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的奥匈帝国怎么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一湖波澜起


一战前的欧洲地图,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为“干净”的。整个欧洲版图,基本就只剩下5强了: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还有今天要说的主角——奥匈帝国。有同学说,在欧洲版图的犄角旮旯,还有很多小国呢。

是的。不过这些小国之所以能够在帝国主义时期存在,纯粹是出于这五大列强彼此博弈而留下的缓冲地。这段时间的欧洲,像极了中国的战国时代,强国们彼此折冲樽俎,纵横捭阖。

(罗马帝国后空前“干净”的欧洲版图)

一战后,我们再次摊开欧洲地图,发现版图已被切割的支离破碎。当初的五大强国其余四个尚在,却唯独不见奥匈帝国。如果我们仔细找,会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地方看到一个“奥字辈”的国家——奥地利,但已然是小国寡民,难符当年帝国盛况。

苏联解体后,尚有俄罗斯继承衣钵;奥匈帝国却消失这么无声无息——既然上帝给了帝国轰轰烈烈的活法,又为什么要让他悄无声息地消失呢?奥匈帝国竟成了称雄欧陆600多年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绝唱。

当我们带着疑问翻开了奥匈帝国的编年史,首先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个女人。

疯女胡安娜:哈布斯堡王朝的发家史

法国的阿尔萨斯公爵,在扩张至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后,在1020年筑起鹰堡,取名哈布斯堡,开始逐渐将势力延伸到莱茵河西岸地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诸侯之一。

莱茵河西岸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巴伐利亚地区,神罗皇帝奥托二世为了巩固边防曾设置多处边防区,并给予藩候的称号,为帝国戍守边疆。巴本堡家族成为了这个边疆区的统治者,并且在1147年被皇帝授予奥地利公爵称号。

100年后,公爵绝嗣,外戚巴登藩侯赫尔曼六世继承了公爵爵位和领地,但该家族未能在奥地利站稳脚跟,1251年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征服了奥地利公国。

1278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在当选为神罗皇帝后打败了奥托卡二世并夺取了奥地利公国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奥地利公国进入了哈布斯堡时代。

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试图将奥地利升格为一个大公国,这个“大公爵”,整个德意志也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用。此后,哈布斯堡家族人丁兴旺,开始频繁使用外戚继承的办法来扩张领地。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段有名的邂逅故事。

(为爱情发疯的西班牙女王胡安娜)

1496年,在比利时的一个小村子里,17岁的胡安娜,邂逅了一位奥地利的王子,这位王子就是奥地利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腓力王子,当时他也只有18岁。这位王子长了一双大眼睛,高鼻梁,英俊潇洒,这让胡安娜一见倾心。腓力王子对年轻的胡安娜也是非常着迷,他甚至等不到2天以后回到城里教堂举行婚礼,当天便在小村子里找了一位乡村神父为他们祝福了(以下省略100字)。

这个胡安娜就是西班牙历史有名的女王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就是那个资助了葡萄牙人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女王的女儿。

奥地利王子和西班牙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胡安娜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腓力王子。她和丈夫形影不离,丈夫喜欢骑马,她就帮他牵马绳,丈夫爱打球,她也不分昼夜的去打球。相伴相知,她对腓力王子的爱越陷越深,她已经离不开眼前的这个人了。

然而,腓力王子却走向了一个相反的轨迹,他对胡安娜愈来愈冷淡,甚至一见她就觉得烦。这种情绪发展到最后,胡安娜越是想不顾一切地挽回丈夫的心意,丈夫却更是冷酷无情地对待她,不断地拈花惹草,寻花问柳。

1502年,由于兄姊相继去世,胡安娜成了西班牙国王的继承人。腓力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暂时回心转意,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样子,他们一道来到西班牙宣布就职。

这种回心转意只是政治意义上的,因此没有持续多久,腓力故态复萌,又撇开胡安娜出去疯玩,结果不小心坠马。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太好,伤口感染死掉了。

胡安娜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拒绝在死亡证书上签字。她想腓力一定是睡了,他一定会醒来的,他俩还会在丛林里嬉戏,还会在马背上急驰。

