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稱霸西戎,奠定了秦王嬴政一統華夏的基礎

公元前643年10月,一代霸主齊桓公去世,他的屍體停放在宮內,腐爛生蛆,長達67天無人問津,淒涼之極。

這一年,是秦穆公繼位的第18年,秦國還在不斷的積蓄自己的力量,但是離稱霸,還有一段路要走。

眼看著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陷入了諸公子爭位的地步,齊國的霸權旁落也是必然之事。誰能扛起諸侯霸主的大旗?宋襄公、晉惠公、楚成王,還是他秦穆公​,花落不知誰家的時候,才是機會,於是秦穆公便加快了自己爭霸的進程。

兩年後,​秦國滅掉了梁國與芮國,進一步增強了實力,梁國是子圉的出生國,子圉對秦國滅梁心裡自然是怨恨的,但是畢竟在秦國做人質,不爽也得忍著。

​不久之後,晉惠公病重,晉國質子子圉聽說後,心裡面盤算著得逃回晉國,不然一旦父親去世,國內又有那麼多兄弟,君位一定輪不到他來繼承。

於是找了個機會逃離了秦國,扔下了妻子懷贏,秦穆公見子圉不辭而別,非常生氣​。

此時,有大臣建議到:​一定是晉惠公病重,隨時有生命之危,所以他才提前逃回國想繼位,他在秦國當質子多年繼位後必然與秦國關係不好。如今晉公子重耳還流亡在楚國,重耳是個重情義之人,我們可以將重耳接到秦國,施恩於他,扶持他回晉國繼位晉君。

秦穆公一想是這麼個道理,便派人將重耳接到秦國,並同時賞賜重耳五個宗室女子,其中就包括懷贏。重耳最開始不想接受​懷贏,畢竟是他侄媳婦,但是經過他的臣子一番勸說後,欣然接受了懷贏,並納為夫人。

如此一來,重耳跟秦穆公的關係就有意思多了。秦穆公的夫人是重耳的同父異母姐姐,​從這一層面看,重耳是秦穆公的小舅子;懷贏本身是子圉的妻子,也就是重耳的侄媳婦,如果拋開侄媳婦身份不說,重耳娶了秦穆公女兒,那就成了秦穆公的女婿。

接下來的事就相當於是秦穆公以姐夫加老丈人的身份,幫助小舅子兼女婿的重耳回晉國繼位國君。​

既然是自己人,兩人也不客套了,在第二年春天,秦穆公就派人知會晉國那些支持重耳的大臣,意思:我要派軍隊護送重耳回家了,你們提前準備下,別到時候手忙腳亂。

於是在秦國與晉國內外​使勁下,晉懷公(晉惠公去世後,子圉繼位為晉懷公)君位還沒坐熱,就被嚇跑了,沒多久就被重耳找到並殺死。重耳沒費多大功夫就成功上位,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流亡19年後,回國繼位,異常珍惜這個機會。任人唯賢,大力封賞,改革經濟,政治,軍事,制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得原本就很強大的晉國整體實力更上一層樓,隱隱已經有了中原霸主之勢。

秦穆公​助重耳復位後,秦晉兩國關係達到空前的和睦。

然而,秦穆公稱霸中原的計劃,無意之中卻因為扶持了重耳而永遠的付諸東流。

晉國在晉文公的統治下,強力崛起,也使得秦國與晉國原本已經相差不多的實力迅速拉開差距。無論是從地理位置來看,還是霸主的先決條件來看,秦國若想稱霸中原,必須得先邁過晉國這個坎,只是這個坎明顯的在晉文公時期,很難邁的過去。

同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聯合戎狄攻打洛邑,周襄王逃難到鄭國,並派人請幾個大國出兵勤王。秦國最先接到周王求救信息,在百里奚等謀臣的建議下,立即準備起兵勤王,隨後晉文公也接到消息,要發兵勤王。

秦國這時候就吃了國家地理位置的大虧,因為晉國距離洛邑、鄭國最近,近水樓臺先得月;秦國住在大西邊,靠一雙腿走過去,黃花菜都涼了。

秦穆公一聽說晉文公也出兵了,便只能無奈的把這個“尊王救駕”的天賜之機拱手讓給晉國。

晉文公救駕成功後,果然走上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老路子。不久後,晉國聯合秦國、齊國在城濮之戰中成功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並被周襄王封為“侯伯”,成功從齊桓公手中接過了諸侯霸主的大旗!

