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軒:人民幣守「7」毫無問題 但沒有必要

近期,隨著離、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跌破十年低點,並向重要心理關口“7”逼近,“破7”與“保7”的問題持續引發市場關注。在人民幣經過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的一輪大幅波動後,市場對中國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的實力變得更有信心,但問題是“保7”有必要嗎?界面新聞就此採訪了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

以下為採訪實錄。

謝亞軒:我認為,如果不考慮代價,守7毫無問題。

問題的確是,守7有必要嗎?我的看法是,沒有必要。

從外匯市場的角度看,7是整數點位,有一定的心理意義;從2008年算起,10年來,人民幣匯率未跌破過7,這也是事實;2016年底至2017年初,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最強的時候,人民幣匯率到過6.9557的位置,但確實未突破7。

不過,“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跳出以上侷限,我們轉換一下角度看待7的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

一是,回顧歷史,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次觸及7是在2008年4月9日到7.002,4月10日升至6.9916,4月11日重新回到7.006後,4月14日升至6.9990。此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即告別了“7時代”。那時候,市場可謂波瀾不驚。那麼,升破7和貶破7會有非常巨大的不同嗎?也許未必。

二是,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二十年一遇的強勢美元,簡單說上次美元指數突破100是出現在20年前的1997年。就如強勢美元帶來的外部衝擊並不常見一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這樣10年未觸及的點位也應不足為奇。關鍵是,事實表明,美元的強勢也是一把“雙刃劍”,對美國經濟將產生比較強的收縮效應,因而美元指數的走勢往往“牛短熊長”。未來如果美元指數衝高回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算破7也會自然重新升回“6時代”。

三是,就算破7,更多是美元強勢和外匯供求變化等市場因素的作用,並不意味著政策導向是刻意推動人民幣匯率貶值或者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就不重要了。至少從2018年9月外匯儲備餘額的下降和近期的市場盤面表現看,央行的操作目標仍然從逆週期宏觀審慎的角度維護人民幣有效匯率的基本穩定。

時移世易,國內的企業和居民部門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看法已更為理性客觀。首先,匯率中性的觀念來自經濟主體對人民幣匯率認識的加深,比如,同樣是人民幣匯率走弱,在看到進口企業和用匯家庭焦慮的同時,大家開始注意到了出口企業盈利的改善,開始注意到了特朗普對於一個由市場力量驅動下弱人民幣匯率的耿耿於懷與橫加指責,開始注意到在經歷過2017年人民幣匯率接近7時的恐慌後有越來越多的經濟主體已經能夠處之泰然。其次,匯率中性來自更多經濟主體操作上的審慎做法,比如,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選擇使用各種衍生工具來對沖匯率風險,有越來越多的個人選擇結合自己的投資能力和風險偏好選擇本外幣資產等等。

因此,我們的建議一直是要進一步強調匯率中性原則的觀念和做法,匯率走勢瞬息萬變,應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士來負責,避免主觀預測人民幣匯率的方向和點位並以此作出自己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