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相信如果你是個合格吃貨的話,鮑魚自然吃過不少。但是,不少人吃鮑魚時是整隻吃下去的,其實鮑魚的一些部位是需要處理的。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那鮑魚不能吃的“死角”在哪兒呢?

因為鮑魚價格貴,所以有人不願意去掉其綠色的內臟。但鮑魚內臟其實是有毒的,而且呈季節性,有毒時期一般在每年的2-5月份,這時期鮑魚內臟不能吃。不過眼下,倒是可以忽略這一步了。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那鮑魚的內臟器官為啥有毒呢?因為鮑魚內臟含有光致敏毒素,是海藻葉綠素衍生物的分解產物。這種毒素一般在春季聚集在鮑魚的肝臟中,具有光化活性,如果有人吃了含有這種化合物的鮑魚,然後又暴露於陽光中的話,該物質會促使人體內的組氨酸、酪氨酸和絲氨酸等胺化合物的產生,從而引起皮膚的炎症和毒性反應。

鮑魚毒素的中毒症狀為臉和手出現紅色水腫,體質過敏者反應就更大,雖然不是致命的,但仍建議養成去其內臟的習慣。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但是有人會說殺鮑魚清鮑魚太費時間了太複雜了。實際上,每一隻鮑魚去內臟、刷洗只要5分鐘上下,而且工具只有牙刷,就夠了。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當然,在大開殺戒之前,我們還是需要學習一點乾貨的,這樣下手才能行雲流水一般穩準狠!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先了解一下鮑魚構造:鮑魚的肉體和貝殼之間連接的部分叫貝柱;在貝柱邊上有一團水滴型的陰影則是內臟所在的位置。我們對鮑魚去殼取肉,就要懂得內臟和貝柱的大體位置,以便穩準狠地下刀子,以免弄破內臟。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鮑魚的嘴巴在鮑魚身體比較窄的一端,有一條食胃管,十分影響咀嚼的口感,也是需要摘除的。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鮑魚殼子上和離殼子較近的肉裡常會有一些海藻,腥味很重。遇到這類情況時候需要弄一點鹽來搓一搓。然後就是牙刷上場了,給鮑魚來個徹頭徹底的大清洗。預想吃起肉,必先洗吧乾淨,善待其膚,而後食之。

殺好的鮑魚,就可以加工成菜餚了。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這裡提醒一下重口味吃貨,如果要生吃,準備一大盆的水,多放冰塊(越冰越好),加入一湯匙鹽稍微拌一下融化,再放入幾片檸檬去腥提味,不然那味道夠你受的。

另外在選購鮑魚時候,只要鮑魚未死,都可以稱為新鮮。

大頭鮑魚和小頭鮑魚做法完全不同,不懂可別說你會吃鮑!

教給大家一個辨識鮑魚新鮮度的妙招:買的時候用手左右輕掃鮑魚的底部,如果鮑魚的裙帶有力收縮,就表示非常新鮮;如果收縮速度緩慢,表示已不久於人世了;如果都不會動,並帶有白色,就表示已經死亡。

體型較小的鮑魚(8至10頭或者大連鮑),最好用清蒸或者低溫慢煮的方法烹調;體型較大的鮑魚(4-5頭),纖維比較多,不適宜蒸,適宜燜或者煲。

體型越大的鮑魚,烹調所用的時間就要越長,比如澳大利亞的青邊鮑、新西蘭的黑邊鮑,假如只是浸一天再蒸,用餐刀鋸都鋸不開,因此,這些大鮑魚,要切片低溫煮熟後浸一晚上,第二天再煲一天,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兩天。

鮑魚煮後,最後要看它是否煮熟了,可以用牙籤來測試,將牙籤刺入正中心,如果可以穿過去,就說明已經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