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如果給“燒臘家族”拍一部電視劇,燒鵝必須是男一號,叉燒只能屈居男二。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廣州燒臘檔,玻璃櫃右上角吊著的是叉燒。圖/視覺中國



這倒也符合叉燒“暖男”一般的備胎個性——常年屬於“雙拼”中的第二選擇,除了可以和米飯配對,還可以和包點曖昧,和腸粉調情;到了廣西,又變成了米粉的情人。

叉燒,你到底有幾副面孔?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做成天鵝形狀的叉燒酥。圖/網絡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怎樣才算一塊合格的叉燒?

漏著油,流著蜜,邊上略帶焦糊,一看就知道肉汁豐盈,一塊合格的叉燒不過如此。在粵菜中,叉燒是烤豬肉的一種特殊形式。靈魂在於它蜜香的醃料——它由洋蔥、南乳、海鮮醬、顏色深淺各異的混合醬油、五香粉組成,風味的辨識度在於加入了玫瑰露酒。這種料酒用高粱配合玫瑰花瓣、糯米和冰糖釀成,味道清淡芬芳,天津、雲南和廣東都有出產。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做叉燒必不可少的玫瑰露酒。圖/網絡



口味定下了,好的叉燒還會選用豬肥瘦得當、帶點軟筋的梅頭部位(摸摸你自己後背靠頭的上肩肉)。豬肉必須用新鮮的,才有紋理細密的口感,如果是冷凍肉做出的叉燒,廣東人會很輕易地辨別出它鬆垮的肉質。把醃了三個小時的豬肉用烤叉串起,放進明火掛爐裡燒四十五分鐘。燒的時候還需要不停轉身,來保持它受熱的均勻。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裹上了麥芽糖的叉燒。圖/網絡



當肉裡的溫度達到了75至80℃,肥膘部分會化開。燒至九成熱時還得離爐放涼,使肉收縮,把汁水鎖在肉裡。接著把肉浸蘸麥芽糖,再送回開了最大火的烤爐中“爆香”,一條完美的叉燒就大功告成。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去哪裡吃好吃的叉燒?

香港丨不易踩雷


“唔該(麻煩),半斤叉燒,半肥瘦,要燶一滴既(要煳一點的)!”在香港的燒臘店門口,你能聽到顧客這樣的需求。香港寸土寸金,一般家庭的廚房都很迷你,甚至沒有,加之香港人工作忙碌,經常外出吃飯或者買些熟食,這就催生出了便捷又花樣繁多的燒臘味道。在香港,隨便找一家燒臘檔,叉燒的味道都很正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香港老字號,再興燒臘飯店。圖/Wikipedia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受香港人推崇的叉燒極品是“拖地叉燒”——用新界元朗養殖的、肥得肚腩都能耷拉到地上的大白豬,取五花的部位燒出肥美異常的叉燒。當時的香港還不似如今繁華,一份豐腴的叉燒就是勞動者的頂級犒賞。發展到現在,健康當道,能把叉燒取名“拖地”的酒家,多是一種噱頭。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簡便的油雞配燒臘飯,一斬一熱就能上桌。圖/Klook



在當地,好叉燒都是邊做邊賣的。如果你去香港,不妨試試中環的“金華燒臘大王”,這家店已經開了40多年,前鋪後廠,即燒即賣,做出的叉燒有著看得見的新鮮;銅鑼灣的西苑酒家,招牌菜“大哥叉燒”也是明爐現烤的,午市和晚市的叉燒都限量,能吃到就是一種幸運。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西苑酒家的大哥叉燒。圖/Time Out



廣州丨學點叉燒行話

吃叉燒,有一句行話叫“火雞”,也就是粵語的燶,意思是被麥芽糖包裹的肉邊被高溫烤成了炭黑色,這十分考驗燒味廚師的功力。燒黑的部分雖然看上去容易讓人上火,但噴香至極,像極了高中班上的“壞學生”,不似好學生那麼呆板,但個性十足,整個班級沒了他們不行。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被炙烤而形成黑邊,這就是傳說中的美拉德反應。圖/視覺中國



還有一句粵語的行話叫“斬大舊”,意思是切成大塊的叉燒,或者乾脆就是“免切”,由你自己大口咬著吃。菜刀的砍切被牙齒的磨合所替代,原本流在砧板上的肉汁全都流入了你的口中,十分豪邁。既想吃到“火雞”,又有“斬大舊”,可以去老字號麵館“麗的面家”。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麗的面家,玻璃牆上貼的小告示。圖/網絡



