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痴迷的铜陵五松山在何处?

李白干一行爱一行,情系矿山赋深情,他的开矿生涯至少十年。“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需问舞袖,佛尽五松山。”“鸡鸣发黄山,瞑投虾湖宿。”“提携采铜客,结荷水边沐。半夜四天开,星河粲人目。明晨大楼去,岗陇多起伏。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又云:“采铅清溪滨,时登大楼山。”……李白笔下的这些诗句,可谓句句不离本行。李白多次随舟同行押送矿石,人在旅途,颇多诗兴。白天观山景水色,夜赏月饮酒赋诗。许多传世之作就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吟出,为盛唐气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李白痴迷的铜陵五松山在何处?

铜陵五松山 在哪? 有人知道吗?五松山:山在古南陵铜坑西五六里,今属铜陵市。所谓的五松山已经湮灭在城市的变迁中了。时隔千年,沧海桑田,五松山早被开发,绝美的自然风光已烟消云散,而是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代断断续续,高高低低的五松山上的五松精舍、太白祠堂,太白书堂,太白楼这些历朝历代铜陵人热爱怀念李白的物证都已荡然无存了,更为可怕的是五松山麓的荀媪的许多后人已不晓得这一段文化盛事了,迷失了这一幕幕瑰丽乡愁乡恋的记忆了,不知道李白热爱歌唱着的五松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宝山了。

李白痴迷的铜陵五松山在何处?

在铜陵有一种现象,它与外地不同。古代铜陵居民的所有姓氏宗谱都冠名“五松”,而不是铜陵,如:五松×氏宗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常人无法说清楚。它是铜陵的独有的文化现象。

李白痴迷的铜陵五松山在何处?

五松山是一座宝山、诗山和文山。它记录着铜陵这片土地的形成、发展和辉煌的历史。古代铜陵人以李白为荣,倍感自豪。“五松”是铜陵的地标,是铜陵的名片,打在铜陵人身上的印记。在铜陵人心中,五松就是铜陵。古代铜陵人编修家谱全都以“五松”冠名,意含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让传统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李白痴迷的铜陵五松山在何处?

李白三次来铜陵,与铜陵人民结下深厚的友情。他是铜陵文化教育的先贤与创始人。唐至德年间在五松山建“太白书堂”。清乾隆·《铜陵县志》卷十三·古迹篇载:“在五松山,唐至德间,太白读书处,后圯。邑尹方浚建太白祠,肖像于中,祀之。元季兵毁,后复建。”在铜陵开办学堂读书之先河。他在书堂长时间居住,聘目井湖美丽,遥望西江落日,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后在太白书堂遗址建太白祠堂(太白楼)。古迹篇载:太白(栖)[楼],昔在横港,大中丞薛、喻二公常同邑绅杜巍然登楼赋(味)[咏],后因江坍楼圯,众移建五松山竹林庵后。使五松山逐渐发展成一个“诗山”。

李白痴迷的铜陵五松山在何处?

李白第一次来到铜陵,被工人炼铜的场面而震撼。他高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与(宋)梅尧臣《铜官山》:“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相连接,就是铜陵古代采矿、冶炼铜矿的一幅壮丽画卷。他看到满脸通红的工人,高唱劳动号子的歌声使秋天寒冷江水都翻腾的炼铜场景非常感动。这充分说明他们热爱采铜、炼铜工人,歌颂他们的劳动精神而留下旷世名篇。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留给铜陵工业文化的诗篇。

他来到五松山,被五松山秀丽风光深深吸引,赞颂道:“我来五松下,置酒穹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五松山由此因名。为铜陵自然地理文化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2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在一个深秋的晚上,漂游到五松山下,借宿荀媪家,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来铜陵,还是原来的老乡邻、老乡亲接待了他。他感慨万千,写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借宿在五松山下荀媪家,内心寂寞无所欢颜。看到农民秋天耕作辛苦,邻家姑娘深夜捣米受风寒。荀老妈妈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着珍珠般菰米粒和洁净的瓷盘。沉潜刚克的漂母(荀媪),令人感谢得非常虔诚,谢了三次,不能动箸。”这是李白留给铜陵人民良知卓越的诗篇,描述一千二百年前铜陵农耕社会的劳动实景和铜陵人文明待客的礼仪。他面对农民“秋作苦、夜春寒”的生活困苦的现实,看着荀老妈妈“跪进雕胡饭”,而导致他“三谢不能餐”。一首诗把从“田园劳作,农民生活,待客礼俗”的真实历史留给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一千二百年前五松山真实的农耕文化,多么珍贵啊!

李白痴迷的铜陵五松山在何处?

3

唐天宝上元年间,大诗人李白留恋铜陵五松山,秀美的天井湖,吸引他“筑室”五松山,并在五松山北麓太白书堂读书、创作,后因年久失修,太白书堂于北宋末年坍塌,宋人在书堂遗址上建太白祠堂,祠堂中悬挂李白画像,怀念诗仙。黄庭坚、苏轼、王安石、陈陟、李纲、汤显祖等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先贤都曾登五松山拜谒太白祠堂,挥毫、祭酒、吟诗赞颂,怀念李白。民族英雄、北宋主战派杰出代表李纲于公元1127年来铜陵,登五松山瞻仰太白祠堂后,才获见谪仙像,发出“迄今有遗祠,识者共瞻仰”的感慨。后来凡文人骚客,无论是专程来铜陵,还是路过五松山,第一件事就是到太白祠瞻仰诗仙,领略五松山文化,遥看铜都美景,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以作纪念。遗作内容涉及铜陵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田园生态,人文礼仪。这些都是五松山文化重要内容。五松山文化现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4

太白楼位于“县东五松山右”,而太白祠与太白楼相距不远,由此推断应在铜陵城区以东的五松山北麓,即现在柯村天桥以东凤凰城小区一带。历史上的太白祠堂命途多舛。苏东坡和黄庭还曾在祠堂前身太白书堂“觞咏”,留《双墨竹》诗于书堂,但不久“堂坯诗失”。宋人在书堂遗址上修建太白祠堂,随即又破败不堪,南宋进士戴昺怀着迫切的心情来铜寻觅李白遗迹,看到“一间老屋战西风”后怅怅而返。明朝弘治年间,国强民富,太白祠堂得到了“捐资再建”,面貌焕燃一新。清前期,祠堂再一次倒塌,最终同太白楼、五松寺、陈公园等一系列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消失殆尽。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且得不到修复,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

天井湖周边的古建筑群是铜陵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物质财富。虽已消失,但李白留在铜陵的文化信息世代传承,永远留驻在中华经典文化的典籍中,让后人品读鉴赏。

青莲萦系五松山,这是李白留在铜陵人民心中的一座诗山,给铜陵人民无尽的思考,五松山文化是鼓励铜陵人民奋发进取的巨大动力。参考文献:

1、明·嘉靖《铜陵县志》。

2、朱益华:《李白与铜陵》《寻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