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周報:銀行體系繳稅臨近,流動性偏緊將現

一、一週焦點

上半年新增信貸逾9萬億 6月M2同比增8%

中國人民銀行13日發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03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6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84萬億元,同比多增3054億元。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77.02萬億元,同比增長8%。

金策師研究院認為,未來央行仍有可能進一步採用差別化準備金和差異化信貸政策,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預計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增長。

6月CPI同比上漲1.9% PPI同比上漲4.7%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1.9%,仍然保持在“1時代”,顯示出物價溫和上漲的態勢;PPI同比上漲4.7%,創年內新高。CPI環比繼續下降;PPI環比漲幅略有回落,同比漲幅有所擴大。

金策師研究院認為,從6月CPI和PPI數據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國內物價影響有限。在食品價格保持低位、貨幣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下,通脹溫和回升概率較大,全年預計增幅在2%左右。但考慮到需求端有回落壓力,PPI同比漲勢長期難以維持,下半年可能衝高回落。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方公佈擬對我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徵關稅清單發表談話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11日就美方公佈擬對我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徵關稅清單發表談話。發言人指出,美方以加速升級的方式公佈徵稅清單,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我們對此表示嚴正抗議。美方的行為正在傷害中國,傷害全世界,也正在傷害其自身,這種失去理性的行為是不得人心的。

發言人表示,中方對美方的行為感到震驚,為了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與此同時,我們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共同維護自由貿易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共同反對貿易霸凌主義。與此同時,我們將立即就美方的單邊主義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追加起訴。

房地產信託快速增長時代或終結

中國信託業協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為近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投資信託規模為2.37萬億元,環比增長3.87%。在其他行業信託增量較去年大幅壓縮的背景下,房地產信託今年一季度可謂是“一枝獨秀”。

不過金策師研究院認為,監管部門針對信託產品上下穿透監管在收緊,加強對底層資產違規投向房地產項目監管力度以及最終投資者穿透識別。隨著下半年房地產業務風險受調控政策的影響繼續放大,加上監管高壓態勢不改等因素,信託公司房地產業務增速可能會放緩。

部分保險資金隱身信託“假集合”

隨著上半年部分信託公司集合信託產品增量規模陡升,部分保險資金與信託“合謀”玩了一出“貓鼠遊戲”,一些保險資金“假借”集合信託產品,以規避監管指標或資金投向限制。監管層已關注這一現象,近期進行的銀保監會全國範圍現場檢查,已將信保合作列為檢查重點。

金策師研究院認為,險資信託假集合是交叉金融的一種,在產品的管理上,機構職責邊界不清,一旦違約,容易發生機構之間的推諉。與此同時,在“去通道”、“去多層嵌套”的嚴監管背景下,機構的內生業務需求已經降低,今後此類業務會越來越少。

券商資管發力固收與公募產品

資管新規落地兩月有餘,券商資管產品受到不小衝擊。格局重塑之下,券商資管固收產品和公募基金業務成為各家發力重點。數據顯示,今年6月券商新增備案資管產品中混合類產品不到5個,絕大多數的券商資管備案的均為固收類產品。此外,公募基金業務日益成為券商資管重要的發力點。

金策師研究院認為,目前資管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疊加近期股市、匯市、債市的巨大波動,整個資管市場進入了迅速收縮震盪期。券商資管要回歸到資管業務本源上來,踏踏實實培養隊伍和打造產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財富管理模式。

小米集團在香港上市

7月9日,小米集團在香港上市。IPO發行價17港元,市值達543億美元。小米集團作為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在上市第一天成功破發後,小米集團股價迎來連續上漲,截至13日收盤,股價報21.45港元,相比於17港元的IPO定價已上漲26%。

證券時報頭版刊文稱,小米股價一掃頹勢,顯示小米所代表的新經濟模式,似乎重新獲得市場信任。即使小米沒有跌破招股價,香港資本市場在容納新經濟模式上的努力,也不應該被抹殺。正是有這種容納和滋養能力,香港資本市場才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併為日後誕生巨頭打下基礎。

二、一週數據分析

公開市場操作

上週,銀行體系流動性偏寬鬆,央行持續淨回籠資金,僅在週四小幅投放300億7天逆回購;全周累計淨回籠900億元。週五央行開展1885億元1年期MLF操作,中標利率3.3%,與上次持平,對沖當日到期額,在資金面較為充裕下,央行等額續作MLF或顯示央行仍維穩資金面。

在近兩週央行公開市場逐步回收流動性下,本週公開市場到期量較少,僅有400億逆回購到期,其中週二和週四分別到期100億和300億,此外,週五還有800億元國庫現金定存到期。在月中繳稅擾動下,央行料將重啟淨投放,保持資金面的合理充裕,資金面壓力有限。

