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子产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因为公子发字子国,所以自子产起,后人都以“国”为氏,被称为“国氏”。郑国“七穆”中国氏家族不是最强大,但却因为子产,成为最有名的氏族。

还未成年之时,子产就已暂露头角。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公元前565年,郑国司马公子发、司空公孙辄率兵伐蔡,取得大胜,还俘获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人打了一场胜战,郑人举国欢庆。可作为司马之子,年幼的子产却显得忧心忡忡:“小国没有文德,却有了武功,祸患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楚国将来讨伐,郑国能不投降吗?投降了楚国,晋国军队必然前来。以后晋、楚交相前来伐郑,没有四五年,郑国不得安宁下来!”

听了儿子这番话,公子发大怒地训斥道:“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大命,还有执政的正卿在,小孩子胡说八道,是要被杀头的!”

此时,郑国正卿为公子騑,即子驷。前一年,因为与郑僖公无法相处,公子騑悍然弑君,改立郑僖公五岁的儿子郑简公为君。这年4月,郑国群公子试图替郑僖公复仇,杀死公子騑。可却没想到,公子騑抢先下手,将作乱的群公子全部杀死!杀死国君,又杀死了多位郑国公子,公子騑可谓是权倾一时。公子发对儿子发怒,也是担心儿子如此妄议国政,被公子騑知道后会惹来杀身之祸。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尽管子产之说无人理睬,但他的见解却是真知灼见。此时,正处于晋、楚新一轮争霸的关键时刻。这次伐蔡之后,郑国就再度成了晋、楚争霸的棋子,轮番遭受两个大国攻打。直到公元前562年,晋悼公成功称霸,郑国才得以安定下来。

一个小孩就能有如此远见,令郑国当时众多执政大臣都自愧不如,足见子产之才。因为从小与众不同,子产在郑国声名远扬,为他日后走上郑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554年,子产被提拔为卿士;公元前543年,在郑国良氏与驷氏内斗决出胜负后,在罕氏子皮的全力支持下,子产成为郑国正卿,正式执掌国政。子产来当正卿,在郑国可谓是众望所归。郑国大夫们在谈及郑国未来之时,就说:“老天祸害郑国太久了,一定要让子产来平息祸患;不然,郑国就要亡了!”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可在子产正式执政后,他的所作所为却令人大失所望。子产执政刚一年,就引发了郑人的集体痛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我其与之!”“褚”,通于“贮”,意即征财产税;“伍”,就是征收田税。子产上台后就向郑人征收财产税和田税,一次增加了两个税种,这遭到了郑人的举国痛恨。

然而,从古到今,政府向天下人征收赋税几乎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子产执政后,在征收田税之前,将郑国所有田地都划定疆界、为每块田都修筑水沟。把田地划定疆界,避免无谓的争议;为田地兴修水沟,方便取水。再怎么看,这都是子产的一项德政。怎么子产一提征税,郑人就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呢?

这与周时的租税历史密切相关。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至少在周宣王之前,整个周王国内都实行古老的藉田制。藉田制下,政府把田地划分成“公田”与“私田”:“公田”由农民共同耕作;所有耕作了“公田”的农民,都可以分配到一块“私田”作为报酬。只要公田上的劳动任务完成,农民就可到自家私田上劳作,私田上的产出就不需要再交税,完全归个人所有。

藉田制下,农民们在公田上帮政府种植庄稼,私田则是他们付出劳力的代价,因此现代学者也称这种租税模式为“劳役租”。以前,郑人只要付出“劳役租”就不用再交赋税,可现在子产居然要计算郑人的家产而收税,测量郑人田地来收田税,怎能不叫郑人恨之入骨?


子产让人痛恨之处,还不仅仅是征税。

公元前538年,子产又推出一项新政:“作丘赋”。

在现代,人们常将税赋视为同一事物。但在古代,税与赋却有不同内涵:税主要用来祭祀、供养政府官员及其它政府日常开支;赋,则主要是用来充当国家的军费。在执政初年,子产改革了郑国的税制;五年之后,又推出了征收军费的新政!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这再次引发了郑国举国上下的一片骂声,大夫子宽为此前来劝谏子产,子产却大义凛然地答道:“有什么危害?苟利国家,死生以之。定下的改革大计,我是不会改变的!”

作为执政者,子产频繁增加底层民众的赋税负担,被国人痛骂再正常不过。

子产的“作丘赋”,史学家们常常与鲁成公元年的鲁国“作丘甲”联系起来。公元前590年,由于面临齐国威胁,鲁国在实行“初税亩”政策四年后,又推出了“作丘甲”的新政。

“丘”,是西周时基层行政组织的名称。《周礼·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作丘甲”,依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之说,就是一丘出一定的军赋。旧时军赋的征收,都是以甸为基础征收;但由于齐国威胁过于巨大,鲁人不得不以丘为基础来征收军赋,以增加鲁国的军费开支。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子产推行“作丘赋”之时,楚灵王弑君篡位已三年。虽然楚国暂时还遵守与晋国达成的弭兵协议,但他却频繁征召诸侯国参与盟会,还数次对吴国及其盟友发起攻击。面对喜怒无常的楚灵王,与楚国比邻而居的郑国时常能感受到无形的威胁。此时的晋国虽说是盟主,在弭兵之会后却一再对楚国采取绥靖政策;万一楚国讨伐郑国,晋国又不来救援,郑国凭什么来来保护自己?