3个月后,胡安娜生下了她和腓力的第六个孩子,她想丈夫一定非常喜欢这个刚出生的女儿,于是下令把丈夫的遗体从修道院的棺柩中取出,抬回皇宫,安放在她和幼女的身边。她对女儿说:"这就是你亲爱的爸爸,他睡着了。"

这样一个可怜的女人,把号称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西班牙帝国作为嫁妆带入了哈布斯堡王朝,可是她从来没有获得她的丈夫、她的父亲还有她的儿子的善待,所有人都在设计她。最终,她在疯人院度过余生。别人说她疯了,她说:是的,我疯了,我为爱情发疯。

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到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势达到鼎盛。

此后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凭借着广袤的土地和人口,参与了欧洲历史上多次重大的战争。“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战争,战争使得哈布斯堡王朝衰落,也直接塑造了现代欧洲的版图。

“三十年战争”使得法国打破哈布斯堡王朝的围堵,开始登上欧洲霸权;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使得西班牙王位成为了波旁家族世系;

“七年战争”中奥地利最终报复不成,再次不敌普鲁士,使得普鲁士逐渐兴起,德意志盟主的位置岌岌可危。

天津奥租界:帝国短暂的强权

1902年12月27日,奥匈帝国驻天津署理领事贝瑙尔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订立了《天津奥国租界章程合同》,天津奥租界成为最后一个开辟的租界。

不过,奥租界是昙花一现,只存在了14年。因为到1917年,中国就宣布加入协约国参加一战。奥匈帝国和德国的租界都被宣布无效。

1900年,奥匈帝国还能万里远征,派出军队来到华北地区,“八国联军”剿灭义和团的战斗中,奥匈帝国也多次参战,堪堪欧洲一大强权。

然而,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与查理时期的哈布斯堡王朝差别很大了,所谓时过境迁。

(天津奥租界:帝国最后的强权)

1789年,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异军突起,在意大利和会战和三皇会战中大型会战,击败了奥地利军队,法国成为欧陆霸主。

拿破仑在1804年加冕称帝,同年,弗朗茨二世在1804年自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拿破仑承认奥地利皇帝。

这种操作只有拿破仑干过,他自己不爽教皇来加冕,皇冠是自己戴上去的。现在拿破仑家族还有后人,称拿破仑X世,如果哪天法国恢复帝国了,可能还会被迎立皇帝。

拿破仑失败后,在1815年的《维也纳和约》上,确立了正统原则,奥地利帝国成为欧洲的重要力量,但是欧洲霸权被俄罗斯帝国抢去了。

在1848年遍布欧洲的革命中,奥地利帝国在俄罗斯的帮助下,残酷镇压了布达佩斯的起义者,维护了统治,但在“土耳其问题”上,奥地利与俄罗斯的利益并不一致,因为他们都想在东南欧拓展势力。奥地利的态度多少造成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最终失败。

普鲁士王国在“王朝战争”中击败了奥地利军队主力,军队前锋已经抵达维也纳城下,奥地利被迫与德国签订了城下之盟。

出乎意料的是,德国为了今后与奥地利的联合,并没有对奥地利提出多么苛刻的要求,只是迫使奥地利放弃德意志联盟领袖的地位,使得普鲁士成为“北德意志联邦”的领袖。

此战奥地利因为此战军力损失惨重,匈牙利趁机对奥地利进行总报复,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直接促成了奥匈帝国的成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匈牙利贵族支持他的折衷方案。

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应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

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

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1867年,这样一个奇怪的二元帝国建立了——它的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它有三个政府,奥地利政府、匈牙利政府、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艰难的妥协:埋下帝国毁灭的种子

二元制帝国的方案,本身就是哈布斯堡皇室为了维系统治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然而,当维也纳把自己40%的领土交给只占帝国总人口11.2%的匈牙利人时,二元制奥匈帝国危机的隐患就已经埋下。

