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了百年的皮鞭,找到了新活法!

复州城里的老手艺 | 编了百年的皮鞭,找到了新活法!


AI、区块链、手机直播、5G、AR……当这个时代以奔跑的方式快速变化革新时,在千年古城复州城镇东街的转角处,瓦房店唯一一家百年老皮铺——东胜兴皮铺却依然故我。东胜兴第三代传人赵家丰、秋芝善老两口还经常一人做皮具,一人编鞭绳,他们在鞣制风干好的皮革上刀割、锤砸,继而编扎、缝合,将一寸又一寸的光阴敲打进马具里,编制到鞭绳中。老店仿佛屹立在时间之外,又置身于岁月之中。


1

历经三代的百年老字号

大年初二下午,中国北方的千年古城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寒风冷透。东胜兴皮铺四扇折叠式木板门却敞开着,标志着这家百年老店仍在开门营业。赵家丰说,这个青砖青瓦的老房子有300多年了,是他父亲在皮铺生意鼎盛时买的。房子90多平方米,前店后家,相比于儿女们住的楼房,老两口觉得还是住在这里方便踏实。

复州城里的老手艺 | 编了百年的皮鞭,找到了新活法!


复州城里的老手艺 | 编了百年的皮鞭,找到了新活法!


赵家丰的爷爷最初在瓦房店李店开皮铺,到他父亲这辈儿,终于把皮铺开进了“城里”(当地人习惯将复州城镇街里叫作“城里”。),并命名为“东胜兴”。

赵家丰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皮匠手艺,从刮皮子、下灰缸,到用硝、矾等处理皮子,再到用传统工艺全手工制作马具和皮具,他练就了一身好手艺。后来,秋芝善嫁到赵家,也跟着公公和丈夫学习,她编鞭绳的手艺在曾经的皮铺行业中堪称一绝。

赵家丰父亲主事时,东胜兴一度生意鼎盛。那时赵家曾雇用六七个工人,开春起预备皮子,一直干到深秋。东胜兴的“皮乌拉”和马具曾远销周边几个县市,在当时“城里”28个皮铺中,其生意红火得令人眼馋。


复州城里的老手艺 | 编了百年的皮鞭,找到了新活法!


摄影/于丽娜

上世纪80年代初,赵家丰和妻子主事东胜兴时,也赶上过一段“光辉岁月”。秋芝善回忆说,那个年代,“城里”很多普通老百姓家一年收入只有一两千元,而她家的收入却能达到三四万元。


复州城里的老手艺 | 编了百年的皮鞭,找到了新活法!


2

儿子和孙子都不愿接班

近几年,皮铺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农村的马车、牛车逐年减少,对马具等皮具的需求量严重萎缩,百余年的东胜兴似乎就要找不到它的“目标客户”了。去年,赵家丰一共才使用了3张牛皮,仓房里还有10来张干牛皮,估计够他用上三五年了。赵家丰有心关掉东胜兴皮铺,不过秋芝善不舍得。“皮匠这门手艺、皮铺这门营生,养活了赵家四代人,我们对它的感情太深了!”

春节头两天,周边乡镇的一个车老板儿来东胜兴买了一副马笼头,牛皮带子拴着金黄色大铜环,配着鲜艳的红缨,非常精致、喜庆。本来售价200元的马笼头,赵家丰只收了他170元,并且还把他送到街头转角处。“过年之前,还想着给骡马换一副新笼头,这样讲究的车老板儿越来越少啦……”

赵家丰的儿子也会皮匠手艺,但他却不愿接手东胜兴。这位44岁的中年汉子给别人开货车,月收入近万元,几乎相当于东胜兴一整年的收入了。

赵家丰的孙子已经18岁了,他对皮匠手艺似乎有一种先天的“隔离感”,用赵家丰的话说,“这孩子对那些东西连看都不看一眼”。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皮匠臭是出了名的,加工皮子过程中确实会有一股难闻的臭味。”面目慈祥的秋芝善替孙子辩解说,年轻人远离这个行当可以理解。

东胜兴皮铺向东约500米,就是著名的永丰塔,“永丰夕照”曾是“复州八景”之一;东胜兴对面,则是复州城古城墙的东城门,该处明代遗址已被围挡保护起来,正在进行修缮。在一条狭窄街道的两边,咫尺相望的古城门和东胜兴会一直相守下去吗?


复州城里的老手艺 | 编了百年的皮鞭,找到了新活法!


3

他说新时代赋予了新商机

东胜兴未必“非死不可”。最近几年,我做成了一项“意外的生意”——许多来自大城市的游客在东胜兴拍照、发微信朋友圈,然后选购纯手工编织的大小不一的皮鞭,有人拿去当车挂,有人放在家里镇宅,有人定制超长皮鞭,用来在广场上抽陀螺以强身健体……那种超长的大皮鞭仅编鞭绳就得一整天。牛皮鞭绳有编四股的,也有编八股的。我老伴鞭绳编得好,但这门手艺累手指,一天下来,手指的各个关节没有不疼的。最近两年,我们一年能卖近百条皮鞭,成为东胜兴最大的一项收入。我想这就是新时代赋予百年老字号的一种新商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