利率債

上週資金面邊際收斂,中美貿易戰再次升級推升避險情緒,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較上一週漲0.36%,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較上一週漲0.22%。現券收益率同步下行,但長短端收益率繼續分化,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4個bp至3.4858%,跌破3.5%一線,週五新增信貸快速增加下社融依然偏弱,疊加M2增速創歷史新低,國債收益率加速下行,週五當日下行3bp,而在本週資金面有所收斂下,短端1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10Y-1Y利差下行。國開債利率曲線和國債表現一致,短端1年期國開債收益率上行5.8個bp,其餘期限均有所下行,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下行5.76個bp,下行幅度快於十年期國債,國開債和國債利差持續收斂。

資金面方面,在本週在月中繳稅臨近下,短端利率有所收斂,隔夜SHIBOR利率從上週的極度寬鬆下快速收斂,上行51.3個bp,7天SHIBOR利率也上行9.8個bp,而14天及以上的SHIBOR利率仍維持下行趨勢,資金面整體保持寬鬆格局。

週五發佈的金融數據顯示在新增信貸明顯上漲的背景下,表外非標融資持續負增長拖累社融增速,表外融資回表受阻,融資需求被動收縮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未來信用風險壓力上升,國債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間,在近期同業存單利率快速下行下,配置盤逐漸增加,也為利率債收益率下行形成一定的空間。

信用品種

本期各信用級別短融收益率全部上漲,就具體信用級別而言,AAA級整體上漲31.39bp,AA+級整體上漲31.39bp,AA-級整體上漲33.39bp。本期中票各信用級別收益率多數上漲,其中,5年期AAA級中票上漲2.96bp,4年期AA+級中票下跌2.82bp,2年期AA級中票上漲3.52bp。本期各級別企業債收益率不同期限多數下跌;具體品種而言,1年期AAA級下跌1.94bp,3年期AA+級下跌1.91bp,15年期AA級下跌1.68bp。

三、新發產品概況

信託發行市場評述

市場概述:本週發行數量較上週相比保持一致,但發行規模卻較上週環比持續上漲了41.39%,且再次奮力向上突破了250億元大關口,近期發行市場行情升溫走勢較為明顯。從發行的信託產品投資領域來看,金融領域36.39億元,工商企業領域16.23億元,房地產領域規模189.03億元,基礎產業領域25.22億元。

資管發行市場評述

市場概述: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本週基金子公司資管產品發行數量21款,較上週減少16款,發行規模為6.2億元,比上週環比下降47.01%。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均出現有大幅度下降。本週有6家券商共計發行集合資管產品18款,發行規模67.3億元,所有產品均投向金融市場。券商資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8%;本週有4家期貨資管機構共計發行集合資管產品7款,發行規模8億元。其中,7款產品均投向金融市場;期貨資管產品的平均期限為0.75年,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35%。

私募基金髮行市場評述

市場概述:據公開市場不完全統計,本週新發行的契約型私募產品19款,發行數量較上週減少4款。發行規模41.71億元,較上週減少4.19億元。產品平均期限為0.86年,較上週平均期限減少0.42年,產品流動性大幅上升。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68%,較上週統計收益率減少1.26個百分點。

四、方向性策略

信託及資管產品

截至目前最新數據顯示,7月集合信託產品平均年收益率為7.38%,較6月份平均年收益率相比呈現明顯回落趨勢。目前,房地產信託表現出較為強勢的情形,在產品數量和規模以及產品預期收益上均有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表現。當前房企依舊存在較大融資需求、加之銀行貸款、債券等融資渠道受阻,使得房地產信託再次開啟瘋狂“吸金”模式。投資者在選擇該類產品時應注意迴避風險。

監管依舊是資管行業的主旋律。多位銀行業內人士透露,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理財、資管子公司和結構性存款分別起草了3套監管細則,具體出臺時間尚不明確。券商資管與銀行的合作暫時還處在“蜜月期”,資管新規落地之後,淨值型固收產品儼然成為券商資管的新風口。可以嘗試投資,現階段機構推出產品比較謹慎,選擇具備較好投研能力的機構是投資者當前投資資管產品的較好選擇。

其他資產

近期市場震盪較大,對A股以及債券下半年的走勢,樂觀和悲觀的情緒交織。目前A股逐步進入中長期佈局的較好時機。首先,A股目前估值水平已經處於歷史底部區間;其次,“去槓桿”和中美貿易戰都是長期問題,市場短期反應過大,未來影響會逐漸鈍化;最後,政府政策已經開始出現適度調整和對沖,比如降準、減稅等。債券市場方面,表外繼續向表內迴歸的大趨勢下,利率債的配置優勢儘管已有所兌現,但在國內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推進、地產調控政策依然趨緊、基建地產的需求均存在不確定的背景下,利率下行的空間難以輕言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