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倒台啓示錄

今年迄今,全球範圍內已舉辦了多個大事件的紀念活動,比如一次世界大戰結束50週年、卡爾·馬克思200週年誕辰等。在這些活動之餘,是否還有人記得今年也恰逢雷曼兄弟倒臺10年呢?

是的,我們必須牢記這個日子。雷曼兄弟可能算不上一家大銀行,在倒臺之時它還是有償債能力的。然而,雷曼兄弟的倒臺卻震動了全球金融體系,甚至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大蕭條。這一事件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周遭世界的思辨。

2008年9月15日後,出於對“另一個雷曼兄弟”以及更深層金融災難的擔憂,美國走上了大範圍金融改革之路。2010年,歐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出於對國家破產以及債務違約導致的“死亡螺旋”的擔憂,雷曼兄弟事件更是被不斷提及。自那時起,這一恐懼的故事似乎失去了它的警示意義。在美國,銀行業改革正在進行中;在歐盟,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都好於2008年的水平。

因此,對於政策制定者以及意見領袖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了三個頗受歡迎的論斷。

首先,雷曼兄弟倒臺後,由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1978年所著的《瘋狂、恐慌與崩潰:一部金融危機史》重新受到熱捧。金德爾伯格從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Minsky)關於金融週期的理論中得出結論,這一結論被喻為是對“極端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警示。

其次,雷曼兄弟的倒臺使人們重新審視1929年華爾街崩盤與大蕭條之間的聯繫。各國的政策制定者成功避免了歷史的重蹈覆轍。在大蕭條期間,尤其是在德國與美國,主流的態度便如時任美國財長安德魯·梅隆(AndrewMellon)所言:清算那些勞力,清算那些股票,清算那些農民,清算那些房地產,把那些腐爛的東西清除出系統之外。相反,大蕭條期間,政策制定者的回應便是,利用公共債務取代風險極高的私人債務——只要利率維持在低水平,這一干預被證明是可持續的。

第三,雷曼兄弟的倒臺被認為是美國資本主義的終結。這一論斷在那些厭倦了美國霸權的國家中都極受歡迎。德國時任財長佩爾·施泰因布呂克(PeerSteinbrück)曾在2008年解釋道,“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霸主,美國不會突然失去自己的地位,而是逐漸向昔日的地位告別。”

起初,2008年的金融危機被廣泛視為一場典型的美國災難,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瘋狂的財政刺激以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擔負不起房貸的人積極買房。

後來,隨著事態的逐漸發展,這一危機才被視為一場真正的跨大西洋事件。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玄宋申(HyunSongShin)以及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塔米姆·巴尤米(TamimBayoumi)所言,歐洲大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事實證明,前兩個論斷並不準確。這場危機並不是市場失靈所致,而是那些非透明的、功能失調的非市場機制相互交織在一起所導致。危機展現的是複雜性的問題,並不是市場的問題。

具體來說,雷曼兄弟倒臺之所以演變成為一場危機,在於它不僅僅是個單個的公司。事實上,雷曼兄弟的業務波及40多個國家的7000多個實體。雷曼兄弟倒臺之餘,所有這些實體都必須經歷複雜且代價不菲的估值與清算程序。由此產生了一種錯覺:原來我們生存的整個世界離另一場大蕭條如此接近。

這場危機也是金融市場不斷加劇的短期主義的產物。當銀行希望在證券產品淪為“有毒資產”前將其拋售時,其他的一些市場參與者則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希望藉機豪賭一把,因此並不關注投資行為的長期性。由此,這一群體渴望市場出現波動,因為,波動往往能催生新的機遇。

雷曼兄弟倒臺後,“市場失靈”以及“另一場大蕭條”的論斷對公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催生了第三種論斷,儘管這一論斷被證明是準確無誤的:美國在金融與政治領域的主導逐漸被蠶食了。

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優越感是基於經濟與政治上的實力,但也依賴於基本的理念:堅信美國有長期履行其諾言的能力。但是,即便美國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受到這場危機的影響並不大,這種長期以來的信賴感還是被動搖了。更致命的是,這種受挫感深深根植於個體的理念中,而非金融市場。

金融行為並非憑空而生。導致雷曼兄弟倒臺的那種短視、不切實際的理念也同樣根植於當前社會的其他方面。舉例來說,2007年6月,蘋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機,恰恰是一場即將發生的危機的早期跡象。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新的可能。它為那些尚不成熟的社交媒體增添了動力。還為Tinder和其他改變數百萬人日常生活的交友軟件提供了溝通基礎,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約會朝及時享樂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基於長期的承諾。

這些新的數字產品與平臺催生了超個人主義情節,致使個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無視他人的意見、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從而影響了政治預期以及政策制定者的相關行為。一個結果便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充斥著妖魔化、語言暴力、騷擾不斷和不時被操控的網絡文化。

當前很多的政治動亂也是這些新思維和新溝通方式的產物。如今,技術與金融資本主導著這樣一股社會思潮:歷史的延續性被破壞,各種亂象被不斷美化。

雷曼兄弟的倒臺不僅僅揭示了金融體系中的一個瑕疵,更揭示了21世紀政治和社會運作中的弊端。諷刺的是,我們並沒有吸取教訓,將由技術驅動的短視危機扼殺在搖籃中,相反,一場新的危機正加速朝我們靠近。

(作者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教授、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潘寅茹翻譯。版權:ProjectSyndicat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