占有近一半帝国领土的匈牙利只需要承担帝国的3成税收,匈牙利政客们与维也纳貌合神离,导致维也纳决策者们在大多数时候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寻求与匈牙利方面达成妥协。对于境内少数民族,匈牙利政客的态度远比维也纳来得保守和反动。

最明显的例子是,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当俾斯麦有意让奥匈兼并波黑时,匈牙利议会就是维也纳主要绊脚石之一—仅仅是因为后者非常担心200万斯拉夫人的涌入会对匈牙利的特殊地位构成威胁。

(帝国毒瘤:占据特殊地位的匈牙利)

奥地利和匈牙利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也不占统治地位: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1868年,匈牙利也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总之,奥匈帝国境内复杂的民族关系,使得奥匈帝国的动员力度差劲的出奇,国内政治不是精诚团结,而是相互扯皮算计。以匈牙利民族为甚,各个民族都想着能够在帝国内部获得更多,稍有不满,就产生分离倾向。

这种情况,使得帝国的政治生态务必脆弱,一切有利于消融民族差异的努力都被当做“权力压迫”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后这位首相竟被解雇。

帝国的政治现状,使得看起来居然依靠着广阔的领土(欧洲第二),庞大的人口(5200万,欧洲第三)和不弱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是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之一,然而,这种缺乏政权合法性的统治,犹如坐在火山顶上,帝国的稳定性很差,一旦受到外部冲击,很容易分崩离析。

奥匈帝国本想以民粹主义参加一战,借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然而国内民族问题的掣肘,使得奥匈军队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最终连同帝国被战争击得粉碎。

战争爆发后,奥匈帝国很快下达总动员令,大批的帝国臣民们被补充进帝国国防军,使帝国国防军从30万膨胀到近200万。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那些由于长期培养而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下级士官以及常备军士兵被动员部队的人海所淹没,成为孤岛。大量饱含着来自具有分离情绪的民族的士兵的部队迅速丧失战斗力,拒战、投降和哗变称为家常便饭。

大批操各种语言(多达20多种,在整个帝国,只有作为联系枢纽的皇帝能够全部懂这些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连排长已无法让他所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帝国军队在南线打的非常狼狈,损失惨重,这极大伤害了帝国本就不多的国家威信。

一战已经到了尾声,奥匈帝国的德国盟友已经是困兽之斗。同盟国失败,已是不不可避免。

1918年10月4日,奥匈帝国议会的议员宣布所有帝国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卡尔仍然梦想着可以维持帝国最后的一点点尊荣,同时宣布帝国转为联邦,所有民族可以拥有自己的国家委员会。

为时已晚,一战时期正是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很快,失去了武装力量维系的帝国,陷入了四分五裂。

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布拉格成立。

10月29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组成了南斯拉夫王国。

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脱离二元帝国。

10月21日,德语地区的居民代表自行成立“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

11月3日,仍在意大利前线作战的奥匈帝国军队向协约国投降。

11月13日,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

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就此完结。

法理上,卡尔皇帝并没有退位,但是已经没有实权的他被迫流亡,后来死于异乡。

取代奥匈帝国的旧有版图的是一系列的新兴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萨拉热窝事件:破灭了的帝国幻象

(摧毁了帝国的刺杀行动)

1905年,42岁的斐迪南大公和他实际管理的总参谋部中就有一份匈牙利计划,即如果匈牙利继续阻挠帝国,奥地利将通过铁路穿过多瑙河将大军送入匈牙利。

在外莱塔尼亚(大匈牙利地区)的5个军中,实际上只有一个军是匈牙利人的军队,其他是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和乌克兰人的军队。匈牙利人不敢继续发动40年代的战争是因为他们怕输,而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最终没有采纳这个计划,因为生性谨慎的他害怕意大利人乘机进入的里雅斯特、特伦蒂诺和南蒂罗尔。

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前,颇为青睐大奥地利合众国方案。素以政治开明和头脑清晰而著称的斐迪南在成为皇储之后对军事机构进行了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他明确提出帝国应向南发展,直抵萨洛尼卡,而要向南发展,就必须解决长期以来和维也纳离心离德的匈牙利。而要解决匈牙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民族联邦。

