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國家博物館:古代一些印章!

明 錦衣衛木印

分享國家博物館:古代一些印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印面邊寬11.5釐米、印面厚1釐米、通高4釐米

此印縮肩平紐,有部分裂紋。

印面篆刻“錦衣衛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

錦衣衛是明代內廷侍衛偵察機關,始建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專門從事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是皇帝的侍衛與耳目,與明王朝相伴始終。

明初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獄,稱三法司,

讓其互相制約,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會審結案。

這枚木印是三法司會同刻置的。

東漢 “漢匈奴歸義親漢長”青銅印

分享國家博物館:古代一些印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印章

1979年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

高2.9釐米、印面每邊長2.3釐米

此印為駝鈕,印面篆文陰刻“漢匈奴歸義親漢長”8字,

是東漢中央政府賜給匈奴族首領的官印,其中“歸義”是漢政府給予其統轄的周邊民族首領的一種封號。

上孫家寨地處河湟之間,古代稱為“湟中”之地。

在秦以前,這裡為古羌人的活動場所,西漢宣帝以後,成為羌人、小月氏、漢人的雜居區。

東漢前期,祁連山以南盧水一帶居住著匈奴別部“盧水胡”,

其中一部分越過祁連山,與湟中地區的羌人、月氏胡雜處。

此印所稱匈奴,即指盧水胡而言。

此印為東漢中央政府贈給匈奴族首領的官印。

印文形式承自西漢宜帝以來傳統,在贈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之首,署"漢"字,下為民族名,並在民族名的前後加上"歸義"等封號,

又常以駝鈕作為這種印的基本鈕式。

漢代匈奴的主體並沒有到達青海,但有一支起源於甘肅張掖一帶的匈奴別部"盧水胡",

在東漢時已越過祁連山和青海東部湟中一帶的月氏胡與羌人雜處。

此印所稱的匈奴,即指盧水胡而言。

西漢 “滇王之印”金印

分享國家博物館:古代一些印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漢 “滇王之印”金印

分享國家博物館:古代一些印章!

西漢

印章

1955-1960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高1.8釐米、邊長2.3釐米、重89.5克

此印為金質,蛇鈕,印鈕與印身為分鑄後焊接而成,印面鑿刻篆書“滇王之印”4字。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漢,漢武帝在滇國地區設置益州郡,賜滇王王印,使其繼續統領滇民。

金印的出土,證實了這一歷史事實。

有學者認為,漢代諸侯王印及文職官印之印文均為鑄成,只有部分軍職官印因急於封拜而有鑿文的。

此金印印文為鑿制,是由於西漢政府為封賜降漢的滇王而倉促製成的緣故。

也有學者認為,金印印文分為鑿制和鑄制,在制度上並沒有任何牴觸,在技術上也不會有什麼困難。

此金印用鑿文,可能是原來鑄文的金印不能用來隨葬,滇王需要代代相傳,所以只能用仿製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