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患者利益是醫生的最大追求

閱讀提示:葛均波堅持“技術引領、創新突破”的學科發展理念,實現了多項業界“首次”。

撰稿|鍾萱

葛均波被國際醫學界譽為最有影響力的心臟病研究專家之一,創造了冠心病治療的多項“第一”,多年來他已成功搶救了超過3100餘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達96%以上。他常說,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

為患者不斷創新

1990年,葛均波前往德國美因茲大學進修冠心病的介入診斷治療。在留學期間,他苦練介入治療手術基本功,發現了心肌橋特異的“半月現象”“指尖現象”,被國際醫學界稱為“葛氏現象”;他同時還發現了心肌橋的藥物治療方法,這些成果被編入國際經典心血管病教科書。他也因此被聘為德國Essen大學醫學院心內科血管內超聲室主任。1999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舉家歸國。

面對我國龐大的心血管疾病群體,如何讓他們獲得及時、快速又科學的救治?這是葛均波回國後一直思考的問題。葛均波把自己在國外的治療經驗積極應用到國內的臨床實踐中。他認為,及時快速開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為了縮短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時間,根據他的倡議,中山醫院率先建立了華東地區首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搶救的“綠色通道”,使心肌梗死病人能在抵達醫院後90分鐘內得到有效治療。

“綠色通道”建成之初,他經常會被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但無論是凌晨深夜,還是嚴寒酷暑,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十餘年來成功搶救超過3100餘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超過96%。他帶領的“綠色通道”團隊,還相繼榮獲“上海市文明班組”“上海市工人先鋒號”“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稱號。

葛均波堅持“技術引領、創新突破”的學科發展理念,實現了多項業界“首次”:2005年國際首創“逆向導引鋼絲技術及其捕獲技術”;2010年成功實施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置入術;2012年應用MitraClip完成國內首例經皮二尖瓣成型術;2013年成功實施國內首例經皮肺動脈瓣植入術;2014年完成國內首例經皮左心耳封堵術;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2018年完成全球首例經心尖中國原創二尖瓣夾合器手術。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被喻為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最後堡壘”,手術成功率70%左右。葛均波於2005年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逆向導引鋼絲技術”,並通過美國TCT學術會議向全球手術轉播演示該技術,這是我國學者在國際最高介入心臟病學會議上的“首秀”,目前該技術已成為CTO介入治療的經典術式;該技術使手術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此後,他又在2006年和2016年再次代表中國學界在該學術會議上進行手術演示,精湛的技術贏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讚譽。

心血管介入是治療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了研發出中國老百姓能夠裝得起的“又便宜又好”的冠脈支架,葛均波團隊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開始了技術創新。葛均波獨闢蹊徑,主持研製國際首個可降解塗層新型冠脈支架。2005年,他研製的可降解塗層的藥物洗脫支架上市,終於創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支架,上市以來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22%,在全國超過900家醫療機構獲得臨床應用,平均每年超過10萬例冠心病患者獲益。

2013年,葛均波又成功研製出國內首個完全可降解生物支架。同年9月,他完成了我國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脈藥物支架“Xinsorb”植入術,標誌著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第四次革命”。

葛均波開展的支架技術革新及國產化,大大降低了支架價格。由於定價遠遠低於國外同類產品,也使得進口支架紛紛降價,明顯降低了醫療成本,每年為患者和國家節省超過數十億元的醫療費用。

葛均波:患者利益是醫生的最大追求

存仁心,行仁術

常有人問葛均波,為什麼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的回答是:“‘存仁心,行仁術’是我人生的追求,而患者的利益永遠是醫生的最大追求。”在中山醫院,人們都說心導管室沒有下班時間。他介紹:“我們科室常常收治各地慕名前來的危重疑難病人,他們因為病情複雜手術風險大,最後輾轉而來。看著病人所受的痛苦和四處求醫的艱難,我感到很揪心,心內科不能拒絕任何一個病人。對於每一個手術方案,我都反覆推敲,預防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每當手術成功,患者家屬總是熱淚盈眶,而我的內心則更加激動。”

近年來,他推動著我國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快速發展,介入心臟病學成為冠心病、心律失常、結構性心臟病的重要治療手段。到2016年,中國有66萬例冠心病患者得到冠脈介入治療,13萬例心律失常患者得到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8萬例患者得到起搏器介入治療。

如今,伴隨中國人群疾病譜的變化,以心血管疾病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出現快速上升的趨勢。葛均波又開始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如何更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如何讓各地的心血管病患者都能夠得到規範化的救治?身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他動員全國各地心血管病領域的臨床、預防等多方面人士積極行動,收集數據、科學分析,在我國創立了全球首個國家級心血管疾病防控綜合指數體系,希望能夠為不同地區的心血管病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

鏈接:

葛均波,1962年11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泛血管醫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與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理事會理事,美國心臟病學會國際顧問。長期致力於冠狀動脈疾病診療策略的優化與技術革新,在血管內超聲技術、新型冠脈支架研發、複雜疑難冠脈疾病介入策略、冠脈疾病細胞治療等領域獲得一系列成果。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了2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作為通訊作者發表SCI或SCI-E收錄論文300餘篇,主編英文專著1部、中文專著19部。擔任《內科學》(第8版)、《實用內科學》(第15版)教材主編,Cardiology Plus主編、Herz副主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10多項獎,被授予“科技精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白求恩獎章”等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