晉國稱霸的過程中,秦國為了繼續鞏固“秦晉之好”只能全程陪跑,也使得所有光環都加持在晉國的頭上,秦穆公無奈的想到:他麼晉國就一妥妥的主角光環啊,讓我吐會血先。

還好這種鬱悶,只持續了九年,秦穆公其他的沒有,就是比晉國連續幾任國君在位時間長(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在位時間加起來都沒秦穆公在位長)。

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重耳壽終正寢,許多國家都派人去弔唁,秦穆公聽到消息後,多少是有些開心的,這個便宜小舅子兼女婿,他是真的愛恨交加。隨後,秦穆公壓抑了九年的稱霸之心,像一座小火山一樣瞬間迸發了!

他要強大秦國,他要稱霸於諸侯,他要改寫春秋的歷史!齊桓公、晉文公都死了,如今再也沒人能攔住他去稱霸中原了!

好事成雙,在晉文公去世後,秦國收到了來自鄭國的好消息:有人決定將鄭國城門,獻給秦國。

秦穆公一聽,大喜過望,連忙組織各位謀臣開會討論如何攻打鄭國,注意不是商量要不要打,而是商量怎麼打。

百里奚,蹇叔二人意見一致:不能打。理由很簡單

“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

意思是攻打鄭國會途徑幾個國家全程數千裡,不可能成功。而且鄭國有人把消息出賣給秦國,誰敢保證這麼長時間內沒人會把秦國要攻打鄭國的消息洩露出去呢?反正意思就是風險太大,絕對不能出兵。

秦穆公想稱霸的小火山剛剛爆發,哪聽得進去別人阻止他稱霸的良言呢?

最終秦穆公乾綱獨斷,決定派兵出征,領兵大將是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

在秦國大軍出發的當天,百里奚和蹇叔一邊哭一邊為秦軍送行,秦穆公看見這一幕,心裡面很不高興,對著兩人說到:我秦國大軍出征,你們兩這麼哭是想損害軍心嗎?

二人回答到:我們不想損害軍心,主要是我們年紀都大了,兒子們即將出徵,擔心再也見不到兒子了。

臨走之際,二人私下囑咐兒子到:此次出征,你們一定會吃敗仗,晉軍必定會在崤山伏擊你們,你們一定要多加當心!

最終,三將帶領秦軍東出。到了距鄭國還有八十公里的滑國(河南偃師東南),遇到鄭國一位商人弦高正趕著一批牛群去洛陽販賣。這個弦高立即偽裝成鄭國的使臣,把牛群趕到秦兵營地,自稱奉鄭國國君之命,前來犒軍。途中發現鄭國已經有準備,為防萬一,百里視就臨機改變計劃。滅滑國以後,百里視命令迅速班師歸國。   

滑國是晉國的附庸國,滑國被滅,晉國迅速得到了消息,晉文公得兒子晉襄公聽取大將先軫的建議,派楚晉軍埋伏於崤山。崤山山脈主峰一千八百五十米,峰下群山開裂一線,懸崖絕壁,世稱“崤山峽谷”,只有一條僅容一輛戰車的小道,傍著萬丈深淵,盤旋曲折。

秦軍在撤兵時經過崤山,晉軍有心算無心,加上孟明視有些輕敵,秦軍最終中了晉國的埋伏,三百乘戰車和數千兵士,悉數戰死。百里視與西乞術和白乞丙都被晉國俘虜。  

晉襄公得知晉軍大獲全勝,喜不自禁,打算殺掉三個秦國大將來慶祝。

晉文公的夫人文贏(懷贏算是文贏的陪嫁,都是宗室姐妹),也就是晉襄公的後母,知道消息後,連忙向晉襄公進言到:秦晉兩國曆來友好互助,如今我們既然已經打敗了秦軍,便不應該再殺秦國的敗軍之將,這樣只會讓秦晉之間的仇恨不可調和。秦軍慘敗,秦公一定很憤怒,您何不將三將放回秦國,交給秦公親自殺了他們呢?

