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題記:本文是祖國各地特色美食系列第三篇,第一篇介紹了南京人每年吃掉1.6億隻鴨;第二篇分享了四川人每年啃掉3億個兔頭(見文後鏈接)。本篇分享西安人對羊肉泡的熱愛,一年要吃掉40萬隻羊,而且還是2014年的數據。根據羊肉消費逐年遞增率計算,2019年要吃掉41萬隻羊,將近1萬噸羊肉。羊肉不算少,吃法有乾坤,我們來看西安人是怎麼吃的。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每年的40萬隻羊只為一碗羊肉泡

——西安羊肉泡。

西安人消費羊肉,主要是羊肉泡饃,當然還有水盆羊肉,肉夾饃。外人聽到都過癮,都是羊肉啊。其實不是這樣,羊肉泡的主要材料是羊湯和饃,羊肉並不是主角,很少,但卻最顯羊肉。換句話說,在羊肉為材料的所有美食裡,羊肉泡的羊肉價值體現很完美,所以叫羊肉泡,不叫羊湯泡。西安人吃羊肉泡,不是我們理解的搓一頓,只有口腹之慾的滿足。他們卻把這碗簡單的食物,完全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讓這碗飯具有了生命的意義。

——這樣吃羊肉不比牧區少。

坊間早有虐心笑話,牛肉拉麵館三代人也用不完一頭牛,形容用的牛肉少。不管怎樣少,這現象至少說明了一個情況,面為主食的牛肉用量小。羊肉泡也是這個風格,一碗裡面羊肉也不多,但是吃的人很滿足。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前面說過,看著每年吃掉40萬隻羊很多,合到人均就很少,還不到全國人均1.3公斤(中國統計年鑑2017)水平。但是,西安人的羊肉並不比牧區牧民吃得少,主要就在於堂食吃法。只有街頭飯店吃,很少家裡做。如此這般,40萬隻羊的統計口徑,基本鎖定飯店堂食範圍,在這裡吃羊肉泡的,人年均吃羊肉的量就遠遠不止一公斤,要不也維持不住天天頓頓有羊肉。

——羊肉泡超越了美食定義。

食物是用來吃的,本身沒有其他含義。但是作為堂食,就有了食客的身份定義,不同檔次的食物,符合相應的身份。譬如普通百姓去譚家飯店點一道黃燜魚翅,就顯得離眼離色。高官大賈到蒼蠅館子要一盤麻辣雞爪,也是格格不入。但是,和北京城的涮羊肉二鍋頭一樣,西安的羊肉泡,上至國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都當眾吃得,毫不違和。典型的超脫美食屬性現象。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羊肉泡是怎麼來的

——曾經天下先的長安飲食。

長安第一次建都在公元前1134年,這時候的西周美食就冠天下。譬如“周八珍”,其中之一的“炮牂(zāng)”,就是羊肉的頂級菜式,弱爆如今的烤全羊。但是那時期烹飪還在初級階段,只有大鍋炸煮和燒烤。到了盛唐時期,長安城成了世界文明中心,飲食文化登峰造極。

不說武則天首創的洛陽水席,流行至今沒有絲毫改變,單說當年譽滿長安的豪華官府宴席“燒尾宴”,其極致的豪華,從宰相韋巨源在家款待中宗皇帝可見一斑。58道大菜,其中一道“看菜”,相當於現在的食雕,就集中70多個栩栩如生的舞女造型。宴會全場照明也別出心裁,用的是真秀女,手舉蠟燭,翩翩起舞。這個場景,被記錄在五代時的《清異錄》一書裡。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也正因為燒尾宴過於豪華,而且成為官場升遷喜慶必備排場,一般官員承受不起,只實行了20餘年。始於唐中宗景龍(707-710年),止於唐玄宗開元(713-741年)年間。《舊唐書·蘇瓌(gūi)傳》記載有終止事由,說的蘇瓌官升僕射,當了宰相還不舉辦燒尾宴,被人告了御狀。老蘇趕緊的上奏本:

臣聞宰相者,主調陰陽,代天理物。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臣見宿衛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稱職,所以不敢燒尾。

玄宗皇帝予以採納,不讓再搞燒尾宴了。

——中心東移,留下了樸素飲食,有了羊肉泡的故事。

繁榮昌盛的唐朝,亡於907年,更繁榮的宋朝,建於960年。中間這段時間史稱五代十國,也叫做“五胡亂華”,中國最亂的50多年。大宋王朝的趙匡胤,把都城建立在開封府,我國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得以東移。長安失去了中心的支撐,一千多年來,洗盡鉛華,只留下了樸素食物。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宋太祖趙匡胤還是本文的主角,故事記載在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裡。說他還未發跡時,在山西太原清油觀裡,救出一位女子,名叫京娘。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到了長安途中歇息,掏出冷硬幹饃打尖。一旁的羊湯店老闆見狀給盛碗熱湯,趙皇帝把冷饃撕碎泡了,吃了難忘。這個場景是最早的羊肉泡的記載

——羊肉泡的湯與饃。

按著飲食文化發展的邏輯,先有羊湯後有饃,然後才有羊肉泡。分述如下:

羊湯早有了,曾因好吃到亡國。肉湯,古人叫肉羹。《戰國策·中山策·中山君饗都士大夫》裡有個故事,說的中山國君,在聚會分發羊肉羹時,故意不給司馬子期,因而招來亡國之禍: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西安有個江湖外號,叫“饃城”。饃也是西安城的標識,跟羊肉湯並列,更是鐵搭檔,二者構成羊肉泡。饃從哪裡來,史傳三個來源:一說唐朝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請了外援軍隊,叫做“大食”,阿拉伯帝國軍隊,平定叛亂後准許他們留守長安。當時阿拉伯軍糧是我們後來“鍋盔”似的死麵餅子。他們叫做“飥爾木”,身上帶幾天就乾硬難下嚥。有了長安的羊湯泡著吃,就成了美食,於是流傳下來,名字也本土成“飥飥饃”。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後兩個說法都證實,餅是胡人傳來的食物。唐朝皇室本來有鮮卑血統,餅是胡人的食物,傳進華夏。這和後來的五胡亂華史實吻合,五代十國始有餅。譬如《續漢書》的“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太平御覽》的十六國趙皇帝“好食蒸餅”。

●正史顯示唐後的北宋皇朝才有羊肉泡饃。當然的開山第一次坐定在宋太祖趙匡胤頭上,顯得這道食物身世不凡。

羊肉泡的魅力

說三個故事:

——清末庚子之變,慈禧太后出逃到西安,吃了有名的橋梓口“天賜樓”羊肉泡饃,讚不絕口:

肉軟不糜,滋味甜美。

畢竟老佛爺影響大,吃羊肉泡饃就成了城裡時尚,促進了行業的發展。後來的“老孫家”、“鼎興春”、“義和樓”等十多家名店,都是受其影響而相繼出現的。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西安事變前夕,楊虎城用羊肉泡饃接待的蔣介石,牙口不大好的委員長吃著感覺甚好,肉嫩饃軟。離奇的是1947年陝西選國大代表,居然把羊肉泡派上用場。當時西安有報紙頭條標題:

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

——解放初期,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分別在西安用羊肉泡宴請過外國友人。當時的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吃後讚道:

我今天又一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

到了1986年,西安的羊肉泡正式入駐釣魚臺國賓館,躋身國宴正菜。2018年10月18日經西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佈為正式執行標準。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羊肉泡不僅是羊肉泡饃

——羊肉泡的內涵。

西安人說的羊肉泡,包括兩種完全不同的食物,外人分不大清楚。這兩種食物分別是“羊肉泡饃”和“水盆羊肉”。之所以外人不容易分清,因為都是羊肉帶湯加麵餅,細微之處餅不同,吃法也不一樣。大致的區別:

客、廚合作的是羊肉泡饃。食客進店點餐後,先得到一個大碗一隻餅,你先仔細把餅掰碎了,再由後廚羊湯煮好加肉,才能吃到嘴。

直接進食的是水盆羊肉。食客進店點餐後,直接得到兩隻餅和一碗羊湯,先單餅就湯開吃,第二個餅掰開泡湯吃。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吃羊肉泡饃很藝術。

一道普通飯食,能吃到通神境界,必有其過人之處。羊肉泡饃就在於吃法,能講究到相關部門出臺執行標準。主要內容:

①新鮮羊肉漂8小時,燜煮10小時;②以掰、撕、掐、抖手法把饃製成“黃豆粒大小的碎粒”;③成品上桌有伴碟:“20克辣椒醬、50克糖蒜、5克香菜等佐食”;④造型為“‘銀網罩蓋、雙魚浮頂’的特點,吃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⑤口感為“入口無湯汁,饃筋而韌,黏而滑,口味濃郁”;⑥羊肉泡饃新的英文名稱,為Pita Bread Soaked in lamp Soup.

正宗的西安人吃法就這樣,食客的核心技術體現在把饃搞成黃豆粒大小,還要均勻。廚師的核心技術在於煮,根據饃粒狀態判斷食客水平。合乎要求的按規程細心烹煮,生怕你挑出毛病;大小不一的隨意煮熟,反正你也挑不出好歹。不過外人看不出區別,都是肉香湯鮮饃軟。

羊肉泡饃:古長安的平民美食,一碗只幾片,一年就用萬噸鮮羊肉

——西安人吃羊肉泡的化外功夫。

水盆羊肉就是滿足吃,進店就上,來了就吃,吃飽走人。西安人的羊肉泡功力都表現在羊肉泡饃上,羊肉泡的社交特性才是硬核。一個人出門在外,談事交友,沒有一頓羊肉泡搞不定的,真要不行,那就再來一頓。

這個可不敢胡說。對於西安人,羊肉泡店,同時具有西餐咖啡廳、酒吧的社交功能,而且更實惠清靜,兩個人進店坐下來,一個饃少說要個把小時才掰斥完。這時間多少話也說得透徹,然後送後廚煮了,開開心心吃完走人。事談成了,肚兒也整圓了,和咖啡廳說事比,花的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附系列文章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