在廣州,把叉燒做出特色的還有“炳勝品味”。在麥芽糖裡添入適當比例的黑糖,在選擇顏色更深的醬油入醃料,炳勝做出了“黑叉燒”,頗有日本武士的風範;炳勝還有一道脆皮叉燒,蜜香的豬腩肉被包裹在一層酥脆的外殼之下,脆皮叉燒並非完全烤制,只有藉助油炸的發功,才得以實現。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脆皮叉燒。圖/炳勝品味



叉燒就像暖男,和廣州人形影不離。不一定要去高級的飯店,街頭巷尾的燒臘檔,除了燒鵝燒鴨白切雞之外,必定會有叉燒的一席之地。外賣的時候點一份叉燒飯,或者晚上下班來不及開火就買一些打包,都是對自己的一份犒賞。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叉燒,處處留情

想要坐實叉燒的花心屬性,看它的有幾個情人就知道了——

兄弟姊妹·叉燒包

非兩廣人,沒準是通過人肉叉燒包才和叉燒相識的。即使身在他省,只要你往超市的速凍區走一走,必定能發現叉燒包的身影。在廣東本地,叉燒包和蝦餃、蛋撻、燒麥一直以來都被並稱為粵式點心的四大天王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廣州早茶中的叉燒包,既有褶又有開口才正宗。圖/視覺中國



“開口笑”,就是這位天王和普通肉包最大的區別。普通肉包的外皮緊緊地把肉餡裹住,生怕你知道它的餡兒比指甲蓋還小。但你看廣東的叉燒包,粒粒叉燒肉和濃郁的叉燒芡汁掙脫了像雪花一樣綿軟的包子皮,猶抱琵琶半遮面。據說這是北方“開花饅頭”的變體,體現著廣東人在飲食上的包羅萬象。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街邊早餐店賣的叉燒包。圖/廣州美食攻略



如今,叉燒包還有新潮的兄弟姐妹——普通麵粉換成高筋麵粉,包入叉燒餡烤熟,就成了油亮亮的叉燒餐包或帶酥皮的菠蘿叉燒包。同樣是皮甜餡鹹的搭配,烤出來的叉燒包噴香又耐嚼,給人老樹長新芽的喜悅。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北京王府井apm點點一品裡的酥皮叉燒包。圖/百萬



肥宅快樂·叉燒酥

如果說叉燒包有主食的威嚴,那叉燒酥簡直就是歡脫的肥宅快樂。在廣式茶樓裡現烤的叉燒酥,牛油和麵粉營造的層層酥皮,還沒待牙齒碰到,就已經酥得掉渣,微熱、接近液體的叉燒芡汁牽著大顆叉燒肉的手,向你的舌尖湧去。卡路里什麼的可以被拋到腦後,這就是叉燒酥的魔力。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叉燒酥。圖/圖蟲·創意



如果你來廣州旅遊,也可以到廣州老字號“蓮香樓”買上一些叉燒酥作為手信帶給家人朋友。有叉燒出面,不用擔憂這份心意不地道了。

嗖得一下·叉燒腸粉


廣東人愛吃腸粉,圖的就是那三、四分鐘就出蒸屜的便捷。無論是早餐還是宵夜,腸粉都十分受寵,叉燒就搭上了這趟“順風車”。叉燒肉可以提前準備,風味又十分凝聚,腸粉家族有足夠的空間給它發揮。米漿做的腸粉滑溜,但與米漿共赴一爐的叉燒肉十分“硬核”,兩者有點衝突的口感足以帶給你驚喜。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叉燒腸粉。圖/百萬


偉大而渺小·桂林叉燒腸粉

不只廣東,廣西的各種粉裡也有叉燒的倩影,桂林米粉就是一個堅實佐證。跟單獨成菜的粵式叉燒不同,隱匿在桂林街頭小巷的米粉店喜歡用一整塊瘦肉做叉燒。上粉時,老闆在這一大塊瘦叉燒中片出薄片,鋪在粉上,並澆上一小勺滷水。


去香港和廣州吃叉燒,當地人會推薦這幾家店

▲ 桂林叉燒米粉。圖/匯圖網



就像平凡生活裡的英雄夢想,5、6塊錢的一碗粉,已經有酸豆角、酸筍、花生米或炒黃豆的加持,還能在裡頭撥出幾片泛著紅暈的葷肉,滿是安逸和幸福。

叉燒,不只是口福,還是文化。在廣州,你如果聽到一位母親咬牙切齒地對她的孩子說:“生一舊叉燒都好過生你”,那一定是這個孩子在家長面前很乖巧,家長就像喜歡叉燒一樣喜歡這個的孩子了(誤)。


- END -


文丨百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