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当头一棒:一箭穿心,删除假我,直指自性

缘起

前两篇,我们大致分享了六祖惠能大师的家世,求法过程,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正餐了。

六祖惠能大师的讲法是特别单刀直入的,非常的爽快,透彻,我们接下来的六篇,截取其中最重要的6个爆点,争取点亮诸位师兄的心灯。


(一)请法缘起

原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当头一棒:一箭穿心,删除假我,直指自性

大觉师兄注:

六祖惠能大师在大梵寺讲法之前,是常驻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的。

那么为什么要到大梵寺讲法呢?

大梵寺就是今天韶关的大鉴禅寺,位于韶关市区兴隆街,始建于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

大觉师兄推测是

  1. 曹溪村的宝林禅寺在当时的规模远不及20公里之外的大梵寺
  2. 要容纳1000多人同时听法需要一个很大的道场
  3. 以韶州刺史韦璩为首的30名官员及30名大儒基本都居住在韶州城区,这些人同时到20公里之外的宝林寺去听法,那么行政办公就直接瘫痪了。

韦璩作为韶州最高地方行政长官来迎请六祖惠能大师缘起最好,这里我们简要的介绍一下韦璩。

张九龄的《曲江集》中,载有为韦璩所撰《故韶州司马韦府君墓志铭并序》。开元六年(公元718 年)韦璩在韶州卒于官舍,张九龄为其作墓志铭,盛赞韦璩“荷百代之丕构,传一经之素范。简白足以长人,文敏足以敷政。迹不由径,必期乎直;学不为辩,每拟其华。志尚则然,风流自远,斯有万里之望,岂伊百夫之特始! 自崇文生

明经上第,起家汾州参军。公以为国无小而行无择,苟履忠信,何陋蛮貊。遂求补远郡,从所好焉。于是授泉州司参军,历广州都督府法曹参军。轮囷下幡,弗以屑意,干蛊用誉,将以明道。故已仁焉,而不异于远,义焉而不辞其难,潜亦孔昭,允为君子。秩满,迁韶州司马。在郡数载,检身一德,辅化致理,刑清讼息。宜其奋庸上国,置乎公卿,而天竟南州,终于参佐”。

在张九龄看来,韦璩是胸怀博大、志存高远的学者,是“传一经之素范”。这个经,或许就是佛家禅宗的经典-坛经。

封建时代的岭南,地处蛮荒,官员左迁,多有派往这里任职,因此到此地和流放的感觉差不多。

但韦璩虽然是籍贯京畿,毫不歧视蛮貊,要求到远郡任职。这里是一般官员都不愿意待的地方,韦璩提出要求,自然容易得到批准。这大概也是韦璩和六祖慧能也有缘分吧!

所以,深入一了解,韦璩就像是上天安排好的NPC一样,韦璩是陕西长安县南少陵人,作为京官,却主动要求到流放地的韶州来任职,这个可不太寻常。

再仔细研究,惠能在先天二年(公元713 年)圆寂,比韦璩早逝5 年。但慧能是活了76 岁。而韦璩在开元六年(公元718 年)去世。只活了51 岁,感觉就是为了完成护持惠能祖师的任务而来的感觉一样。

关于韦璩的官职,大觉师兄调查了一下,《神会语录》中说韦璩是殿内丞(从五品),《历代法宝记》说韦璩是太常寺丞(正六品),《曹溪大师别传》称韦璩为殿中侍御史(从七品)。张九龄《曲江集》对韦璩的称谓也不一致,一时称司马,一时称侍御史。韦璩虽然一生短暂,但他多处任职,参军、司马都是做过的。从坛经的记载,韦璩是韶州刺史(从三品)。应该是韦璩的人生巅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当头一棒:一箭穿心,删除假我,直指自性

(二)全体出动

惠能到韶州后, 韶州刺史韦璩带领僚属亲自到

曹溪山宝林寺诚恳邀请慧能到韶州城内的大梵寺进行讲经说法。在惠能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以后,韦璩又率领诸班官员和衙吏,亲自聆听。韶州的地方长官,其下佐官应该还有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此外还应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还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等。

韶州地处岭南,其官僚机构不一定是很庞大,但动员三十多名官员僚佐听经,应该也是全班出动了

再加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以及僧侣、尼姑、道长、俗家弟子代表共一千余人,也算是一个很庞大的听众队伍了。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当头一棒:一箭穿心,删除假我,直指自性

如此隆重的邀请阵容,才能让惠能祖师欣然答应前往大梵寺讲法。

不仅如此,韦璩为了表示对慧能的敬重,又有一天,还专门为慧能筹办了斋食大会。斋饭已毕,韦刺史又恭请慧能登上讲坛座, 率领僚属和信众整顿仪容之后,再次向慧能顶礼膜拜,并进一步请教有关疑难问题。

对法如果不足够尊重,或者听法的人福报不够,也是不能讲的。大家仔细思考一下佛讲法时听法的阵容都是大比丘,而听六祖惠能讲法的都是地方行政首脑,+大儒+比丘比丘尼等,平均学历和福报是达到基础标准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福田群要以楞严作为标准,想听干货,都有门槛的!

大家不要忘了,阿难差点因为达不到阿罗汉果位,就被禅宗的初祖摩诃迦叶尊者排除在七叶窟之外。逼的阿难差点以身殉法,最后的关头才把自己从三果阿那含逼成了阿罗汉,才有进入七叶窟的资格。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佛门慈悲,就没有门槛,相反,佛门的门槛其实特别高,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善无畏祖师也是王子。

我们福田群就约等于没有门槛了。所以你们也不要老说楞严咒难背什么的,这都是给你们将来出家做无缝连接。


(三)当头棒喝

原文: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觉师兄注:

其实从见性开悟的意义而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八个字,已经把成佛的法要说完了。如果你善根足够,坛经读到这里,放下也罢。

从禅宗的角度看,本来就具足的清静心即是佛。除此之外的都是假象,都不是真佛。32相84种随形好的佛也都是假佛,后来人把真佛叫做佛性,或者叫做法身佛,把具足32相84种随形好的佛叫做庄严报身佛。

我们如果按照六祖的style来,那么我们就简单一点,凡所有相的那个都是假的,统一删除,留下的那个无相的,删不掉的就是清静心,或者说就是独此一位的真佛祖。

删来删去你发现什么?就是你发现删不掉的那个,你本来就具足是不是,那么也就是说,你本来就是佛。众生本来都是佛。

唯一的问题是众生,都不懂得删除,而且要坚固得守着自己肉身的一切觉知,坚固的认为自己的肉身才是自己!

删除,要先从肉身做起,先从删除这个假“我”做起。如果没有肉身,继而没有过往的记忆与缘分,亦没有未来的一切假象,没有现在的一切假象,你并不等于消失,了了觉知的那个,万众一心的那个觉知体是谁呢!六祖把这个觉知体叫做心,叫做佛,那么我们也就如是一肯肯定一下。虽然现在没有六祖这样的衣钵传人给我们做印证,至少我们还有坛经做印证。

颠覆了三观,颠覆了人我,颠覆的天地就对了!确定,一定,肯定。就game over了!

正餐其实很短,但这洽洽是六祖的风格。这洽洽是南禅顿法的风格。长篇大论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流量。单刀直入,一刀见性才是正宗禅师的风格。

所以大觉师兄也不多说废话了。

好了,至此,第一把飞刀扎心完毕。醒了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