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在英國學習時,我在社區圖書館遇到過一些年輕媽媽,她們每週二、四早上都推著小朋友來到兒童閱覽室和義工一起唱歌、跳舞、講故事,那時的我還不瞭解這就是早教。當我懷了寶寶,雖沒有刻意研究過胎教和早教,也情不自禁地模仿著聽過的聲音和寶寶聊天,給他講故事,一起聽音樂。讓我最震驚的是一次做B超,醫生等了很久也無法看到他展開握拳的雙手,爸爸柔和地對他說,“寶寶打開雙手看看”,顯示屏裡小小的他翻了個身,打開小手揮舞起來。他原來一直都在聽著外面的世界。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英國心理學家託尼-布贊說:嬰兒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經是“才華橫溢了”。他/她能通過皮膚的味道尋找到媽媽,也可以從渾厚的聲音中辨別出爸爸。當你用溫暖的大手輕輕撫摸他/她時,他/她會打個哈欠或者伸個懶腰,你的心一定立刻被萌化了。這些感受和房間裡明快的色彩都將傳輸到寶寶的大腦,共同塑造著代表智慧的大腦溝回。根據敏感期和大腦發育理論,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在能力開發最好的關鍵時期。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指出,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 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科學的教育,就可以幫助其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才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這樣看來,早教還是很有必要的。其實早期教育的核心就在於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快樂的環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官刺激對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可這意味著一定要上早教班嗎?一萬大幾的課時包是不是在“燒錢”呢?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早教班一直都是很受爭議的話題,有的認為它不過就是商家營銷的噱頭,忽悠一些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有錢父母;有的認為上早教班就是玩兒,體驗一下家裡沒有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一下;還有的家長對早教班期望很大,從不遲到早退,更不輕易請假,對課堂內容認真學習記錄。結果顯示,經濟實力好的朋友,不管位列哪個陣營大多送孩子去了早教班,還流傳出“男孩就去美吉姆,女孩就上金寶貝,七田真就是看閃卡”,選早教班不知為何就這樣被簡潔化了。

其實早期教育的核心就在於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快樂的環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官刺激對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為其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所有的早教班都涵蓋:開發體能、社交能力的娛樂課;提高語言能力,增強記憶力,提升想象力的音樂課;激發創造力,培養自信心和專注力的藝術課。

那麼,目前國內早教班課程主要來自哪些早期教育理念呢?

一、感統訓練

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J.Ayres )首先提出感覺統合理論。人類通過感覺器官從外界獲取信息,然後將信息傳輸給大腦,由大腦進行分析、組合、加工處理,再指揮人類做出適當的反應,完成相應的活動,這個過程稱為感覺統合。感統訓練就是憑藉獨特的訓練器材,讓孩子在玩樂中達到前庭、本體、視覺、觸覺、聽覺的綜合發展。據調查,由於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我國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統失常,其表現主要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害羞等。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感統失調的兒童智力很正常,很難引起家長的重視,到學齡期時,在學習能力和性格上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到青年期,工作、交際、適應能力都表現出一些問題。但12歲以後的兒童因發育定型化,已無法再通過感統訓練進行糾正,錯過時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二、蒙特梭利教育法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瑪利婭·蒙特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醫生、幼兒教育家。她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是兒童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通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從而實現的”。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正確的教育措施,及早進行教育,豐富兒童的經驗,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後的現象。例如,2—6歲是對良好的行為規範的敏感期,2—4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忽視了敏感期的訓練,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蒙特梭利崇拜兒童的自發衝動,要求給兒童以極大的自由活動權,她倡導的教學方法著力於孩子秩序感、專心度、手眼協調和獨立能力的培養。蒙特梭利所主張的是從自由經過作業到自覺秩序和服從,從而實現讓兒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三、杜曼、七田真右腦教育

