自己接工程了,还带了学徒。因为做手艺挣钱快,到1982年,他托人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件”——自行车,成为村里第二个买自行车的人,那种风光就像今天买了个豪车,村里有人结婚都会借他的车去接亲。

“那个年代,因为做手艺的工分高,讨老婆都要容易些。”胡告化实话实说。

这些年下来,胡告化带的徒弟达10人,大多从事古建行业,也有自己开起了公司。包括他的外甥、弟弟,曾经都是他的学徒。从现在来看,依靠勤劳的双手,徒弟们都成了师傅,生活逐渐走向富裕。

“再往后,可能学的人越来越少了”。采访中,胡告化不无担忧。

“现在的孩子要么上学,辍学了也不愿意干砖瓦匠,日晒雨淋的,吃不了这个苦。”胡告化说,相比起砖工,木工的失传形势更为严峻。目前村中年纪最大的砖工已经80多岁了,仍然在干活。

村主任刘立红原本也是一名砖匠,1996年,他开始组建会徽州古建施工队,10年时间立,他承建了15处徽派建筑项目,并凭借2006年承建的黄山富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大楼获得大奖。

“其实成立会徽匠协会也是出于传承方面的考虑,我们希望通过成立徽匠协会这样一种形式,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着力做大做强徽匠产业。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这个徽匠协会,将徽匠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刘立红说,如今看来,成立徽匠协会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一些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也愿意做学徒。但是数量不多,要想将徽匠事业发扬光大,还需要继续进一步提高徽匠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黄山这个村子不一般!几乎家家户户有“徽匠”!

匠旅结合创新力

于华臣说:“为了进一步塑造坤沙村的徽匠特色品牌,我们将把匠旅结合,依托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坤沙徽匠村、唐模水口文化、竹艺轩雕刻等平台,通过坤湖山庄、拈花阁等徽匠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发展研学系列活动。2018 年拟接待游客1万余名预计能产生效益100万元。”

“徽匠不是冷冰冰的建筑物,他们是一张张鲜活的徽文化名片,是我们徽文化的展示窗口。”于华臣说,徽匠村的打造让传统徽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很多前来观光的研学游孩童都会被徽匠精湛的技艺所吸引,对他们来说,徽匠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手艺人,而是一门艺术。

通过匠旅结合,当地村民不仅能实现直接的增收,还能为徽匠的传承注入更加鲜活的文化动力,这也是坤沙村的乡村振兴的新抓手。潜口镇党委副书记徐本方说:“潜口镇将以坤沙村获得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村复核为契机,做大做强徽匠村的品牌,巩固产业张力,进一步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力争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