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特崗複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點總結第59期

第七章德育

1.廣義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狹義的德育則專指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

2.德育的性質: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階級性、繼承性、相對獨立性。

3.德育的意義:德育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4.德育的功能

社會性功能

有利於政治關係的再生產;有利於政治意識觀念與政治輿論的生產與傳播;有利於政治行動的引導

個體性功能

生存、發展和享用(享用性功能是德育個體性功能的本質體現和最高境界)

5.德育目標的作用:導向作用;選擇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控制和評價作用。

6.德育的任務:培養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逐步使學生具有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品質和法紀觀念、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質。

7.學校德育的內容是教育者依據學校德育目標所選擇的,是形成少年兒童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規範的總和。

8.德育內容的選擇依據:德育目標,決定德育內容;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時代特徵和學生的思想特點,決定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9.我國學校德育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

德育的永恆主題。

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社會理想和職業理想。

集體主義教育

社會道德原則的核心。

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指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

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

學會善意待人;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培養良好的品質。

民主與法制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是關於法律、紀律、民主、法制的意識與觀念的教育。

自覺紀律教育

紀律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對一定集體全體成員而言必須遵守的規則、章程、制度等。

世界觀、人生觀教育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

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是時代發展賦予學校德育的新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輔導、心理諮詢與心理訓練。

10.德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藉助於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11.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方法和德育內容。

12.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13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學生的知、情、意、行互動發展的過程;組織學生活動和交往的過程;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發展過程;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長期的、反覆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14.道德認識是前提和基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正確的道德認識,才能有正確的道德行為,它是將道德體驗轉化為道德需要的關鍵因素。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行為的催化劑。道德意志對道德行為起著維持作用。道德行為是關鍵,是衡量個體思想品德高低的重要標誌。

15.我國中小學基本德育原則:社會主義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知行統一原則;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16.選擇德育方法的依據:德育目標;德育內容;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

17.常用的德育方法:說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實際鍛鍊法;榜樣示範法;評比競賽法;獎勵與懲罰法(品德評價法);指導自我教育法。

18.德育工作新形式:通過開展社區教育進行德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立德育基地;創辦業餘黨校。

19.當代影響較大的德育模式有皮亞傑提出的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班杜拉提出的社會模仿模式等。大體上說,認知模式重知,體諒模式重情,社會模仿模式重行。

20.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過程。

21.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

22.生活教育的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繫,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後又把生活教育的特點歸結為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繫的幾方面,是爭取大眾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