晉襄公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便將三人釋放。三將被釋放後,一個個跑的比兔子還快,生怕晉國後悔。之後晉襄公在聽完先軫的分析後,覺得不該放虎歸山,於是立即派人來追他們。但是三人此時早已經逃得遠遠的,想追也追不上了。

秦穆公得知秦軍全軍覆沒後,悔不當初,恨不得狠狠抽自己兩個大耳光子,是他的一意孤行,聽不進百里奚與蹇叔的勸告,才將秦軍至於險地,最終一敗塗地!

在三將逃回秦國時,秦穆公全身素服,哭著出城到郊外迎接他們,並對三將說到:是我急於稱霸,沒有客觀的分析局面,聽不進你們父親的忠告,才逼迫你們領軍攻打鄭國,這本身就是個錯誤的決定,你們三人只是奉命行事,有什麼過錯呢?我需要你們三人知恥而後勇,繼續訓練我大秦的勇士們,時機一到,一雪前恥!

隨後,秦穆公沒有處罰三將,反而繼續讓他們掌管軍隊,讓三將感激涕零,一個個暗地裡發誓必將為戰死的兄弟們復仇雪恨。同時,秦穆公還在秦國公開檢討自己的過失,將所有的罪責親自扛了起來。

第二年,孟明視三將又準備東出,率領秦軍與晉軍大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不過此次秦國軍隊因實力不敵晉國軍隊而再次失敗。

秦穆公依然沒有治罪於三將,讓他們繼續操練兵馬,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在於晉國的幾次交鋒之中,秦軍沒有佔到絲毫的優勢,孟明視也自我反思總結了原因,於是便著手對秦國政治進行改革,實行“增修國政,重施於民”的政策,從而從整體上來提高國人戰鬥力,也使得秦國軍力得到整體提升,史稱“謀無不當,舉必有功”。

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國決定再次出兵攻打晉國,這次由秦穆公親自掛帥,孟明視為先鋒。

秦軍在渡過黃河之後,將來時的渡船全部焚燒,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沒準韓信背水一戰就是學的秦穆公),秦軍氣勢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此戰秦軍終於擊敗晉軍,並奪取了兩座城池,晉軍只能退守。見識到秦軍的氣勢之後,晉國君臣覺得如今的秦軍,很難通過正面對決取勝,於是通知沿線各軍按兵不動,做好防禦就行。

秦軍見晉軍不跟他打,也沒法,便在秦穆公的帶領下從茅津渡過黃河,輾轉來到黃河南岸的崤地,這是當年崤山之戰的戰場!秦穆公一到戰場,觸景生情,忍不住痛哭流涕。決定在此祭拜當年戰死的將士,還發表了有名的《秦誓》

公曰:「嗟!我士,聽無譁!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髮,則罔所愆。」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大意是說:秦軍將士們,請不要喧譁,作為國君要聽得進老人的勸諫……。崤山之敗,責任全在任好一人,貪功受蒙敝,以致於兵敗崤山。我大秦陣亡將士,你們用鮮血洗亮了寡人雙目,安息吧!如果有這樣為人臣者,他謙恭忠貞,胸懷寬大,見到賢明睿知的人,就樂於向上舉薦,恪盡職守卻從不自誇。那如此的臣子即使沒有超人之能,也要比誇誇其談的人好上多少倍。讓如此可靠的臣子來庇護我大秦子孫黎民,那還有什麼不能放心的。只要我秦國能任賢用能,提防奸獰之輩,那秦國就一定強國有望,霸業可成!

