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文|閒來思眾生:一個夢想做鹹魚的匠人。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寫過一篇《你的子女其實不

是你的》,裡面有一句: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

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

於你。

孩子該如何教育,如何才能讓孩子成才,讓孩子的未來前途光明,一直是父母的難題。

有些人的孩子能上清華北大考哈佛,有些人的孩子不愛學習瞎溜達;有些人的孩子乖巧可愛又懂事,有些人的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穩定的工作,有善解人意的伴侶相親相愛。

但是父母的希望總歸是父母的希望,並不代表孩子的意向。

有人說:孩子懂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嗎?他們知道什麼對他們的未來有用,什麼對沒用嗎?他們不知道,所以才要父母教育和引導,教他們學對未來有用的東西。父母做的一切,哪件不是為了孩子好呢?

沒錯,父母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然後就灌輸父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這樣不是在教育引導孩子,而是在複製另一個自己。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孩子從小就被要求要聽話,要懂事,不能頂嘴。哪怕孩子說的是對的,但是隻要和父母的想法不一樣,那就是錯的。

輕則教育批評站崗,重則打罵不許吃飯。父母那濃濃的掌控欲,給予孩子的不止是愛,還有自己的想法。

不該讓孩子變得和自己一樣,他們本該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作為父母,應該把自己當作孩子的跳板,用盡力氣讓孩子跳得更遠。而不是作為孩子的保護傘,生死不棄。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父母,但遠遠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一個合格的父母是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孩子的掌控者。

只需要守護著孩子成長,引導給孩子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而不是要掌控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就像紀伯倫詩裡寫的: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很多人看了我的上一篇文章後,私信我:要是自己的父母像高先生父母那麼開明,那麼自己的境遇也會截然不同。

01

王先生說他小時候就是一個非常乖的孩子,包括現在也是。所有見過王先生的長輩都說:王先生小的時候很乖,父母一直都很省心。

王先生有些自嘲:我的父母總是很炫耀地對別人說我小時候有多乖,有多聽話,有多懂事,從來沒有讓他們費心過。

上學的時候也總是在班級里名列前茅,在學校也只聽老師的話。打架翹課、抽菸喝酒、談戀愛這些事,對於王先生來說,就是地獄裡的惡魔,會奪走長輩和老師對他的一切寵愛。

看著班上的同學嘰嘰喳喳地談論這個談論那個,有翹課出去上網的,有談戀愛怕被班主任發現的,王先生的內心其實很渴望和他們去交流。但是長輩和老師的教導,讓他覺得這些都不是好的事情,自己不應該和他們同流合汙,應該聽老師和家長的話,以後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王先生說,他青春期的時候也曾經躁動過,暗戀過一個姑娘。但是後來因為怕被家長和老師發現,硬生生的打壓下了這個念頭,更別說去表白了。

王先生說他從來沒有過青春叛逆期,他都不知道叛逆長什麼樣子。

別人家的小孩學吉他,學打鼓,學跆拳道,雖然自己的內心很渴望,也曾給父母說過。

但是父母卻說,那是壞小孩才學的東西,你應該學的是補習班,圍棋這種能夠提高學習和智商的東西。王先生妥協了。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王先生說,從他記事起,好像沒有一件是自己想要主動做的,都是父母給安排的,王先生只要照著做,然後做好就可以了。

王先生回憶說:他之所以一直聽父母的話,是因為它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自己貪玩,直到很久才回來。然而那天正好自己的作業還沒有做完,王先生記得很清楚,那是自己第一次被打。

當時是夏天,王先生並沒有被打得很重,只是後來王先生的父母讓自己脫光到樓下站了半個小時。那半個小時裡接受了好多異樣的目光,在王先生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從那以後,王先生就再也沒忤逆過父母,再也沒有做過讓父母生氣的事情。

包括自己到哪裡上大學?上什麼專業?都是父母給挑選的,甚至父母要求自己在大學裡不能談女朋友。

上了大學的王先生就像失去了發條的機器一樣,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只是腦海裡一直記著父母說要好好學習,不能談女朋友的教導。

然而事以願為,大學這個獨立的小社會教會了王先生很多東西。教會了王先生要獨立思考,也教會了王先生違背父母的意願,偷偷的談起了戀愛。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後來事情沒有瞞住王先生的父母,王先生的父母找到學校的老師和校長,說是他們教壞了自己的孩子。王先生以前從來沒有違逆過父母的,現在都會揹著自己偷偷談戀愛了。

