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暈車這件事

心理學:暈車這件事

暈車,這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關於這件事生理學上已有科學的解釋,生理學上的解釋是:一些個體的負責平衡的前庭神經較為敏感,當交通工具(汽車、輪船或飛機等)運動時產生顛簸、搖擺或旋轉等形式的加速時,前庭神經很容易感受到相應的刺激,從而產生腹部不適、嘔吐等症狀。

儘管生理學對暈車已經有科學的解釋,但不妨礙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再認識暈車這件事。

菲茨傑拉德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個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想法,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所以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暈車這件事,看看心理學上是如何解釋的,面對暈車我們又該怎麼辦。

暈車是一種失控的心理隱喻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一個習慣暈車的人自己開車的時候安然無恙,讓他坐車就會暈車,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原因就是開車的時候,車是掌握在他自己手裡的,而坐車的時候,他會處於一種“失控狀態”,暈代表了一種失控感。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控制感是人類的一種本質需求,因為失控就意味著生存面臨威脅,我們的基因裡面依然有著這種心理設置。比如焦慮這種情緒體驗,它就是我們表達失控的最常見的方式,暈車也一樣,在特殊情境中,一些敏感的人體驗到了失控感,以暈的形式表現出來。

一些人敏感,容易失控,容易暈車,這跟他的需要控制有關,控制是為了對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體驗,是情感依戀的失敗。

心理學:暈車這件事

最初的情感依戀,為我們後來能否信任他人提供依據

我們最初的情感依戀是從母親等最初撫養我們的人那裡建立來的。如果一個嬰幼兒體驗過過多的分離、不被看見、甚至打罵和體罰,那麼他就很難建立起健康的情感依戀,在成年之後的關係裡,很難對他人產生足夠的信任。

回到暈車這件事上是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不信任司機,不信任場景,所以更容易變得失控,發生暈車。而這些心理活動基本都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因為當一個人還是嬰幼兒的時候,他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起來,所以依戀失敗體的驗更容易進入潛意識。而我們知道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或行為背後,都有一股巨大的來自潛意識的力量。

心理學:暈車這件事

那麼面對暈車這件事,有了心理學的解釋,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面對暈車,我們可以這樣做

⑴、做好暈車的準備,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暈車藥,不過這只是給暈車的人一種安全感,起一種心理安慰劑的作用,並不是馬上服用的,因為任何改變,特別是心理上的改變都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⑵、放鬆身體,當身體放鬆的時候就意味著信任感正在建立,把安全交給專業的司機,把身體交給車裡的環境(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也一樣)。不要嘗試去控制,儘可能的放空身體,當然放鬆之後你也可以去做自己的事,去看書、去聽音樂。

⑶、我們前面也分析了,原始的情感依戀失敗或許才是讓一個人產生失控感,不信任別人,發生暈車的心理原因,所以可以嘗試著談談暈車的時候在控制什麼,在緊張什麼,是不是喚起某種了感受,如果能說出來,這種心理上的依戀失敗就可能被療愈,暈車也會得到很大改善。

心理學:暈車這件事

以上就是關於暈車的一些心理學,是從心理學的視角為暈車這件事做的一個解讀,笛卡爾曾說:“我們永遠不可能到達真相,我們只能接近真相”,所以無論是公認的生理學說法,還是今天的心理學解釋,都只是為我們不斷地認識自己做的一個嘗試。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為你解釋暈車、改善暈車提供一個心理學參考。

作者簡介:心理相先生,一名溫暖的心理諮詢師,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專欄簽約作者,優質心理領域創作者。公眾號:心理相先生,可免費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