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隱晦的原因,其實老子早就告訴我們了!

貧道之前有幾篇文章是提到關於道教隱晦,佛教盛行的字眼,細細想來,道教之所以隱晦。其實,與老子的思想是有關係的,《道德經》第十九章中,其所表述的思想就是異俗,有異於俗世。修道之人所追求的是淡泊恬靜,靜靜的參悟至高無上的大道,不願意與世俗相爭,貧道早年尋仙訪道的時候,也是如此心態,也曾作詩一首(遊棲山巔水涯,清風明月為家,一卷真經在手,知己以是桂花。)修道之路本就是異俗之路,常人無法理解,自會成為他們眼中的異類,而異類往往是不被待見與被排斥的。今天貧道所講的是道德經第十九章的意譯,解味會在下一章講述!

《道德經第二十章——異俗》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颸(liu)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教隱晦的原因,其實老子早就告訴我們了!


意譯:我們只有認真地、普遍地、絕對地學習,直至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參悟那至高無上的大道,我們才可以不被任何事物困擾,才能免於人生的種種憂患。小心恭敬地應答與歇斯底里的呵斥,相差能有多少?世人所謂的善惡、這些善善惡惡、是是非非的標準又是如何評判的?它們差別又有多少?一直以來,人們都在這種主觀的是非善惡的評判中生活著,人畏我畏,這種現象已存在好長時間了,多麼可怕。真是荒唐啊,人們不用道的觀點去看問題的實質,卻囿於“俗觀”的是非善惡的評判之中,這種現象還不知要延續多久呢!

道教隱晦的原因,其實老子早就告訴我們了!


世人是那樣的歡天喜地,興高采烈,好像是在參加豐盛的酒宴。又好像春天踏青舒懷,登高眺遠。唯獨我淡泊恬靜,混混沌沌,無動於衷,好像還不會發笑的嬰兒,閒散睏倦,疏曠淡定,像找不到家門的遊子。

道教隱晦的原因,其實老子早就告訴我們了!


世人是那樣的錦衣玉食,聲色犬馬,唯獨我缺少這些,拒絕這些,我真是愚人的心智,跟不上潮流啊。世人個個明明白白,唯獨我糊里糊塗;世人個個都精明圓滑,唯獨我懵懵懂懂,不知不識,我的身心像淡定寂靜的大海,我的思想自由奔放,又像飄忽的長風。世人個個有所作為,唯獨我固守我的生活方式,我這種頑劣的秉性真是淺陋啊。

我和別人的確不一樣,因為我看重的,我所追求的是萬物的本原—那個終極的、本質的、生生不息而又能生長萬物、能指導人們l正確生活的大道。

道教隱晦的原因,其實老子早就告訴我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