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國差異極大的房價:

為什麼北京五萬一平米,鶴崗五萬一套房?

鶴崗買房的大哥

前些天,那個花了五萬在鶴崗買房的大哥,火了。

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大哥是舟山人,海員,33歲,單身,名字也很路人,不過挺符合自己的職位——李海。

他自述在「流浪吧」裡泡了許久,然後在得知鶴崗房價便宜後,孤身一人,坐著火車,揣著兜裡多年攢下的錢,花了五萬八在鶴崗買了套房。準備日後在鶴崗安個家。

從此,人生找到了歸屬。

就是這樣平凡而普通的故事,發到網絡上之後,一下子就火了。

流浪吧裡,大哥的帖子下,足足11548條回覆,114頁。

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知乎裡,討論大哥買房壯舉的問題,有1萬人關注,9百萬次瀏覽,產生了1327條回答內容:

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為什麼,一個30多歲的單身漢的買房經歷,會吸引這麼多的目光呢?

因為一線城市的房價,太貴了,沒錢沒勢沒高薪的年輕人,真的是買不起房,也租不起房。

當看到在中國大地上,還有5萬一套的房產,還有一個南方人,以實際行動去買了一套房,並準備定居在那裡後,自然也會刺激到自己疲憊的神經:

“太累了,不如放手吧。”

夜深人靜的時候,這很多年輕人,都或多或少如此嘆息過。

為什麼會出現房價差異?

海員大哥是眾多普通個體中的一人,無法跳脫出這個洶湧澎湃的大時代,而我們這些在其他城市生活、工作、買房的男女老少,也無可避免地要經歷中華民族百年未有之大變革:

中華之崛起

而作為一個房產從業者,我看到的是:

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進程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在過去的40年間,是非常非常快速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表:

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從1980年開始,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就進入了大踏步前進時期。

那個時候,也剛剛好是改革開放,經過了近40年的發展,城鎮化率從20%已經逼近了6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為59.58%)

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但是,在這40年高速城鎮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不太好的現象,比如:

一二線城市的高房價

而這樣的高房價產生的原因太多,包括但不限於:

1)人口的聚集

2)資金的聚集

3)人口的聚集慢於資金的聚集

舉個簡單的例子:

旅順是旅順人的家鄉,但北京是全國人的首都。

買旅順這種小城市的人,大多是小城市本地人,而買北京這種大城市的,則是全國的人。

為什麼要抑制房價差異擴大?


在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有的區域因為地理、人口、政策、資源等因素,發展得比另外的區域要好得多的現象。

捨棄大、笨、重的計劃經濟模式,選擇「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市場經濟,也是這個階段最睿智的選擇之一。

但副作用,就是房價越來越高的一二線,以及庫存越來越多的三四線。

“出來混的,早晚都是要還的。”

如果不把這樣的矛盾解決,如果繼續縱容一二線房價的飛漲,三四線庫存的飛漲,只會產生越來越大的矛盾,對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是非常不利的。

為此,我國才會有這樣、那樣的政策,包括但不限於:

1.北京越來越嚴格的戶籍政策

2.一二線越來越嚴格的房價監管

3.二三線幾乎全面放開的戶籍政策



4.轟轟烈烈的棚改

5.剛剛興起的舊改

這些政策,都是在「努力地」抑制一線,振興二線,保護三四線。關注我的朋友們也清楚,我的觀點,與國家的大基調很一致,也可以說,我是完全地相信國家。

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

普通人該如何選擇?


有人會說,現在北上深的房價太高了,年輕人掏空8個錢包都買不起,很絕望。

與其這樣,不如去萎縮型城市鶴崗,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三和大神”,買5萬的房,過低慾望的佛系生活。

北京5萬一平,鶴崗5萬一套,我們究竟該買哪裡的房?

農耕社會中,在同等的土地上無法養活足夠多的人,所以我們才要分散。

但在現代社會里,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只有聚集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並創造更多的價值和就業機會。

這也是事實。

聚集能創造價值、降低成本。

而「在聚集中走向平衡」,則是區域經濟學的精髓。

中國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人口的集聚落後於資金的集聚。



意識並瞭解到這些內容,並清楚我國的城鎮化率還是隻有60%的前提下,我對年輕朋友的建議如下:

1.去更大的城市。

不一定需要留下,城市的視野決定了你個人的視野,年輕的時候,能夠獲得更大的視野,對自己的人生也是有幫助的。

我很慶幸自己當年沒有選擇大連的大連理工,而是去了北京的中國農大。如果在大連,我永遠不會見到那麼多有趣的人,經歷那麼多有趣的事,也不可能獲得「不上班」的能力。


2.落戶於能落戶的最大的城市。

昨天接了一個諮詢,一個沒有北京戶口的北漂朋友,想把自己的一套商住兩用賣掉,然後買一套大悅城附近的住宅,畢竟早就滿五年的連續納稅了。

交流中,我瞭解到他的戶口依然在內蒙古的呼市。我建議他把戶口先轉到天津或者成都,這些相對教育資源、經濟能力更優秀的二線城市,有機會了,再遷入北京。

畢竟,「戶口」這個東西,現在變鬆了不少,但一旦再度收緊,就可能錯失了進階的機會。

在中國,城市和城市的差異,比歐洲國家和國家間的差異還要大。

3.不要寄希望於「崩盤」

最近又被罵了不少,比如把這篇三四線的文章發到知乎裡,我被懟的那叫一個厲害哦。

但要注意,按照世界上各國的發展規律,當城鎮化進程達到75%的時候,才會出現比較大的回調。

何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的把控比資本主義國家要嚴格得多,即便出現「回調」,也必然在這個數字之上,必然弱於美國的大蕭條、日本的大衰退。

所以,「謹慎看多」才是我們該有的正確態度。

4.首套房一定要用於自住

首套房的名額,真的太寶貴了。即便你很想投資一個城市,也不建議你用掉自己的首套房貸名額。讓我現身說法:

我在2017年,用掉了自己的首套房名額,僅僅花了20萬,就以20%的首付槓桿,貸出了80萬,還是以當時首套房貸85折的優惠,房貸利率只有4.1%。2年多的現在,那個小區周邊的同類型新盤房價,已經翻了1.5倍左右,從同小區中介掛牌價,也已經翻了小一倍。

但這樣「成功」的“投資”,卻讓我比較痛苦。因為我喪失了自己的首貸資格,我無法再以35%的比率買北京,無法再以30%的首付買深圳、天津、重慶、成都等一眾二線城市,當然,二套房的利率,也會在LPR的基礎上,繼續上浮。


即便現在我的存款、收入都已經比從前多了一些,但首套與二套的差距,還是阻礙了我進階一線。只得選擇婚前以女朋友的名義,買一套屬於我們的自住房。

上個月的很多定金已經退下來了,最近諮詢我買房的幾個北京人開始集中出手了,這個月諮詢我的更多是意圖明確而非迷茫的買房與賣房人。

下一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下最近的諮詢故事。歡迎持續關注我。

今天就說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可以的話,還請點個「贊」,謝謝您!

我的公眾號是「羊迪」,關注後有一點小福利相送,歡迎來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