斐迪南计划在大奥地利合众国的框架下建立一批以民族作为划分依据的半自治行政区,通过突出民族语言划分以纠正权力不均的弊端。

这是一个相当具备可行性的国家政改方案,主要取消匈牙利人的特殊政策,以更为开放的奥地利(奥地利家族数百年的统治经验,使得他们更懂得开明的政治的作用)为首建立起民族关系平等的合众国,以帝国的能量为帝国境内的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寻找市场和销路,来获得全体臣民对国家的认同,而不是因为个别民族受到优待而形成的所谓“民族资产积极”反动与保守的政治态度。

在1914年6月28日,宏图未展的裴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痛失皇储,更是丧失了一次帝国焕发新生的机会,如此大恨,奥匈帝国岂能善罢甘休?欧洲迎来了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知而行


奥匈帝国的崩溃至到消失,实际上就是由奥地利和匈牙利为主体的几个"邦国"的破裂。然后,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几个国家。

欧洲的民族独立意识非常强。这在欧洲大革命中尤其突出。中世纪的欧洲极其黑暗,各种思想被压抑太久,在法国大革命中彻底爆发出来,波及到欧洲大陆的角角落落。

法国人反封建的斗争中,出了个科西嘉的拿破仑,此人一出,便成了各封建王朝的克星。拿破仑东征西伐,让法国出尽风头。

他当上了法国皇帝后,就去解散了德意志神圣帝国。再成立了莱茵邦来把这个"缺"补上。这样,奥匈帝国的势力自然就弱了一大截。哈布斯堡王朝只好放弃那个空头的德意神圣帝国,改头换面成了奥地利皇帝,拉拢匈牙利,拼揍成了奥匈帝国。

但这个新的奥匈帝国就象财产公证后的两口子,各人的(不管哪个方面的)独立意识相当强。保持了许多自己的特性。这可能就是政治上的"二元"论拼揍起来的奇葩政权。

当时在云起风涌地民族独立自决思潮运动的影响下,这就让守旧顽固的哈布斯王朝控制不了,但对国內的"动乱"相当给力。整个欧洲的封建势力都疯狂进行镇压,并使独立运动于1848年前后陷于低谷。这时的普鲁士就碰上铁血宰相俾斯麦,他用非常手段把德国境内各小邦,封建主及各势力统一起来。成了统一的德国。由于种种原因,奥匈帝国被德国排除在外。这个奥匈帝国再次萎缩。

由于奥地利和匈牙利均保有自己的"元",都在背地里搞自己的"一元"化意识,争权夺利就免不了。这就像两个炼手用的钢球,非经烈火锻打不会熔在一块。这帝国就很快出现裂痕。再加上经济发展缓慢,矛盾越来越突出。终于就有了"萨拉热窝"事件,把这奥匈帝国卷入战争泥潭,很快就战败,成了让人戏弄,宰割的砧上羔羊。其治下的各民族势力借此纷纷独立,成了许多小国。奥匈帝国存在51年后,就瓦解而消失在滚滚的莱茵河中,连泡沫也不曾见到。





劉一千五


谢邀。奥匈帝国建立于1867年,于一战后的1918年消亡。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当时欧洲五强之一(其余四国是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奥匈帝国分解后形成的独立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等。另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了一部分领土。由此可对奥匈帝国原有的规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奥匈帝国本属于哈布斯堡帝国。哈布斯堡帝国最强盛时,横跨欧,亚,非,美四大洲,是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第一个号称日不落的帝国。后耒经历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等战争,帝国逐渐削弱。1806年前后,拿破仑多次击败奥地利和普鲁士,并把民族,民主的思想传播到这些国家。

1867年,奥地利改称帝国。匈牙利是帝国境内最大民族,因历史问题同奥地利有矛盾。皇帝弗兰茨与匈牙利贵族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成立了日尔曼和匈牙利共同主持的二元帝国一奥匈帝国。

1914年,奥匈帝国参与同盟国(有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等)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等)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战败。这是它分解的外部原因。

