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北京的高价学区房?

如何评价北京的高价学区房?

很多人知道大城市学区房的价格贵,但却说不清学区房价格贵背后的原因。中央说了“房住不炒”,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学区房回归居住本质吗?

学区房与房子本无关联,房子只是“背锅侠”

北京西城、海淀的天价学区房动辄让政府、媒体大呼变态,对这些没有“良心”的业主恨得咬牙切齿。把学区房价格统计在全市均价里,北京房价不大涨才怪。

买学区房的人也很纠结,买前恨房价太高,买到手盼房价再涨。

政府为了调控房价,把学区房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似乎是房子的良心坏了。可是房子表示很无辜——果教育局规定,买本地产的汽车或烤鸭才可以上某某小学,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学区车”、“学区鸭”了。

为什么房子会被选中作为上学的通行证?

如何评价北京的高价学区房?

因为房价够贵,只有贵才能筛选出真正强烈的需求。无论买房的人是自己小孩上学还是转手给其他人,本质上都是因为父母愿意并且有能力为小孩教育投入大量的钱。当然,能力可能是砸锅卖铁攒的,也可能是从银行或高利贷借的。无论如何,必须得承认,能够让学区房的价格继续涨,必定是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来。

如果有一天学区政策变了,这些老破小的房子立马就会被“打回原形”。

今年317调控后,北京跌最多的就是学区房较多的西城。从上千万到无人问津,房子还是那个房子,过道也还是那个过道。

如何评价北京的高价学区房?

北京二环内学区房

紧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据传是“最贵学区房”

学区房将资金分给了居民,却没有带来供给的增加

任何一个商品只要价格上涨就会导致生产者多投资,连很多人认为特殊的房地产业也不例外——房子卖得好、价格在上涨,开发商会加大拿地开发力度来增加供给,满足需求,当增加的房子太多,房价也会下跌。

为何学区房价格的上涨没有带来供给的增加?

这是因为,学区房价格的上涨只是让居民实现的资产增值,买房的资金却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生产者——学校。

学区房的价格再怎么涨,都难以让学校扩张教学网点、增加师资投入(除了在政府的强制要求下),供给与需求完全脱节。

没有供给端的参与,房价的单边上涨只会吸引更多的需求过来,从自己上学到投资投机,资金只是在让房价“滚雪球”而已。

如何评价北京的高价学区房?

学区房、摇号与择校费?

要让学区房回归居住本质,关键在于解除房子跟上学之间的关联。

那有些人就说了,请政府出一个政策,摇号吧,就跟买车一样。

可是学龄儿童不能在家等着中签啊!

有钱人摇到一个差学校,就真的会乖乖上学吗?

况且,摇号也没有给学校扩充产能的动力和能力啊。

摇号不行,那就由政府规定将这些好学校往外部扩散吧,比如在北京16个区都建分校,这样各个区的孩子都可以就近入学了。

这可不是在电脑上复制粘贴,别说资金能力,就是真的建成了学校,政府能规定师资水平一碗水端平吗?如果真的可以这样,那何不让北大清华在每个省都设立分校,这样全国人民都可以在家门口上北大清华了。

能想出来的各种招,只是名义上解决了需求端的所谓机会平等,但却无法实现结果平等。

如何评价北京的高价学区房?

要实现结果平等,只能从供给端出发,让需求与供给连接起来。

比如,买房人将原本买房的钱直接交给学校换取上学名额,学校就有动力和能力扩大供给,办更多的学校,请更多的老师,减少教育资源的过分集聚。

嗯,好像哪里不对劲了,这不就是择校费吗?

是啊,这样一来,权利不平等的问题暴露得更彻底了,可以预见,舆论会痛斥所谓“教育过度产业化”,有钱人才能上好学校,这是教育的倒退,是文明的耻辱!

这样,不仅学校会被骂得狗血喷头,政府也做了坏人。

更值得考量的是,我们今天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贫困地区不说,可是为什么大城市学校资源这么短缺?我们为什么没有更多的私立学校供家长选择?

分析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所谓学区房的高房价和择校费本质上都是选择的成本,是竞争的成本。

无论分配制度怎么改变,社会的贫富差距都不会突然消失。

但很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高昂付出能不能转化为明天的有效供给?

如何评价北京的高价学区房?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