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致力於說服更多的教師和家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經驗在我國有很深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寫出了大量的著作,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力圖說服更多的教師和家長明白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他一生致力於說服更多的教師和家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他說

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艱難的教育培養道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他認為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

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一生致力於說服更多的教師和家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他指出

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範去要求兒童,並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他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個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抓緊美育的實施。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們美的心靈,並提出了進行美育的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手段,如通過觀賞大自然感受美,通過文學藝術作品鑑賞美,通過動手勞動創造美等,甚至要求兒童重視衣著美和儀表美。總之,在整個美育過程中,美育應隨時、隨處進行。他一生致力於說服更多的教師和家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他明確指出:

“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進行十年制教育,僅僅教給他科學基礎知識,從不讓他接受勞動訓練,而在他畢業時把一把鏟子交給他開始勞動,那麼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在十年過程中脫離了勞動,脫離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虛的,沒有勞動技能,沒有做好生活準備,特別是沒有勞動情感,這無論從社會對青年一代的期望來說,還是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來都說是一種失敗。因此,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一向重視勞動教育的實施。

今天我們重新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有助於幫助我們查驗現在的教育問題,解釋各種教育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