另外,它统治下,民族众多。在一战战败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些民族纷纷闹起了独立。最初是捷克,其次是匈牙利,再其次是南斯拉夫,等。哈布斯堡王朝被驱逐。帝国灭亡。

欢迎点评。


WM晓奇


这奥匈帝国从1867年组成,到1918年一战结束只维系了51年,它虽然是有一个松散型的联盟组成,但它的作用不容小看。

他确实一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给欧洲人民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的战争灾难,其惨烈程度仅次于二战。

一战之前,在欧洲上存在着几个大帝国。

除了英国以外,还有西班牙,法兰西,然后就是德意志,奥匈帝国,罗马帝国,还有一个俄罗斯帝国。

这些帝国特点大多都是单一民族的,只有奥匈帝国是个大杂烩,是由多个单一民族国家组成,而且每个民族国家其实力大体相当,有的富一些,有穷一些的,有的是想分一杯羹,而加入这个帝国的还有的是想获得更大的利益而组建的这个帝国。

奥奥匈帝国是由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这八个国家组成。

但但是这个庞大的帝国,在一战中与德国一起战败,德国被迫投降,还是这个庞大的股份制帝国,由于利益上的原因,和各国之间民族的独立,这傲横一时的庞大帝国,在各种压力下便土崩瓦解,只有得到好处最大的匈牙利,想维持这个帝国,但是,却无能为力。在一战结束后,这个帝国也便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赵志军001


奥匈帝国是怎么从历史上消失的?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个方面,一是奥匈帝国本身的国家构成形式渐渐过时,二是一战奥匈帝国战败之后,协约国对于其领土的安排。


奥匈帝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奥匈帝国是起源于欧洲一个历史悠久的王朝,即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从公元16世纪开始,哈布斯堡王朝就渐渐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主宰,并在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建立了奥地利帝国,继续统治原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奥匈帝国曾是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

但在奥地利帝国境内,奥地利人始终也没有占据多数,而是长期只占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而匈牙利人的比例也长期有20%左右。所以匈牙利人曾多次试图摆脱奥地利的统治,特别是在公元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革命浪潮中,匈牙利人也曾发动大起义,而奥地利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平息。

而为了缓解这种民族矛盾,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与匈牙利贵族达成妥协,匈牙利被给予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但仍然会向奥地利缴纳一定税收,并尊奉弗兰茨为君主,奥地利帝国改组成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二元帝国。

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度一目了然

所以从这段历史大家可以看出,奥匈帝国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民族构成极其复杂,没有主体民族。即使是奥匈二元帝国,两个民族的人口也占不到帝国总人口的一半。根据191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奥匈帝国在当年有23%的人说德语,有19%的人说匈牙利语,有12%的人说捷克语,10%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另外说波兰语、乌克兰语、罗马尼亚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和意大利语的人口比例也都超过1%,其国内人口构成之复杂可见一斑。

奥匈帝国的解体

虽然民族构成极其复杂,但因为这些领土也都是基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而且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在欧洲始终是数一数二的强国,比如在解体之前奥匈帝国的领土还达到68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排名第二,所以其统治还一直能够得到维持。

1918年5月,奥匈帝国镇压捷克人起义之后集体处决起义者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和土耳其结盟组成的同盟国在战争后期劣势越来越明显,其国内民众对皇室不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受到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影响,其国内左派和自由派的活动越来越活跃,革命的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而在协约国方面,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在1918年1月提出了一个促成同盟国投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其中第十点虽然说支持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发展,但没说要肢解奥匈帝国。奥匈皇帝卡尔一世觉得这种条件还能接受,因此重开国会,并公开表示愿与各民族结成联邦。1918年10月,奥匈帝国开始与协约国协商停战事宜,并表示愿意让其境内的波兰人退出帝国,加入新建立的波兰国家。并将民族构成复杂的内莱塔尼亚地区一分为四,分别让当地的德意志人、捷克人、南斯拉夫人和乌克兰人自治,并可与奥匈皇帝通过协商决定其前途。匈牙利则保持现状不变。