格連·杜曼(GLENN DOMAN)博士,1940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並於同年開始他在兒童大腦發育領域內的先驅工作,所發明的DOMAN教學法早期主要用於腦損傷兒童的治療,後來發現對健康兒童也有很好的促進效果。人類的腦事實上是從右腦開始發育的。從胎兒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三歲。三到六歲,是從右腦轉到左腦的過渡時期。從六歲開始,孩子進入左腦時代。此時,幼兒具有的右腦功能已經消失了。左腦稱為言語腦,是利用言語溝通的腦,進行邏輯的思考;而右腦稱為印象腦,具有不需要言語的溝通能力,不需要言語或邏輯,憑直覺就能掌握情報,其特徵就是能清楚地獲得印象。杜曼閃卡是根據杜曼博士教育理念通過卡片閃示的方法來對孩子進行視覺刺激,從而開發孩子右腦,提升智力。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七田真是在杜曼的理論基礎上弘揚右腦開發,七田式幼兒教育世界上並非以英才教育或天才教育為目標,而是為了培養孩子體貼他人、充滿愛與積極性,以全人格教育及左腦與右腦平衡的教育為目標,其特徵在於才能遞減法則理論。

七田真認為右腦有五項功能:ESP能力:超感覺能力,不需要一般的感覺器官,而是靠細胞、波動來感覺,能感應接受到宇宙的信息。圖像化機能:一眼看過、聽過的事物可藉由意象顯現。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是一種高速大量的計算能力,小孩子能算出多位數乘法,就因為右腦天生有這樣的能力。共振共鳴機能:不需要通過嚴謹的五線譜練習,只要打開右腦聽一遍,腦海裡儘量去想畫面,就可流利地演奏音樂。超高速大量記憶機能:運用在語言學習方面,小孩子常聽外語錄音帶,能講四五種語言。

七田真強調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當孩子不乖時,父母只需緊緊擁抱孩子,告訴孩子:我愛你。多多擁抱孩子,肯定、讚美孩子,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及良好行為。右腦教育是一種心靈教育,以一體感、協調、夢、和平為基礎,透過心靈交涉得到對方的感應。“認同、愛、誇讚”,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才有助於右腦潛能的開發。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四、奧爾夫音樂教學

卡爾·奧爾夫 (Carl Orff,1895-1982)德國作曲家、傑出的音樂教育家。他創立了兒童藝術基礎教學體系打破了音樂範疇,廣泛地採用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為孩子打下堅實的藝術基礎。他的基本理念是“先育人,再教音樂”和“訴諸感性,迴歸人本”,表達思想和情緒,是人類的本能慾望,並通過語言、歌唱(含樂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奧爾夫音樂教學以節奏作為連接各藝術表演形式的紐帶,將音樂、舞蹈、話劇、美術等各科目聯繫起來形成一種綜合的藝術教學手段,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感受、領悟和表現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與此同時,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樹立自信心,培養與他人和諧合作的意識。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五、皮亞傑心理學

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0-2歲),認知能力初步發展的時期,嬰兒靠感覺與動作認識周圍的世界。

2,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開始學習並逐漸能夠熟練地運用符號象徵事物,兒童此時的思維有集中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傾向。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進行思考。

3,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歲),能夠運用符號進行有邏輯的思考活動,兒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們開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個方面,發展了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從而增進了自己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4,和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歲以上),青少年開始運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假設並進行驗證,知道事物的發生有多種可能性,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具有更大的彈性和複雜性。

他對兒童思維或智力的發展進行了規模龐大和系統完整的研究,並以數理邏輯作為刻畫兒童思維發展的工具。

早教班是“燒錢”還是真的有必要?“過來人”是這樣體會的(一)

人們常說,最好的教育永遠是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所以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早教的目的並不是提早學習到哪些方面的知識,而是要實現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的成長。但現實中,往往因為目的的誤解,造成了內容和方式的偏差。因此,早教班的選擇是要適合小朋友不同發展階段和自身的不同特點,這並非是一勞永逸的事情。有些朋友從經濟學角度考慮購買大課時包拉低單價的方法似乎也不是那麼實惠了。

那麼早教班的價值在哪兒呢?陪孩子上了一年多的早教班,我的體會是早教班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親子互動,達到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幫助孩子逐步形成積極穩定的人格和情感;在混齡的班級裡,小朋友不僅有機會來鍛鍊社交能力,在學習和模仿中不斷成長,而且可以較早地展現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早教班定期講座,也會幫助在此相識的父母解決一些日常中遇到的困難,增加大家彼此交流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