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非子到秦穆公,一路野蠻成長的大秦帝國

引子

秦穆公時期,秦國兼併西戎20餘國,拓地千里,南到秦嶺,西達狄道,北至朐衍戎,東到黃河,秦國到達了第一個小高峰。

大秦帝國這一路走來,頗為不易:3位國君戰死,6代國君兄終弟及,大量的公室子弟為秦國的大業奉獻了青春、乃至性命。

3位君王戰死

秦國老祖秦非子的曾孫秦仲,是一位極具雄才的英主,鄭國國君鄭桓公在跟史伯交流時,非常欣賞他的才能,認為秦國在他的帶領下,必將走向強大。

遺憾的是,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戰的過程中,不幸遇難,這是秦國第一位戰死的國君。

秦仲的兒子秦莊公,在位43年,多次擊敗過西戎,被周天子封為西垂大夫,獲得犬丘之地,秦國實力大增。78歲那年,率軍親征,不幸被犬戎斬殺,秦國的基業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秦莊公的次子秦襄公繼位,繼續祖宗的事業。秦襄公在秦國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他護送周王室東遷有功,被封了爵位,秦國正式成為了諸侯國。襄公在位僅僅12年,在征伐西戎途中逝世,是秦國曆史上

第三位戰死沙場的國君。

從秦非子到秦穆公,一路野蠻成長的大秦帝國

秦軍浴血奮戰

國君需要親自上前線拼殺,連快80歲的老年人都要上陣殺敵,祖孫三代戰死沙場,說明了:

第一,西戎部落很強大,非常強大;

第二,秦國是從弱小的家族慢慢地成長起來的,前100多年,只是一個普通的家族部落,內部組織還不完整,發生大戰時,需要國君親臨前線,鼓舞士氣;

第三,秦人的骨子裡流淌著強悍的血液,戰鬥意志超級強悍!

前兩條決定著秦國初期不能出現昏庸或平庸的君王,否則就會發生大災難;第三條已經嵌入秦人骨子裡,之後秦人歷遭險絕困境,但都沒有被打趴下!

非一般的傳承製度

西周時,嫡長子制度已經成型,周王室、各諸侯國普遍採用。仔細分析秦國曆代君主,經過統計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是兄終弟及。

秦憲公去世後,本來指定秦武公繼位,結果三個庶長聯合發動,廢了秦武公,立5歲的秦出子,5年後,三位庶長殺了秦出子,又擁立秦武公!秦武公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君,鞏固權位後,藉機幹掉了3位庶長。

之後的事情就超出了常規:秦武公在位19年後,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兄弟秦德公;秦德公在位僅一年,去世後傳位給大兒子秦宣公,11年後,秦宣公傳位給二弟秦成公,秦成公在位3年,傳位給三弟秦穆公

從秦非子到秦穆公,一路野蠻成長的大秦帝國

秦國兄終弟及

需要說明的是,秦武公有一個兒子,公子白,是後來秦國白氏家族的祖宗;秦宣公有9個兒子,都沒有繼承君位;秦成公有7個兒子,也都沒有繼承君位。他們之間的傳承是,兄終弟及,與其他諸侯不一樣。

選擇兄終弟及,意味著部分君王的後代會逐漸遠離權利中心,越來越邊緣化,需要一部分嬴氏族人做出很大的犧牲。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

首先,小孩子繼承國君,控制不住局勢。秦武公雖然在位時間比較長,但實際年齡卻很小,去世時34歲左右,按照正常推理,他的兒子公子白的年齡和現在的初中生差不多,當時秦國情勢很複雜,外有戎狄威脅,內有位高權重的世家貴族,一個小孩子恐怕壓不住場面,後面幾代選擇傳給弟弟的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其次,秦國公子沒有爭權奪利的傳統。秦莊公的長子世父,覺得弟弟秦襄公比自己適合做國君,就主動提出讓弟弟繼承國君之位,自己在外帶兵打仗,護衛國家安全。危難時刻,眾人團結一致,不爭名奪利,以國家大局為重,通常都能把國家帶向強大。

最後,做了國君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大、更重的責任。國家危難之際,做國君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昏庸之才上位,不但自己難受,國人尤其是公室也不會同意,就像現在陷入危局的企業,一般人也不願意去,庸才去了只會招致埋怨聲。

秦國在發展初期,需要年齡適當、智商超群的人來帶領國家,類似的情況其他國家也會這樣做。比方說,我們熟悉的黃帝,黃帝去世後,傳位給孫子高陽,高陽沒有傳給兒子窮蟬,而是傳位給了雄才大略的侄子帝嚳,也就是堯的父親。