意大利军队在威尼托战役之后进入原属奥匈帝国的特伦托城,此次战役促使多个民族脱离奥匈帝国,对奥匈帝国解体直到重要推进作用

但几天之后美国外长蓝辛则回复说美国已经不再认可《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内容,现在美国要支持奥匈境内所有民族独立。


蓝辛的表态事实上已经给奥匈帝国宣判了死刑,配合协约国猛烈的军事攻势,捷克、斯洛伐克、斯拉夫人在不到一个月内先后脱离奥匈帝国,而奥匈帝国最后的支柱匈牙利也在10月31日发生政变,新政府也不再愿意继续维持奥匈帝国。11月11日和13日,卡尔一世分别针对奥地利和匈牙利宣布退位,奥匈帝国正式解体。


桃花石杂谈


后面为啥完蛋

一是利益

简单说利益不平等

一方面小弟就不说了基本被压迫的肯定不满,外加民族意识崛起,等到一战其衰落就果断散伙独立。

另一方面两个主题奥匈也不平等。统治整个国家皇室是奥地利系的,为了拉拢匈牙利,就向匈牙利提供不少优惠。这引发了奥地利系团体的不满,导致后面也支持散伙。

二是历史原因

首先本来就是不同民族,因为各种原因和在一起,没啥向心力。再加上皇室统治能力不行,更是离心离的。

其次作为主题的奥地利是德意志一系的。用后面一句话说贝多芬是奥地利人 ,希特勒是德国人。两个国家这个关系,导致后面作为主题的奥地利,没有维护整个国家,打不了散伙投德国就是了。

最后,只有占好处最多的匈牙利想要维护整个国家 ,但是能力有限。


用户146538702黄长平A


奥匈帝国的起源决定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大厦,随时都会在一场暴风雨中倾倒。

奥匈帝国的全名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领地,”这是一个二元制的帝国,所谓的二元就是奥匈帝国由两个王国组成,但是由一个皇帝统治,采用统一的对外外交政策。这两个王国分别是原来的匈牙利帝国和奥地利王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公国组成。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有点类似于美国建国之初的松散的“联邦制”,一个国家如果过于松散,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动荡,就是各自为政、各立为王。

奥匈帝国地图

刺杀奥匈帝国的皇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奥匈帝国四分五裂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奥匈帝国就是一场暴风雨,这场暴风雨让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战败而被战胜国将其拆分,但是我们细细想来,战败国并不是奥匈帝国一家,为何其他的战败国依然能够存在于欧洲大陆呢?历史的趣味在于我们细细对比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能够发现事件背后更加深层次的一些历史的规律。

政治制度本身的缺陷就是奥匈帝国瓦解的根源。

中国的古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但是奥匈帝国作为一个二元帝国,企图实现“一山容二虎”的局面,在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一切都会相安无事,但是一旦出现双方实力均等的情况,那么接下必然是一番恶斗,这就就是中国老祖宗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真谛。

油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匈凭借着两个帝国的联合,其实力在当时的欧洲也是排得上号的,奥匈帝国的工业产值达到了世界第六的,是当时日本的2倍多,尤其是其重工业水平,与但是传统的欧洲强国法国的实力不相上下。一战前奥匈帝国的常备军力大概在50万左右。凭借这样强大的实力,当时的奥匈帝国以威力威胁和外交欺骗先后吞并了周围的众多小国,其中就有波斯尼亚。(斐迪南遇刺的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的首都。)这些小的公国在奥匈帝国强大的时候,自然愿意跟着奥匈帝国混,好歹可以给自己遮风避雨,一旦帝国的大厦倾覆,大家自然是树倒猢狲散,各自闹着独立。

斐迪南皇储

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使得奥匈帝国动乱不断。

奥匈帝国国土面积之大,在当时是仅次于沙俄的第二大国,但是奥匈帝国的民族组成要远远的比俄国复杂,奥匈帝国的民族成分中,包含了斯拉夫人、捷克人、日耳曼人等等,这些族群在奥匈帝国内的人口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战后,眼看昔日的奥匈帝国开始走下坡路,这些名族纷纷要求独立。因为他们对于奥匈帝国的认同感不强,认为奥匈帝国是可有可无的。

