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7所大學校訓,文化底蘊深厚,彰顯中國人的精神!

1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引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的運行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2、中國人民大學校訓: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

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週年前夕,經學校黨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實事求是”被正式確定為學校校訓,同時,鐫刻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漢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學校東門的正中。

3、中國農業大學校訓: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飽含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種敢於承擔的勇氣和魄力。

下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4、中央民族大學校訓: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和諧的精神。

“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

5、西南大學校訓: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含弘光大”,語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意思是含容一切,併發揚光大。

“繼往開來”,語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

張載也有名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為繼承前人的事業,為後人開闢未來的道路,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17所大學校訓,文化底蘊深厚,彰顯中國人的精神!


6、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1915年,為紀念復旦創校十週年,由馬相伯老校長選定復旦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校訓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馬相伯老校長希望學生可以博覽群書、堅定志向、懇切發問、多考慮當前的事。

7、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張伯苓在1916年9月在給學生所作的題為“打破保守,努力進取,建設新中國”演講中對《周易》此句談了自己的理解,“《易經》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彼之所謂天行建者,乃指晝夜相承,春秋代繼,無時或已,長此不怠而言也”,並由此而引申出了“日新月異”之說。

1934年,張伯苓先生正式宣佈“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南開校訓。

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就是受教育者的時代使命,是不斷改革、不斷前進、自強不息、永攀高峰,面向祖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奮勇走在世界發展大潮的前沿,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而奮進。

8
、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陳嘉庚當年創校時提出了“自強不息、教育救國”的理念。

廈大第二任校長林文慶將校訓定為“止於至善”。引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後來,廈大人將二者合在一起,定為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9、山東大學校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出自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此處的“學”,不僅僅是指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更包含了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體現了孟子所指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山東大學校訓“學無止境,氣有浩然”,是以永不滿足的執著精神激勵廣大師生在學術和人生的歷程中勇於登攀,不斷追求文化知識、技術能力、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

10、四川大學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取意自《莊子》,作為固定詞語最早出自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其言包含廣也。”

“有容乃大”則出自《尚書》:“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將兩詞連用的則是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水一樣的胸襟寬廣,以容納和融合來形成超常大氣。

中國17所大學校訓,文化底蘊深厚,彰顯中國人的精神!

11、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12、 南京大學校訓: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誠樸雄偉”是由羅家倫校長提出,“‘誠’就是指要誠篤、誠樸、誠信;‘樸’旨在樸實無華,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雄’是指大雄無畏,指男子要有丈夫氣,女子不應有病態;‘偉’則是說要一鳴驚人,做出里程碑意義的事。

後四個字取自古代的前賢名句,“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加上“勵學敦行”四個字,是想勸勉師生勤奮學習,在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品格與抱負。

13、武漢大學校訓: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立圖強,奮發向上。

“弘毅”出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味抱負遠大,堅強剛毅。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14、同濟大學校訓: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這個成語來自於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孫子·九地》中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自此,“同舟共濟”遂成為表示協力同心、共渡難關的經典成語。

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訓: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即品學兼優,“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著名學說,《傳習錄》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現實實踐中運用道理,兩者本就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16、中國政法大學校訓: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厚徳”出自《易經》;“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樹立法治觀念。

“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意為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也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此處“至”與“致”通),意為要大公無私、公平公正,有仁愛親民、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

17、上海交通大學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飲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調曲》中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禮《大鑒禪師殿記》中有“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之句,體現出常懷感恩的精神。

愛國榮校,主要來自著名國學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長唐文治曾在《人格·學生格》中的格言:“有愛情於學校,乃能有愛情於社會,有愛情於社會,乃能有愛情於國家。”深含著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內涵。

最後,也許會有人問,為什麼沒有北京大學的校訓?

北京大學,沒有校訓!

長期以來,國際國內著名大學一般都有公認的明確的校訓,唯獨北京大學沒有一致的校訓。這也許反應了北大的某種特點,即比較尊重各種不同意見。

不過,關於北大的校訓目前有三種提法。

(1)科學、民主、愛國、進步;

(2)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3)兼容幷包,思想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