为增强郑国的国防实力,子产不得不走上了与鲁国同样的道路:以丘为基础征收军赋。这是弱国在乱世之下的无奈选择,即便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也不得不为之!所以,子产才会说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话来。


作为众望所归的贤人,子产执政后频繁加征赋税,让郑人对他大失所望。大夫子宽就此而评价:“‘国氏’要先亡了吧?执政者立法如此凉薄,最终还是要败在贪财上。以贪婪立法,会有什么好结果?”“国氏”,就是指子产家族。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子宽对于子产的评价,三百多年前周厉王也曾得到同样的评价。可无论是周厉王还是子产,如此“贪婪”的缘故都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社稷的存亡。因为子产执政后的税赋改革,郑国从上到下都在诅咒他,足见子产执政之难。

对比后人对子产的高度评价,亲身经历子产执政的郑人却是如此态度,令人惊诧。其实不要说郑人,先于郑国进行赋税变革的鲁国,也遭遇了国人的反感。

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三国攻入齐国,在鞍之战中大胜齐军,直逼齐国都城临淄。此后,齐国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被迫同意返还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可公元前588年秋鲁人接受汶阳之田时,汶阳人却不愿回归鲁国,居然与鲁国武装对抗。最后,鲁国不得不派出叔孙侨如率兵围攻,才顺利地将汶阳接收过来。汶阳之地原本就是鲁国的,汶阳人也本来就是鲁人,可为什么当汶阳回归鲁国时,汶阳人会这么抗拒?

核心就在于鲁国推行了“初税亩”与“作丘甲”之后,鲁国底层的赋税负担远远高于齐人。早在管仲时期,齐国就实行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征收不同田税的政策。汶阳人在齐国治下时,也得益于管仲改革,赋税负担相对较低。可一旦回归鲁国,不但依据“初税亩”政策要上交20%的税,还得根据“作丘甲”另外上交军赋!齐、鲁两国赋税制度一对比,汶阳人究竟是更愿意做齐人还是做鲁人,傻子都能作出抉择!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子产上台后,所采取的赋税改革与鲁国当年这么类似,也难怪郑人会这么痛恨子产了!


不过,在子产执政三年后,形势却发生了大变。当年恨不得要杀死子产的郑人居然转变态度,开始歌颂起子产来了:“我有子弟,子产教导他们;我有田地,子产使之增产。子产死后,谁能接替他?”子产去世时,郑国百姓更是举国痛哭:“子产离我们而去了,百姓将来依靠谁啊?”

为什么民众会先骂子产,数年后却开始赞誉他呢?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核心在于鲁国“初税亩”与子产“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改革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鲁国的“初税亩”,并没有改变鲁国的田制。鲁国人只是简单地在原有藉田制十分之一的公田之外,再对农民私田增收十分之一的税,所以鲁国底层农民的税收负担自“初税亩”后就翻了一倍。

藉田制下,因为土地没有完全分配给农户,所以农民在公田上干活时,政府不告知农时,则农民都假装不知道;不告知农事,农民干脆就无所事事。如此状态下,生产效率当然极为低下。鲁国政府没有针对藉田制的弊病变革,却一味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所以才会造成底层民众的反感而离心离德。汶阳人因此而不愿再做鲁人,就是因为如此。

但是,子产的“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改革则不同。“田有封洫”,是指子产将田地都划分了疆界、修筑好灌溉的水沟。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方便将田地分配到户,然后“庐井有伍”——每家每户都征收田税(“庐井”,即代指农户;“伍”,即田税)。与鲁国“初税亩”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子产是变革了藉田制,将田地全部分配给了农户,不再有公田、私田之分。这也就意味着,农民不再需要付出“劳役租”,而改交“实物租”——田税。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改革之初,郑人不习惯从“劳役租”向“实物租”的转变,误以为增加了自身负担,所以才会对子产骂声不断。然而,在土地完全分配给民众后,民众劳作所得大多归于己,生产积极性大增,使得土地生产效率大大高过藉田制时期。所以三年过后,郑人都发觉虽然由“劳役租”改成了“实物租”,但田地上的产出却增加了许多,这才体会到了子产改革的好处!郑人都切身体会到了改革的红利,才会由衷地赞叹“我有田地,子产使之增产!”


子产所处的时代,正是东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东周诸侯国,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越来越明显。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强大的诸侯国,利用自身的强大,不断加强对弱小诸侯国的压迫。这使得众多弱小诸侯国为了应付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不得不增加国内民众的赋税,来应对外部威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到五年,又进一步“作丘甲”。

子产的“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及“作丘赋”改革的目的本质上也是一样。但不同之处在于,子产是在民众和国家都能享受到改革红利的情况下,完成了郑国税赋的变革,使得长期处在晋、楚两个大国狭缝之中的郑国,能继续顽强地存活下来。

子产“庐井有伍”改革,与鲁人“初税亩”,其改革实质一样吗?

乱世之中,郑国和鲁国都增加了民众的赋税。鲁国“初税亩”和“作丘甲”之后,遭遇了民众的反感,汶阳人因此而拒绝再作鲁人。郑国子产的“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和“作丘赋”改革,短期也遭遇民众普遍咒骂;但是长远来看,由于子产的改革实现了民众与国家同享改革红利,最终赢得了郑人的一片赞誉之声。

这才是子产能被后人推崇的根本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