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銀行很火的結構性存款,和普通存款一樣保本嗎?

最近銀行很火的結構性存款,和普通存款一樣保本嗎?

最近,“結構性存款”這一概念在理財圈中屢見不鮮。

人們對於這一理財方式的偏好,在央行最新披露的《2018 年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中就可見一斑:截止至今年五月底,中資大型銀行(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國開行、交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5.56萬億元,中資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27.98萬億元,而 2017 年同時段結構性存款規模兩個數據分別是11.19萬億元和18.42萬億元。

【結構與存款】

那麼,到底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顧名思義,這一概念中包含了結構和存款兩個方面。所以很容易理解,結構性存款的投資和收益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採用跟普通存款一樣的模式,運用於信貸或固定收益類的低風險產品投資,以保證投資者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得基本的收益。另一部分則投資於指數、匯率、黃金等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衍生品,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使投資者有獲取更高收益的可能。

簡單而言,結構性存款=基礎存款+金融衍生品,前者保證本金和最低利率,後者提供高收益回報機會。

這裡拿某銀行的一份合同為例——“本存款計劃本金投資於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低風險固定收益類存款,部分收益投資於金融衍生產品。本存款計劃投資的金融衍生產品為掛鉤黃金、外匯、利率、信用等一種或多種資產或指數的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中的一種或多種特徵的金融工具。”

所以,對於普通存款而言,其本金和收益都是固定的,除非遇到銀行存款利率調整,基本不會變動。而結構性存款由於掛鉤衍生產品,其收益事先無法確定,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

比如,我們假設某銀行結構性存款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上海金基準價掛鉤,那麼根據合同,到期後可能會出現三種收益可能:

如果標的價格大於等於300元/克,則客戶可獲得超額利率3.00%,即存款到期年化淨利率=固定利率部分1.00%+超額利率3.00%=4.00%;

如果標的價格大於等於200元/克且小於300元/克,則客戶可獲得超額利率2.50%,即存款到期年化淨利率=固定利率部分1.00%+超額利率2.50%=3.50%;

如果標的價格小於200元/克,則客戶無法獲得超額利率,即存款到期年化淨利率=固定利率部分1.00%。

【理財與保本】

以上文與黃金掛鉤的結構性存款來看,就算是收益再差,似乎也是可以保本的。於是這又引出很多理財者最關心的問題——結構性存款到底保不保本?

實際上,結構性存款既有保本型,也有非保本型。保本型產品用所有本金進行能產生固定收益的投資,而僅用產生的利息部分進行衍生品交易,這樣基本沒有虧本的風險。非保本型產品則是在投資低風險產品的同時,用更大比例的資金進行衍生品投資,風險較大。於是按照風險等級,結構性存款可分為三類:最低收益保證型、本金保證型和部分本金保證型,這取決於投向金融衍生品的資金比例。上文與黃金掛鉤的結構性存款,就屬於最低收益保證型。

所以,投資者一定要看清楚銀行的合同,比如保本的合同會表示:“本存款計劃所認購的本金按保本投資運作,本金投資於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低風險固定收益類存款,部分收益投資於金融衍生產品,本行提供100%本金安全。本存款計劃的利率分為固定利率部分與超額利率部分,銀行對本存款計劃只保障資金本金與產品固定利率部分,不保證超額利率部分。超額利率取決於所掛鉤標的價格變化,受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該部分風險由存款人自行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銀監會 2005 年 9 月發佈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方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結構性存款基礎資產按照儲蓄存款業務管理,衍生交易部分按照金融衍生品業務管理。結合 2015 年 5 月開始實施的《存款保險條例》,在銀行倒閉的極端情況下,對存款而言,存款人的本息可以得到保險賠付;而結構性存款由於其資產結構的雙重性,用於衍生交易部分則無法得到賠付。

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從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轉變的緩衝期,結構性存款作為理財產品的替代品,其交易結構一般偏向謹慎,所以保本的可能性還是較大的。

【假結構與真收益】

不過,市場中還存在一種“假”結構性存款,在資管新規發佈後,成為了銀行獲得存款和維持理財客戶的手段。對於投資者來說,你很難說清這種產品是好是壞。

比如,有些結構性存款,實際上並沒有拿錢來投資衍生品,給投資者的收益除了部分來自投資固定收益產品所得外,其餘是銀行自己掏腰包。銀行在做善事嗎?當然不是,因為銀行如果拿這些錢去放貸,收益很可觀。

再如,有些結構性存款會設置一個100%實現某固定利率的觸發條件,把原本存在風險的收益轉化成保本保收益。比如在一款長逾200天的結構性存款中,收益條件為“只要在觀察期內的任一觀察日,滬深300股指的收盤價漲跌幅突破0.5%,就可獲得最高收益”。這對於投資者來說,似乎是一筆穩賺的買賣。而對於銀行而言,則難逃高息攬儲的嫌疑了。

你可能發現了幽默所在——就算是“假”結構性理財,投資者仍然可以保本保收益,看上去很棒不是嗎?但監管層是不允許這種變相的剛性兌付和高息攬儲存在的,這種違反市場秩序的行為在未來可能會迎來更為嚴厲的監管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