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推動教師內生髮展的機制


革新推動教師內生髮展的機制


竇桂梅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學博士。

■名校長專欄 學校價值引領教育教學系列⑥

如果要總結清華附小教師隊伍的特點,我認為是學校激活了教師們對卓越的內在追求,這是我們教育教學得以不斷突破的原動力,是學生得以健康、陽光、樂學的根本保證。這背後,是一系列日益完善的機制,我們稱它為教師發展的內生機制。

我們首先把文化認同、價值觀引領作為教師內生機制的第一源動力。在附小,這個價值觀的載體就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辦學行動綱領》,這份綱領在具體工作中被逐漸細化,其中的制度讓團隊開展教育科研有了方向指引、操作策略、成就動機和專業尊嚴,從而引領教師向成志榜樣教師的目標邁進,讓職場不僅有意思、有故事,更有意義。

在文化認同大前提的基礎上,我們建立教師內生機制的運行模式:把小學六年分為三個學段,採取段長負責制,用“過程性數據+關鍵事件+榜樣引領”為教師發展搭梯子、建平臺——

過程數據意在讓教師計劃與工作結果對標,形成有據可依的公平評價。開學初教師個人申報崗位、填寫預期目標,期末填寫崗位目標達成表,進行自我“照鏡子”,再加上期末“家長和學生”、最近教師之間、相應管理者,共從四個維度進行評價。然後按照“4(側重教育)∶4(側重教學科研)∶2(側重公共服務)”的比例進行績效分配,並按照“2∶5∶3”量化卓越、優秀、合格或待提高的評比。多元化的綜合評價結果會以診斷的形式反饋給教師個人,讓教師看到差距,尋找問題,明確努力方向。過程性數據倒逼教師不斷成長,數據逐年積累,最終促進教師成長由量變到質變。

關鍵事件,意在採用多種平臺,讓平臺上的故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利用“微黨課”分享好故事,“一日蹲班”發現好教師、好班級管理故事,“每月影子校長”主持聯絡協調發現好的管理後備者,“成志盃賽課”帶出好的典型課例,“學習共同體”“學術論壇”鍛鍊教師用研究的思維來工作,等等。除了學校提供的項目,教師也可以主動請纓組織研究項目和主持活動——這些供給方式是教師風格與思想觀點形成的關鍵槓桿。

榜樣引領,意在教師要努力成為別人的榜樣、學生的審美對象。通過榜樣評價,讓有付出的教師得到應有的肯定與尊重。如每月的“月度人物”“金點子獎”、學期的“卓越榜樣教師”、年度的“十大成志榜樣教師”,獲得重大專項榮譽的教師或團隊等。這些“審美對象”也都成為了孩子們的成長榜樣。

以上三個對教師的評價維度是發展性診斷評價,體現以事定崗、效能評價,同時為激勵大家,以崗定薪、優勞優酬。每個教師都要想:我要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我的崗位技能水平如何?這種綜合評價的結果將決定學校雙向崗位聘用的有效實施。在“段部管理”中,雙向崗位聘任由段長負責,哪位老師希望聘任到哪一個年段、哪個學科,需要經過與段長溝通,共同完成雙聘。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進行自我診斷,制訂自己成長計劃、生涯計劃,學校為他們分類搭建平臺,推動教師“變樣”。同時對後備人才進行分層、分類、分階段培養,如為了促進研究型教師的加速成長,學校每年評選最具影響力教師、最具發展力教師,並通過“校本五個一”幫助教師提煉教育教學思想、推廣科研成果、提升專業尊嚴。這“五個一”包括:一個自發組織的專題研討會、一部簡單質樸的專題片、一部記錄成長的隨筆專著、一本成長中難忘鏡頭的畫冊、一個學生幫助製作的專題報道。

教師是學校的“固定資產”。成志教師內生機制的構建,是要讓“固定資產”升值、再升值,以此推動學校走上自我否定和突破的變革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