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不難?看看明朝的科舉制度

現在很多學生不斷的吐槽什麼學習壓力大,高考難度大,那我們來看看明朝的科舉制度到底是如何的

科舉制度並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明洪武十七年(1384)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製。考試的程序分為地方考試(院試)、省級考試(鄉試)和中央考試(會試和殿試)。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現在你已經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並不是官,還差得遠呢

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同志們還要繼續奮鬥!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你可千萬別誤會,這個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請注意,鄉試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包你一定當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畢業不包分配

那舉人怎麼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參加某位官員的追悼會,看到某些人在門口探頭探腦,面露喜色,要不是和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舉人。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范進同志考中舉人後會發瘋吧,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

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經考中舉人了,終於走出了省城,現在向京城出發,為了當官,向前衝!

  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鄉試,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鄉試每三年才有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一般在八月,故又稱“秋闈”由省裡出題,考試分 3場,每場 3日,例定八月初九日為第1場,試以《論語》文一,《大學》、《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五言八韻詩一首。十二日為第2場,試以五經文一。十五日為第3場,試以策問五道。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1名舉人稱為解元。舉人可於第 2年進京參加中央舉行的考試。舉人名額, 各省不等,大省有百餘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數,不能任意增減,大抵按一省人口、物產、財賦等確定。

會試。逢辰、戌、醜、未年的三月舉行,又稱“春闈”。共試 3場,每場 3日,3場所試項目同樣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及策問。會試取中者稱“貢生”或 “中式進士”, 第 1名稱“會元”。這個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朝廷將從來自全國各省的精英中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還要再過一關。——殿試

殿試。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這裡,你還榜上有名,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歷這麼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著呢。

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裡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這種人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此人就是正統年間的商輅,非常厲害。元一人,明一人,清兩人。

進士一錄取就可以候補官員,而舉人要當官,就難得多了,他們要參加三次會試,如果實在沒出息,還是不能考過的話,就可以到吏部去註冊,過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官員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會把這些舉人翻出來,選擇其中一些人去當官。這個叫“大挑”。那麼大挑的標準是什麼呢,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長相,選擇方式類似現在的警察局認人,舉人們如同嫌疑犯,幾十人一隊,站在吏部大臣們面前任人挑選。選中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這些舉人雖然沒有考上進士,但也算是上過榜的,所以他們叫做一榜出身,而進士就叫兩榜出身,大家畢竟都是考試出來的,所以進士們也把舉人看成自己的同類。也就是所謂清流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明洪武十七年(1384)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從此至清末成為定製。

考試的程序分為地方考試(院試)、省級考試(鄉試)和中央考試(會試和殿試)。

 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鄉試,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鄉試每三年才有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一般在八月,故又稱“秋闈”由省裡出題,考試分 3場,每場 3日,例定八月初九日為第1場,試以《論語》文一,《大學》、《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五言八韻詩一首。十二日為第2場,試以五經文一。十五日為第3場,試以策問五道。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包你一定當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畢業不包分配

那舉人怎麼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參加某位官員的追悼會,看到某些人在門口探頭探腦,面露喜色,要不是和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舉人。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范進同志考中舉人後會發瘋吧,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

第1名舉人稱為解元。舉人可於第 2年進京參加中央舉行的考試。舉人名額, 各省不等,大省有百餘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數,不能任意增減,大抵按一省人口、物產、財賦等確定。

會試。逢辰、戌、醜、未年的三月舉行,又稱“春闈”。共試 3場,每場 3日,3場所試項目同樣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及策問。會試取中者稱“貢生”或 “中式進士”, 第 1名稱“會元”。這個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 格的才能參加,朝廷將從來自全國各省的精英中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還要再過一關。——殿試

殿試。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這裡,你還榜上有名,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歷這麼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著呢。

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裡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這種人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此人就是正統年間的商輅,非常厲害。元一人,明一人,清兩人。

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材料記載明朝只有一個連中三元者,這是不對的,在洪武年間,安徽人黃觀連中三元,永樂靖難時,黃觀為永樂所忌,將其名字從登科錄上劃去,改第一名為韓克忠,所以在大多數歷史記載中,三元並沒有黃觀的名字。在此特為這位忠臣和讀書天才正名。

進士一錄取就可以候補官員,而舉人要當官,就難得多了,他們要參加三次會試,如果實在沒出息,還是不能考過的話,就可以到吏部去註冊,過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官員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會把這些舉人翻出來,選擇其中一些人去當官。這個叫“大挑”。那麼大挑的標準是什麼呢,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長相,選擇方式類似現在的警察局認人,舉人們如同嫌疑犯,幾十人一隊,站在吏部大臣們面前任人挑選。選中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這些舉人雖然沒有考上進士,但也算是上過榜的,所以他們叫做一榜出身,而進士就叫兩榜出身,大家畢竟都是考試出來的,所以進士們也把舉人看成自己的同類。也就是所謂清流

連中三元,不難?看看明朝的科舉制度

商輅

連中三元,不難?看看明朝的科舉制度

連中三元,不難?看看明朝的科舉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