一战场景

但是德国不同,德国的民族相对比较单一,德国是日耳曼人占主体的一个国家。对于传统的普鲁士精神认同感很强,特别是俾斯麦通过三次战争统一德国后,日耳曼人的归属感和自尊心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对于德意志帝国的有着强烈的热爱。所以德国国内不会主动爆发分离主义的运动,让战胜国找不到瓜分德国的借口,最后只能强行割占德国的一些领土。

一战

贫富的差距使得奥匈帝国国内区域间的矛盾极大。

普通百姓最关心的还是一张嘴能不能得到满足,中国古代的历次农民起义,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好。外国的百姓也是一样的要吃饭的百姓,奥匈帝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奥匈帝国的总体实力在欧洲列强中还不耐,但是由于其区域面积过大,使得奥匈国内的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对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差距较大。最明显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由于工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不愿意将财政收入分配给其他贫穷的地区,一直试图独立,奥匈帝国在一战的失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一战


小弹壳001


十九世纪是一个整体的历史,最核心的基础就是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民族主义的刺激。顺着这条主线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理解奥匈帝国存在的问题。

奥匈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君主制,这个整体本身就存在问题。奥匈帝国的大政方针比如通过奥地利和匈牙利一致通过,换句话说,匈牙利有一票否决权。这就严重的激化了奥匈内部的民族矛盾,战前,奥匈帝国一系列的强军计划都被匈牙利否决了。

这一状况也遭到了奥地利内部有识之士的警觉。代表人物就是后来遇刺的斐迪南大公。他曾几乎在即位之后,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将克罗地亚和斯拉夫民族引入进来,扩大其他民族的话语权,稀释匈牙利的权利。可惜,没完成就遇刺身亡。



地缘分析君


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

首先奥匈帝国就是以奥地利匈牙利为主体的联盟国家,当然也有很多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两个皇帝一个中央政府的二次元政权!

那么问题就来了,多民族是个大问题很棘手,语言不同,利益错综复杂,又有主体民族,中央政府两个皇帝,地方政府,试想一下这样一个松散的国家的问题矛盾能有多么的尖锐深刻,尤其是其中的分离倾向主义!

这个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也就是军队问题,国防问题,语言不通导致基层指挥系统土崩瓦解,根本不能正常运行,一旦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奥匈帝国还参与了划分世界殖民地的行列,就要求增加军队,势必增加军费,国防开支以及赋税问题,权力分配问题等等矛盾相互交织而行!

帝国政府为了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解内部深刻的矛盾于是发起很多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这也是皇储被刺杀的祸根!

最糟糕的是一战后奥匈帝国战败,后果很严重,早已是貌合神离此时更是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大势所趋!由于战败,只能任人宰割,各个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所以奥匈帝国就这样匆匆而过退出了历史舞台


梦福驹


谢悟空邀请!一战之前,奥匈帝国是欧洲五大传统强国(英、法、德、俄、奥匈)之一,在世界上,奥匈帝国也在世界八大强国行列。1914年6月28日是波斯尼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夫妇来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便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俄罗斯看到自己的小弟塞尔维亚遭到攻击,也卷入了对奥匈帝国的战争,随后英、法、德也先后卷入了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果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根据当时美国总统伍德鲁.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奥匈帝国最终被肢解成多个国家。

威尔逊的十四条是奥匈帝国肢解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矛盾比较突出,许多奥匈帝国原来的国家都希望独立,1918年10月28日随着捷克首先宣布,跟着匈牙利也宣布独立,于是奥匈帝国随后被肢解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四个国家,部分领土还被意大利、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占领。

奥匈帝国被肢解的主要原因是轻易发动战争,战败国,使国家失去了主权,只能任人宰割和瓜分。

当然奥匈帝国喜欢侵略别国,并于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吞并波斯尼亚,未来皇位继承了费迪南夫妇不会在萨拉热窝被枪杀,同理也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奥匈帝国被解体的问题,痛定思痛,好战和轻易发动战争,最终最战争而灭亡,教训和结果极斯深刻!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