失去對王先生掌控的父母有點兒歇斯底里,在學校裡大鬧了一場,人盡皆知。王先生也因此和女朋友分了手,在全校師生面前丟了臉,還得到一個媽寶男的稱號。

王先生因此爆發,受不了,從樓上跳了下去,幸好一顆歪脖子樹救了王先生的命。

從那以後,從死神那拉回來的王先生再也沒有想過自殺,但是他的世界從此卻是灰色的。

後來王先生說他其實不怪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只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而已,只怪自己從小的懦弱,沒有膽量去反抗父母,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後來,王先生結婚了。結婚的對象是父母給挑選的,王先生不知道是愛還是不愛。

後來王先生自嘲的說:他這輩子算是

逃不過離不開父母了,所以就這樣吧。只是以後自己的小孩是堅決不會給父母照顧的,哪怕是翻臉也無所謂。

我沒有問王先生,為什麼還要繼續聽他父母的話?我想大概是因為習慣了吧。

我不能說王先生現在的生活是好還是壞?至少他有穩定的工作和完整的家庭

但我覺得王先生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他沒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是父母的,他的靈魂也不屬於明天,而是屬於過去。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02

李女士的爸爸當過幾年兵,媽媽是一個搞研究的知識分子。

李女士說,她有一個非常快樂的童年,雖然爸爸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但對自己卻異常寵愛,反倒媽媽是個比較嚴肅的人。

在家裡爸爸媽媽的角色似乎是反著來的。每次媽媽要教訓我,都是被爸爸攔下的。爸爸的鐵血柔情和媽媽的柔情鐵血一度讓我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進行了靈魂互換?

等到李女士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之後,李女士的父母就把她寄宿到了學校,一個周才可以回來一次,美名其曰要培養李女士獨立自主的性格。

每次回家之後,李女士的爸媽並不著急要李女士先寫作業,而是要把這一週的大小事講給父母聽。

李女士清晰的記得,每次自己有講到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的時候,父母就會舉很多例子,告訴自己這麼做是不對的?但又從來不會告訴自己怎麼做才是對的,只是讓自己去想,然後下週週末回來再講一遍。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李女士從小學到大學就一直是自己住宿,從來沒有往返過家裡。導致林女士看到很多,知道很多,也獨立很多,父母每週教導她的習慣也多年從未停止過。

李女士記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是她在初中的時候暗戀過一個男孩子。但是週末回去卻沒有勇氣告訴爸媽,直到過了一兩個月後,父母發現了她的不對勁,才追問道了原因。

李女士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斥責,而是告訴李女士說愛就要勇敢地去追,但是女孩子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原則底線。還說青春期的暗戀和喜歡,統統都只是好感而已,等自己再長大一些,就知道什麼才是愛了。

後來,李女士在父母的鼓勵下向男孩表白,後來雖然被拒絕了。但是卻讓林女士明白了一個道理,話說出來才有機會。

林女士被強迫學習的只有父親說軍體拳和一些防身術是李女士必須要學的。還有上了初中後,母親說通過對自己的觀察,跳舞非常適合自己。

李女士現在才知道父母讓自己學的這兩項東西是有多麼的重要。防身術保護了自己,跳舞鍛鍊了自己的氣質和身體,也給自己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上了大學後,李女士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也鼓勵她在大學多多交際,要學會善於去表現自己,才能獲得更多人的青睞和更多的機會。

李女士說她馬上就要畢業了,她非常感謝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栽培和放縱。李女士得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也早早的得到了工作機會。

李女士的父母也因為李女士的優秀畢業生身份,可以作為優秀家長的身份畢業演講。

父親講的一句話讓李女士印象非常深刻: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在夢境中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掌控者

不可否認,李女士是幸運的。遇上了一對非常開明睿智的父母,也是一對非常會教育孩子的父母。

孩子要如何教育才會使他們以後的生活更加幸福?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因為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幸福是感官的,不是客觀的。

所以父母對孩子因材施教就顯得格外重要。睿智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給孩子的未來插上翅膀,而要作為孩子的掌控者,只會讓孩子飛向未來的翅膀逐漸退化,再也飛不起來

---END---

​【今日話題:你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