當能力配不上君位的時候,強行讓兒子上位,後代得到的往往不是富貴,反而是災難。一路廝殺的秦國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出現了好幾代兄終弟及的特例。

長壽,絕不是一個人的事

君王有作為,還長壽,對一個國家、尤其是快速發展的國家極為重要。這一段時間,秦國就出現了好幾位長壽且有作為的國君,帶領著秦國不斷走向強大。

第一位,就是首代國君秦非子,在位43年。秦非子在位期間,通過為周天子養馬,鞏固了秦國的地位。試想一下,倘若秦非子早早去世,後繼者缺乏養馬的本領,周天子很可能就會改變想法。

第二位,第四位秦君秦仲,在位23年。秦仲在位期間,周厲王殘暴無道,致使諸侯反叛,西戎部落大肆入侵,秦國有了起兵發展實力的機會;經過秦仲二十來年的軍事鬥爭,雖然他被西戎殺死,但秦國實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第三位,第五位秦君秦莊公,在位44年。秦莊公上位後,周天子派給了7000名士兵,令他攻打西戎,在周王室的幫助下,秦國的生存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戰爭結束後,被封為西垂大夫,獲得了犬丘一帶的土地,秦國實力大增。

第四位,秦國第七位國君秦文公,在位50年。秦文公在位時再次擊敗西戎,由此可以發現,秦國經過前幾代的努力,實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在與西戎的鬥爭中已經佔到了上風。周室東遷後,留在原地的周朝遺民很多都被秦國收編,一方面是擴大了人口,另一方面是吸收了優秀人才。秦國百姓開始逐漸的定居下來,擺脫遊牧身份。

第五位,秦國第十一位國君秦武公,在位20年。秦武公在位時,秦國實力大發展,通過誅殺叛逆的弗忌等庶長,加強國君權力;先後征服、併吞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在原有地方設縣,說明秦國的實力已經在西戎部族之上了。

第六位,就是秦穆公,在位39年。秦穆公之時,廣羅人才,秦國的經濟、文化、軍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向東發展受阻後,掉頭向西,殲滅大小國家二十來個,拓地千里,秦國的事業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從秦非子到秦穆公,一路野蠻成長的大秦帝國

秦國領土不斷擴張

通過以上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這六位國君不但很有作為,而且在位時間還很長,很長壽(秦武公是個例外)。倘若其中一兩位過早去世,秦國很可能就會遇到大麻煩,不會發展得如此順利。國君長壽,尤其是有作為的國君長壽,對國家的發展極其重要:

首先,能保證既定的國策貫徹實施。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位國君都有自己的治國思路和理念,倘若國君壽命短、頻繁更替,國策經常變化,對快速發展的國家來說就是一種極大的傷害,霸業很可能就會半途而廢。

我們舉一個戰國初期魏國的例子,魏文侯在位時重用人才、聯合三晉,魏國蒸蒸日上;魏武侯繼位後,開始打破三晉聯盟,對人才也不再那麼重視,魏國發展的腳步明顯緩慢;等魏惠王上位後,徹底撕破三晉聯盟,伐趙攻韓,魏國,重用王室溜鬚拍馬之輩,魏國霸業戛然而止。

幸運的是,秦國前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前200多年,上述六位國君的統治時間佔了近80%,保證了合理國策的有效實施。

其次,能夠挖掘、任用更多優秀人才。人才的挖掘需要時間、需要眼光,倘若國君匆匆而逝,則很難保持優秀人才的連續出現,很容易斷代,類似的例子歷史上不計其數。

最後,國君長壽,大都能把控朝政,防止權臣、後宮亂政。國君壽命短,幼君繼位,控制不住朝政,權臣、後宮就會冒出來,熟悉東漢歷史的朋友對這一點會有深刻的印象。秦國只在秦武公年少時,出現過庶長亂權,反觀同時期的其他諸侯,權臣弒君、架空國君的現象層出不窮,對國家發展造成很大的破壞。

總結

從秦非子到秦穆公,秦國從弼馬溫發展成超級諸侯,原因在於:

1、秦人作戰勇敢,犧牲了3位國君;

2、兄終弟及的傳承製度,為秦國貢獻了大批優秀君主;

3、6位長壽國君的出現,保證了秦國國策沒有出現大變動,在既定的軌道上狂奔。

在外部巨大壓力的促使下,秦人奮發圖強、精誠團結,秦國實現了連續多代的快速發展,短短200多年,就成了超級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