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朱標,生於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生母為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朱標自小就接受儒學教育,飽讀詩書,他本人又寬厚仁慈,禮賢下士,也因此,他是眾望所歸的皇位繼承人。


1.眾望所歸的儲君

元朝至正十五年九月,父親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長江沿線的戰略要地集慶,而長子朱標適逢其時地出生了。朱元璋聞訊,大喜過望,認為這是好兆頭,就命人在當地山上的岩石上刻字:“到此山者,不患無嗣。”隨後他越戰越勇,順利攻克集慶。

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朱標才滿五歲,朱元璋就請宋濂等大儒給朱標當老師,給他講授儒家經典。年少的朱標是個性格溫和的孩子,勤勉自律,學業進展很快,深得朱元璋喜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大軍所向披靡,有了自己戰略根據地,形勢一片大好,因此他自立為吳王,準備立足應天(南京),席捲天下。於是長子朱標名正言順地被立為世子,這一年,朱標不滿十歲。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1367年,十三歲的朱標已長成翩翩少年,朱元璋看著兒子一表人才,心下暗喜,就想讓他多多鍛鍊,學習處理政務,將來好接班。他派朱標回到老家祭祖,並當面告誡他:“古代聖明的君王都深知民間疾苦,所以能勤儉自律,體恤百姓。而你從小沒怎麼吃苦,不知道世事艱難、生存不易。此次外出,你務必要體察民情,瞭解民風民俗和民生之艱,為將來治理天下做好準備。”

朱元璋還讓朱標拜訪父老鄉親,瞭解自己當年的苦出身和打江山的艱辛,從而能夠珍惜這天下。在古代人們對祭祖十分看重,而帝王之家更是有隆重的儀式。這件事發生在朱元璋稱帝前夕,可見朱元璋對這個兒子的器重。朱標遵照父親的安排,行為得當,廣施恩德,頗有明君風采,受到朝野的稱讚。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國號“大明”,定都南京。朱標被冊立為太子,這一年他14歲,成為這個強大帝國眾望所歸的儲君。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2.朱元璋向左,朱標向右

如果拿歷史上的皇帝父子做比較,朱元璋和朱標,與秦始皇和公子扶蘇的關係很相似。一邊是雄才大略、征戰天下的千古一帝,一邊有希望成為休養生息、仁義寬厚的守成明君。兩者之間既有父子情深,又有政見背道而馳的矛盾。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可以說,在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之中,他最親密和最信任的人,除了患難與共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就只有長子朱標了。朱元璋立國以後,性格變得越來越猜疑和暴戾,動輒屠戮大臣,株連甚眾。馬皇后和太子朱標屢屢苦勸,他們兩人成為有效的平衡勢力,調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廷的這種高壓態勢。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但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不幸病逝,這個平衡被打破,只剩下朱標苦苦支撐,與朱元璋時常發生政見上的衝突。這場持續數年的政見衝突中,皇帝與太子常常發生口角乃至矛盾,然而,濃烈的親情又讓他們不能對彼此展開攻擊和責難。太子朱標已經參政多年,他是個極有主見的人,像個文雅的儒士,希望建立起一個太平盛世,在他的眼裡,天下應該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那樣的太平盛世,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樣壓迫天下。

明初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都株連很多人,其中許多罪名很輕甚至無辜的人慘遭殺戮。曾經一度,朱標的老師,大學者宋濂都差點因此被殺,朱標費了好大的勁才讓老師死裡逃生。朱標為此滿臉愁雲,卻是無可奈何。

據史料記載,朱標曾經勸諫父親:“父親您殺人過多,恐怕有傷和氣”。朱元璋沒搭理朱標,只是第二天把他叫過來,丟了一根佈滿荊棘的棒子在朱標跟前,讓朱標撿起來。見朱標一臉的不情願,朱元璋敲打道:“現在你面對的不就是這種困境嗎?我把這些刺都給你除掉,你才能安安穩穩地坐江山。況且我殺的都是壞人,有什麼錯呢?就算天下對此有所非議,我也在所不辭。”

朱標不贊同這觀點,他頂撞朱元璋:“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你當好聖明的皇帝,百姓自然都會當良民;你如果是桀紂這樣的暴君,天底下自然都是壞人。典型的“性惡論”遇上“性善論”,父子意見相左,可見一斑。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3.英年早逝留下的難題

1392年,就在馬皇后去世十年的時候,太子朱標竟然也不幸撒手人寰。關於他的死,正史裡面記載的是感染風寒,加上本身體弱多病,一病不起。然而也有許多人推測,認為朱標是因為與朱元璋長期爭論,精神壓力過大,導致抑鬱症,加速了他身體衰弱,所以才英年早逝的。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三》: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禮官議期喪,請以日易。及當除服,帝不忍。禮官請之,始釋服視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東,諡曰懿文。

朱標死前奉命去考察關中地區的長安,按照朱元璋的計劃,南京雖然有長江天險,富庶繁華,且是六朝古都,但是偏安一隅,在歷史上建都於此的又多是短命王朝,所以準備遷都。太子之死讓他備受打擊,遷都一事就不了了之了。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是更嚴峻的問題:太子已死,自己又垂垂老矣,這天下以後該交到誰手裡

