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千萬以上書畫,了解一下?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自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西田主人等,江蘇太倉人。首輔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崇楨初以蔭官太常寺卿,故被稱為“王奉常”。入清不仕,隱於歸村。工詩文,善書。隸追秦漢,榜書八分為近代第一。擅山水,少師董其昌,上溯元四家,所作尤窮黃公望閫奧。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在清代影響極大,形成“婁東畫派”。與王鑑、王、王原祁並稱四王,加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作為清初畫壇領袖,王時敏獎掖後進尤不遺餘力,王、吳歷及其孫王原祁均得其親授。

王時敏千萬以上書畫,瞭解一下?

1638年作 四賢山水 手卷 水墨紙本

王時敏與張學曾的山水手卷粗看似有如出一轍之感,仔細審視,才發覺大同而小異。異在何處?比如,從構圖上說,時敏右重左輕,右近左遠,北京翰海,秋拍藏品徵集,一五二,零九八六,零九六三題款落在畫之左上方,而使左下一片形成空靈透氣的一角。學曾則與之相反,他置近景的崇山峻嶺於畫面左半,右半的山勢漸至平緩,並推向遠處。從筆法上看,時敏、學曾顯然都有擬黃(公望)之意。時敏在題句中有“勉學一峰筆意”的話,學曾沒有明說,但被鑑藏家吳湖帆一語道破:觀此知其得力於痴翁亦甚深……不過,從王、張各自的筆墨承襲似可察覺,二人對黃公望的理解和銓釋同中有異。時敏比較側重於黃公望用筆的利落流暢一面,他傳統功底之深厚非同時代畫家可以與之抗衡,多年的錘鍊和轉益多師養成了謹嚴不苟同時又熟能生巧的素質。他十分強調虛與實,繁與疏,黑與白,正與奇的對比關係。他還極善於作點睛之筆。如岸邊那座簡筆的草亭與亭邊那株斜柳,看似互不相干,卻又相映成趣。學曾對黃公望畫風揮灑奔放、蒼秀渾茫的一面較為傾心,從這幅手卷上可以驗證他在運筆遣墨方面的豐富性,濃、淡、枯、溼,皴、擦、點、完全率意為之,而無離弦走板之弊。學曾畫山石用筆鬆動,長線短皴,妙造天成。清代美術史家周亮工在《讀畫錄》中對他的繪畫造詣予以高度評價,稱其“筆勢空蒼,妙處無他”。事實上,無論王時敏、張學曾,還是楊文驄、惲向,他們憑藉自身廣博深厚的素養,在汲取、借鑑前賢藝術精華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各自達到了令人矚目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這四位都曾生長、活動在江南的大家,雖然出身與社會地位互有差別,有的是統兵守城的將才(楊文驄),有的為官一任,做過蘇州知府(張學曾),有的終生不仕,屬於職業書畫家(王時敏、惲向),然而他們的品性都一樣的高潔,相互之間禮讓有加,以四賢手卷款識為證,即有“愧餘手筆遠遜諸君”、“餘拙甚,不足言筆墨也”、“珠玉在前,更不勝形穢之懼”等等自謙之詞。或許這些言詞會被視為假意客套,可是,筆者以為,即使真的含了水分,也遠遠勝過明爭暗鬥的偽文化人,或者說,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王時敏千萬以上書畫,瞭解一下?

1666年作 夏山圖 立軸 設色絹本

款識:宋元名家皆以北苑為宗,惟子久深得其微妙。此幅夏山圖筆法飛舞,神采奕奕,真希世之寶。丙午九秋日屬臨,不敢固辭,聊以效顰,未能得其神韻,深用自愧。吳歷。

鈐印:吳歷(白文)、漁山(朱文)

題跋:漁山與此圖血戰累旬,咄咄逼真。遂令子久重開生面,雖其靈心妙悟不繇與古人有徇知之合,不然何以渾化入神至此。王時敏題。

鈐印:王時敏印(白文)、煙客(朱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