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本號(紀巖松)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今天是原創第150篇。


宋真宗趙恆末年,權臣是丁謂。

大權在握

1020年底,宋真宗趙恆久病無力,還腹瀉了兩天。他把重臣們找到承明殿,說,朕已積勞成疾,你們好好要輔佐太子。

說完他還出示自己的手詔,大意是:自今起,太子於資善堂聽政,由宦官入奏皇帝、皇后宮中輔政

這樣行政沒多久,大家就看出了端倪。資善堂議政是丁謂主導,而且皇帝還允許他十天才去一趟資善堂主持議政;負責聯絡宮內外的太監雷允恭;大政主要由劉後決策。雷允恭是因揭發周懷政而被提拔取代的太監,與丁謂自然沆瀣一氣。

此時太子才十歲,長此以往,太子堪憂,朝中將亂。

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太子

一年多後,1022年二月初五,趙恆駕崩前半個月,丁謂封晉國公、馮拯封魏國公、曹利用封韓國公。

二月十五日,丁謂、馮拯來到皇帝寢殿,趙恆已經病入膏肓。

二月十九日,趙恆崩於延慶殿,趙禎即位。趙恆遺詔:尊趙禎的大娘娘劉皇后為皇太后,趙禎的小娘娘淑妃楊氏為皇太妃,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

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趙恆

重臣們聽劉太后傳達了趙恆遺命後,回到候朝的殿廬中起草詔書。看著“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這句話,丁謂提出,將這“權”字去掉吧。

去掉此字,就不是代理、權宜之計的意思了,所以參知政事王曾立即反對。他說,皇帝年幼、太后臨朝,本就是帝國暫時的異象,稱“權”尚可以警示後人,而且皇帝遺詔言猶在耳,怎可更改?!

丁謂只好作罷。

接下來,中樞協商制定聽政禮儀。王曾提出,開國以來尚無太后臨朝,可以參照東漢故事,在承明殿五天議政一次,皇帝坐左邊,太后坐右邊垂簾聽政。

太后同意了,但丁謂又提出了異議。他想限制皇帝與其餘人接觸的時間,所以他提出,皇帝每月只需月頭、月中兩天召見群臣,除軍國大事由太后、皇帝召重臣們議政決策外,其餘事項由雷允恭入宮傳奏、宮中批奏即可。

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丁謂

這樣,朝中大事小事就離不開雷允恭這個宦官了。王曾認為這是禍端之兆,自然不同意。

不同意?丁謂也有辦法。他悄悄地派雷允恭入宮勸說太后。不知怎麼彙報的,沒幾天,太后忽然降手書,聽政事宜與丁謂的建議完全相同。

這樣一來,朝廷完全由太后、丁謂把控了:翰林學士們起草詔書,雷允恭交丁謂審閱,確定無誤後入宮蓋上大印就萬事大吉

清繳寇準勢力

大權在握後,太后、丁謂迅速開始繼續清繳寇準勢力。

先皇臨終前不是還問起寇準、想見寇準嗎?還說寇準、李迪值得託付嗎?

看來僅僅把寇準趕到又小又遠的地方是不夠的,還要趕到更遠更偏、最好能置他於死地的地方才行。

這是怎樣一種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丁謂志得意滿地叫來值班的知制誥宋綬起草詔書。誰知宋綬寫完,丁謂很不滿意,不是知制誥宋綬的文筆不好,而是他嫌寇準的罪狀太輕了,一定要羅列多一點。他說,寇準的罪狀就這麼點?你都沒寫清楚!難道知制誥都不會寫文章的麼?

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寇準

丁謂根本不願等宋綬再修改,自己親自動手修訂詔書,專門增加一句:

“當醜徒幹紀之際,屬先皇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致沈劇”。

意思是叛逆寇準違法亂紀,正好先皇龍體欠安,導致病重駕崩。這是要把寇準名聲搞臭。

如此大罪,自然不能輕罰:

寇準(道州司馬)勾結周懷政,貶到嶺南,做雷州司戶參軍;其同黨李迪(知鄆州),貶為衡州團練副使;將罪狀昭告天下。

曹瑋,責授左衛大將軍、容州觀察使、知萊州;周起,責授太常少卿、知光州;王隨,責授秘書少監、知通州;王曙,責授郢州團練副使;盛度,責授和州團練副使。

凡此前依附寇準的,一併再加貶黜!

下三濫手段

這只是明面上的政治絞殺,私底下丁謂繼續發揮聰明才智。我把這種手法叫做激殺——羞辱他、刺激他,直至逼死他

他給分道前往道州、鄆州的兩名宦官各一把劍,讓他們顯擺顯擺,一副要奉旨誅殺寇準、李迪的架勢。

對他驅逐寇準、李迪的做法,朝野議論紛紛,傳出流言“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寇準

有人實在看不過眼,勸丁謂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李迪如果死了,士大夫會怎麼說呢?

丁謂不以為然地說,這些好事書生頂多寫一句“天下惜之”而已!

李迪真的差點中計。

宦官到了鄆州,並不按既定程序宣詔,而是手持寶劍目無表情地站在李迪面前

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宦官

李迪見了,當場崩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要自殺了事,幸虧兒子把他救了下來

同事、朋友得知後過來探望,這宦官也不說話、也不宣詔,只是把來人姓名登記好,將送來的食物放在門外直至腐臭。

李迪能平安到達貶黜下一站——衡州,全仗門客鄧餘的護衛。政治人物玩詭計,咱們玩狠辣。鄧餘對這宦官說,豎子!你想殺了李迪來取媚於丁謂嗎?我不怕死,有種的你殺了他,看我怎麼跟你拼命!

這就是一場心理戰。鄧餘賭贏了,李迪保住了。

寇準比李迪可強硬得多。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說,改變一個人的性格,甚至比改朝換代還難。這種與生俱來又被後天所塑造的性格,有時候,基本可以左右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寇準一生,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一生。無論是富貴榮華、位極人臣,還是貶黜流放、落至谷底,他都本性不改。從政以來,當朝還能有人比他橫?

宦官來到道州,寇準正與同事大擺宴席、熱鬧喧騰。

宋史筆談150:丁謂大權在握要清除寇準、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濫

大擺宴席

同事們見來者不善,問宦官何事而來,這宦官的反應跟去鄆州的一個樣,就是拿著劍不說話。

同事們惶恐不已時,寇準神色自若,派人跟宦官說,朝廷想賜我死,就把詔書拿來。

宦官見計策無效,只得交出詔書,原來只是貶為雷州錄事參軍。這好辦,寇準當即從道州錄事參軍那借來官服穿上,跪拜領旨,然後宴席繼續,酒足飯飽直至太陽西下。

一代名臣、大宋牛人寇準,就這樣冒著炎熱瘴氣南下,趕往大陸最南端,最終病逝在雷州,再沒有回到中原。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紀巖松),後續連載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