秦軍在收斂散落的骸骨、祭祀陣亡將士的亡靈後,便班師歸國。

經過這次雪恥之戰,秦軍也正式揚眉吐氣了一次(打了四次,就贏了一次,是很鬱悶)。經過多次與晉國的戰爭,秦穆公與百里奚等人徹底意識到東出爭霸此時並不是最好的時機,秦國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於是決定重新調整戰略部署,並決定由東征轉變為西征,這次戰略的轉變,最終成功奠定了秦國的霸業,意義深遠。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位舉重輕重的人物——由余,他是晉國人,但是後來去了戎狄並擔任大臣,在戎狄之中很有賢名。

當時在秦國的四周,有大大小小几十個戎狄部落,其中有三個實力最強,分別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與秦國接壤。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就派由余出使秦國,取取經,多多學習下大國的風範。

由余的大名秦穆公自然聽說過,秦穆公正想攻略西部的戎狄部落,心想如果能得到由余的幫助必然能夠如虎添翼,於是便向大臣問計:

“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

最後內使給他出了兩個高招:美人計+離間計。一方面給戎王送禮送美女,麻痺腐蝕戎王,一方面極力拉攏感化由余。最終,戎王與由余在穆公的計謀挑撥下日益疏遠,由余不得已歸附了秦國。

收服由余後,秦穆公以賓客之禮和由余討論統一西方戎狄的可行策略,隨後任命由余為秦國亞卿(副國相),和百里奚、蹇叔共同處理國政。

秦穆公三十七年,各項準備工作準好了後,秦國決定對戎狄用兵。由余熟悉戎狄情況,負責引路,百里奚帶兵,最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隨後又順勢滅掉了12個(史記記載滅國12,也有的地方說20多個)戎狄小國。

最終秦國闢地千里,國家版圖擴張成功,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南方的巴國也派人來朝拜,史稱“秦穆公稱霸西戎”。

虞違百里終成虜,戎失由余亦喪邦。

畢竟賢才能治國,請看齊侯與秦強。

周襄王一聽說秦穆公把戎狄各族收拾的服服帖帖,自然是非常高興了,因為西周亡於西戎,這下可算是把周王室的心頭之患除掉了,也算是間接的為周王室報了仇。

雖然秦穆公只是稱霸於西戎,沒有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會盟諸侯、稱霸中原,但是周襄王仍然派遣召公向秦穆公授予“候伯”這一光榮稱號,這也意味著周王室正式承認秦國的西方霸主地位,大大提高了秦國在諸侯中的影響與地位。

自秦穆公稱霸後,“秦伯”之稱以後也開始頻繁出現,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對秦國的大功績。最關鍵的是,秦穆公統一西戎後,給正在發展中的秦國創造了一個比較廣闊的戰略縱深和發展空間,這也為秦國以後東出爭雄,兼併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為何後世會把春秋五霸這一席位給秦穆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同時,為秦穆公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被秦國後世稱為三良。三良殉葬之後,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意思是,老天爺,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誰跟你換呢。

至於為何會殉葬,說法有很多種:

有說三人受了秦穆公許多恩惠,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知己如今死了,三人自願殉葬;

有說這本來是秦穆公一次酒宴上對三人說的戲話,當時秦穆公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秦康公正好聽到了,然後這貨想當然的把讓三良殉葬,當成了秦穆公的遺願;

也有說這是秦穆公的君王心術,擔心他死了之後,秦國被貴族大夫把持朝政,殺他們三人是為了兒子消除隱患,不惜背上以三良殉葬的惡名!

無論是什麼原因,秦國從此人才極度匱乏,用人標準也無人能及秦穆公時代,直到戰國時期,出現了秦孝公,方才扭轉這一困局。

誤哉秦穆公,身沒從三良。

忠臣不違命,隨軀就死亡。

低頭窺壙戶,仰視日月光。

誰謂此可處,恩義不可忘。

路人為流涕,黃鳥鳴高桑。

——阮瑀 [魏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