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将艺术家的话写在开头:

— 徐冰

“这种展览对于我个人来说呢,其实是给我提供一个反思的,反思的一个机会和一个空间,我会开始意识到,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最后我发现,这些作品真的像镜子一样,可以看到我自己。最后我会发现,原来我对这种东西感兴趣,原来我是这样工作,原来我是这么一个人,原来这一辈子呢——是一直在不断地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闭合的圆。”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大堂里,高悬着徐冰用英文方块字创作的大型旗帜作品《艺术为人民》(Art for the people)。这是首次在北京举办的最全面的徐冰大型回顾性个展“思想与方法”以此为起点,我向着徐冰四十年艺术创作前行,从中探寻他的“思想与方法”。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天书

入场后的第一个展品是《天书》,位于甬道之中。远看长卷从高处倾泻,两侧墙面挂着写满精巧字体的放大书页,书本整齐地装订摊开在矮几上,就在我走近想要俯身阅读时,却发现并不能看懂任何一个字。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这些密密麻麻近四千多个伪汉字,都不具备任何释义,全部由徐冰将汉字拆分重组,花费数年时间、耗费许多心血才完成了这些毫无意义的字体。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看着这些字体,书写和结构,都有一种协调的美感,可却因为无法解读,甚至都难以向他人传达。

无法传达,这本身便似乎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可是倘若这《天书》里并非这些伪汉字,而是我们所熟识的汉字时,我们还会如此认真地去观察这些字体的形美吗?还是为了释义内容而争论不下呢?

烟草计划

还未进入这块展区,就能嗅到阵阵烟草香气,虽然展前也在屏幕里见过这张“虎皮地毯”,但它真正铺展在自己眼前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66万支香烟的排列组合,利用香烟两端的颜色描绘出虎皮的样子,随着观赏路径的变化,光影的变化,这张地毯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效果。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徐冰为这张地毯取名为《荣华富贵》,因为这是用“荣华富贵”牌香烟制作成的,这个牌子的香烟也十分便宜,只有一人民币一包。

除了这张“虎皮地毯”之外,还展出了大量的香烟收藏,以及在烟叶上的创作的“黄金叶书”,还有用火柴头做成的“火柴花”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虎皮地毯”远望的华美和近看的悚然,收藏的烟盒的精巧和上面“吸烟有害健康”的矛盾,火柴花让我联想到火树银花的场景,随着爆裂出阵阵烟草香气,这香气在时间长河里,时而浓烈,时而柔淡,萦绕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头和眼前,也不曾散去......我们每一代人或许都是有一本“烟书”的,上面书写的得失功过,远比记忆中的全面。

何处惹尘埃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若说气味缱绻于时间,那么尘埃便连接始末。刚走向这个作品时,大片的空和暗使人沉重,而离开这个作品的时候,身体就感到很轻很轻......

"W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rist,where dose the dust itself collect?"

美国作家安诸.索罗门曾写道:“徐冰在9.11之后虚空的日子里,从下城收集到的这些灰尘,不仅是具有寓意的;它还包含着那个九月的微风中夹带的寻常与不寻常的内容,融汇着那一天所带来的独有颗粒:大楼在倒塌中转化成的粉末,从大楼中散落而出的、如枯叶般的纸片,以及人类质地的灰烬,所有这些在火和力的作用中,融合成一种统一的、永恒的纯粹,并与每日的尘埃混杂在一起。过去10年,关于‘自由塔’以及9.11纪念碑的、冗长而毫无结果的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就是那些尘埃本身。”这段话也曾被徐冰引用到文章作为结尾,或许这段文字也是对这个作品最好的诠释了。

而徐冰不仅收集尘埃,还收集了空气。

空气的记忆 2003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你们还记得2003年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吗?无尽的白和绝望。这个玻璃容器里,有着2003年在北京“非典”最严重的时候的空气。很多参观的人刚走近看到了作品介绍时,便条件反射地后退两步,还有些人笑着说:“我们还是离远点吧!”

仿佛这个玻璃容器里,装的不是空气,而是像电影里那样,装着“非典”的病毒源,瓶塞一旦被打开,便能让整个空间的人都感染病毒。

这个在昏暗角落的玻璃容器,只有一束暗淡的光线照着,却在每个对2003年有这深刻记忆的人的心里,这个容器被小心翼翼地供奉着,可千万千万不能碰碎了。

英文方块字

如果说《天书》是无法辨别的,那么《英文方块字》就是有意义的,可读的。徐冰将26个英文字母,重新赋予了汉字之美,使得每个单词有汉字的结构,并以书法的形式呈现。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在人们驻足在每一个英文方块字前,并为了破解每个字体努力对照字母缩写的时候,好似回到了最初认字的孩童时期。

就像徐冰回答创作《英文方块字》的初衷的时候说:“去美国后,语言与沟通成为生活中直接的问题,它与你的生活形成一种很尴尬的关系,你的思维能力是成熟的,而说话与表达的能力是幼儿的......

正是身处于语言阻碍交流的尴尬境地里,才会有链接整合的艺术灵感的迸发吧!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展厅里还设有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有排列有序的课桌椅,桌上有教科书以及笔、墨、纸、砚,中间有一块黑板,两边的电视正播放着教学视频。每个人走到这里,说话自然地压低了音量,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字。在面对这些英文书法字体的时候,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思考,有些急于破解字体的真实意思,有些会观摩组合规律......

不管我们带着怎样的思考去看这些字体,徐冰的确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不仅仅是汉字与字母的结合,更多是面对这件作品时,我们真正打破了固有的、习惯的一切。

地书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在无人能够解读的《天书》的对立面,徐冰又创作了可以人人看懂的

《地书》。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被图像符号来替代,通篇没有一个汉字,却很容易读懂,还颇有趣味。

徐冰曾介绍《地书》:不管你讲什么语言,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地书》非常符合当今的图像时代,我们在日常交流当中,有时候用图像语言更能丰满情绪,表达情感。而在人类最初的活动交流中,也是在墙面画一些简单的图像来记录事件的。因此,和语言文字特异性,图像的确是能被任何人所理会的。

思想与方法——徐冰建造的一个属于自己闭合的圆

在展览现场还会有两台电脑,你输入的字符,都会用现有的图像语言都会同步转换在对话框里,有很多小朋友都围在屏幕前,冲着大人骄傲地说:“我知道这个意思,这个是起床、这个是乘车......”

除此之外,还有《鬼打墙》、《背后的故事》、《汉字的性格》、《凤凰》、《魔毯》、《木林森计划》等多部作品展出,以及徐冰一系列素描、文献记录等珍贵手稿。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18日。

最后,面对徐冰近四十年的创作,或许我们会惊叹于徐冰的创作灵感,或许觉得他有过人地艺术天赋,或许是充满困惑,或许能引发思考,但是徐冰确实与我们所有人并无二致。

徐冰说这个展览给了他一个反思的机会和空间,他的作品思考的内容其实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思考过,比如为什么有拉丁文、有方块字、有阿拉伯文,人,都是一样的人,那文字如果变成一样会怎样呢?

我们可以看到徐冰的每个作品都是在撕裂一种矛盾,而大多数人对于这些矛盾常常未近一步,但是徐冰不仅更深地思考来这些矛盾的问题,更是用艺术的方式将冲破矛盾后的东西展示来出来。也正是这些作品,使他意识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正是对于身边问题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