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反對明朝皇帝“與民爭利”,最終大明的農民沒有飯吃

著名的東林學院,曾經懸掛了一幅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東林黨的開創者顧憲成所題。這副對聯激勵了無數江南士人,而作為東南士人代表的東林黨,更是成為了道德與正義的化身。彷彿這群大明的知識分子,是為了抱負與天下蒼生,共同戰鬥,共同同黑暗勢力鬥爭,為民謀福利。實際上,東林黨所作所為,卻都是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東林黨加速了明朝滅亡。

東林黨反對明朝皇帝“與民爭利”,最終大明的農民沒有飯吃

1597年,為了增加稅收,萬曆皇帝不顧大臣反對,派出親近的太監到全國各地礦點,徵收礦稅等商稅。當然收上來的稅都進了皇宮,沒有入國庫。於是舉朝上下大力反對,一直要求萬曆皇帝取消礦稅。自然,稅收執行當中肯定會出問題,尤其是太監,皇帝交代的事情肯定會完成任務,但是做的事情肯定會惹得天怒人怨。要說萬曆皇帝不知道這些問題,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稅一定是要收的,因為此時明朝的財政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

萬曆年間爆發的寧夏叛亂、壬辰倭亂以及播州的吐司之亂,雖然明廷都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大約耗銀1200萬兩。而明朝的稅收主要來自於農業稅。若要彌補財政赤字,一般再昏庸的皇帝也不會考慮提高農業稅。因為農業稅即便加一點點,那麼實際徵收到農民身上,那可能就要翻數倍。在倆千年的封建歷史上,無論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是緊緊的控制住鹽鐵,實行鹽鐵專賣的制度。這種制度談不上多好,也可以說是封建統治者為了斂財。這樣做盡可能避免提高徵收農業稅。就萬曆一朝來說,說萬曆僅僅是貪財,那是完全不正確的。國家財政支出如此巨大,而且播州的楊應龍之亂持續十多年,需要不斷的投入軍事支出。請問如何徵稅?是向農民徵稅好?還是向礦主收稅好?而明朝的文臣並非都是是看起來那樣的清正無私,朝廷上下的文臣都反對萬曆皇帝徵收礦稅,最大的理由就是皇帝與小民爭利,卻不反對朝廷收農業稅。這其中的微妙之處,看看文臣的出身就知道了。還有一點,明朝士紳是不納糧的。

東林黨反對明朝皇帝“與民爭利”,最終大明的農民沒有飯吃

雖然大臣極力反對萬曆皇帝的稅收政策,但是從始至終萬曆都沒有妥協。即使中間有所動搖,也在最後收回了命令。而萬曆後期,逐漸壯大的東林黨出身的文官更是對朝政有著極大的影響。而東林黨的官員,大都出自於東南士人,這個階層代表東南大地主以及大商人的利益。萬曆徵收的礦稅,是徵收到他們頭上,所以才激烈反對。隨著東林黨擁立新皇、徹底把持朝政。東林黨一上臺,立即廢除礦稅等萬曆徵收的諸多稅種。此外,明朝延續兩百餘年的三十稅一的工商稅,也被廢除。天啟年間,備受天啟帝信任的魏忠賢,給東林黨以毀滅性的打擊,代替了把持朝政的東林黨。可是面對千瘡百孔的國家,罵名千古的魏大太監,立即再一次向江南征收工商稅,卻沒有想法加徵農業稅。

東林黨反對明朝皇帝“與民爭利”,最終大明的農民沒有飯吃

天啟帝駕崩,繼位的崇禎為了掌握大權,拉攏看起來清正無私的東林黨,清算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捲土重來的東林黨再一次勸崇禎不要與民爭利,於是廢除了工商稅。東林黨文官藉口江南連年災害,茶葉歉收,於是茶稅也沒有了。此時鹽稅早已收不上來,而揚州鹽商富可敵國。隨著遼東戰事糜爛以及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崇禎皇帝只好加徵農稅。等到“遼餉”、“剿餉”、“練餉”三餉開徵,大明農民哪怕是不吃不喝,也交不起稅。明朝徹底走向萬劫不復之地。崇禎一朝,在東林黨的極力反對之下,始終沒有徵收工商稅,而是不斷加高農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