這時候,朱元璋在世的兒子還有數人,但是朱元璋都不甚滿意。老四朱棣雖然很像自己,但是戾氣太重,而且重要的是,按照接班順序,他前面還有其他不成器的哥哥,輪不到他。廢長立幼,只會引起更大的麻煩。

那麼,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孫子輩,朱標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夭,朱允炆是實際意義上的長子)進入了他的視野。朱允炆跟他父親很像,溫和儒雅,友愛孝順,朱元璋愛屋及烏,特別寵愛這個孫子。於是,他力排眾議,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為了讓孫子順利接班,朱元璋將屠刀繼續伸向他的開國功臣——居功自傲的大將藍玉。1393年,藍玉因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殺,此案遭到殺害的有一萬多人,連傅友德、馮勝等名將功臣都受到牽連。史稱“藍玉案”

要知道,藍玉可是朱標的鐵桿死黨,更是戰無不勝的名將。朱元璋此舉本來是為孫子掃清障礙,而實際結果是,太子朱標一派的精英武將幾乎被一網打盡,只剩下一個末流的守城裨將耿炳文。

這就為“靖難之役”埋下禍根。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4.燕王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對於朱標之死,朱棣是發自內心感到痛苦的。作為老四,又並非嫡子,他與大哥朱標並沒有權力方面的直接衝突。他反倒是特別敬重和擁戴自己的大哥,因為朱標確實有大哥的樣子,孝順父母,關愛兄弟,甚至多次出面維護犯錯的兄弟,使他們免受暴脾氣老爹的責罰。所以剛開始,他並沒有野心。

但是,人是隨著形勢而變化的。大侄子朱允炆登基以後,重用儒生,一改朱元璋時代的強勢高壓政策,準備進行“文治”。與此同時,採取激進的“削藩”政策,向他們這些軍功顯赫的叔叔們下狠手。第一條尚且能忍,第二條就忍無可忍了。

歷史學家認為,朱棣在性格和能力上都很接近他的父親朱元璋,他有卓越的軍事才華,更是個志向遠大的野心家。他害怕被朱允炆手下這幫人整死,自然要先下手為強。於是,朱棣裝瘋逃回大本營北京,又哄又騙拉來兄弟們的精銳部隊,發動大軍一路往南,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靖難之役”。孱弱仁慈的朱允炆,按部就班的耿炳文,加上酒囊飯袋李景隆,怎麼會是名將朱棣的對手(沒有錯,在朱元璋手下,他確實是名將)。朱允炆就這樣丟了江山,而竊國者朱棣榮登大寶。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5.假設命題

回望這段歷史,我們試想一下,朱棣的皇位來得多麼幸運。裝瘋賣傻,朱允炆難道沒識破嗎?坐擁天下軍隊,朱允炆難道剿滅不了朱棣嗎?迂腐的朱允炆,他是心慈手軟,更是顧念親情,害怕罵名。然而,一念之間,天堂地獄之隔。

再試想一下,如果朱標能多活幾年,或者朱元璋能早死幾年,形勢將大不一樣。

首先,朱標一定會據理力爭,勸朱元璋慈悲為懷,少殺功臣,收效肯定是有的,人才數量有保證,至少留下以藍玉為首的武將集團。並且,朱標活著,朱棣絕不敢痴心妄想。

其次,有朱標的過渡,他可以親自教導朱允炆,作為父親,雖然寬厚,但是總有嚴厲的時候,朱允炆可以成長得更快。這可比一個隔代親爺爺的溺愛要有效得多。

再次,即使朱標像後來的明光宗那樣僅僅當個“一月天子”,他也有足夠時間做鋪墊,比如廣施恩德給大臣,比如考察更靠譜的輔政大臣,讓朝野都能感念他的恩情,報答給他的兒子。(參考後來明光宗朱常洛傳位給兒子朱由校,而他的兄弟朱常洵再也沒法爭權。)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更重要的是,皇位由朱標傳給朱允炆,要名正言順許多。要知道,在成熟的封建社會體系裡,“父死子繼”這個傳統,可比“兄終弟及”要合情合理得多,朱棣遠遠沒可能染指。

可是朱標早死,朱允炆從爺爺那裡直接接班,雖然也是嫡傳,可是中間跳過了一代,跨度太大,多少有點彆扭,而叔叔們都不服氣,朝堂內外就能理解。加上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削藩政策操之過急,打壓過了頭,激化了雙方的矛盾,給了朱棣口實。

因此,朱棣大軍一到,很多人都按兵不動,互相觀望,畢竟,這是你們朱家的家務事。而且,缺少藍玉這樣的名將強勢鎮壓,朱棣靠著他的軍事才華,步步為營,向南京進發,更是策反了敗家子李景隆,輕鬆打下京城,登基為帝。

朱棣大軍打進皇宮的時候,朱允炆點起了一把大火,隨後消失無蹤。在他慌忙奔逃的危機時刻,他或許還在想:父親若在,事不至此

(全篇完~)

太子朱標之死:明朝的轉折點,朱元璋痛哭不止,朱棣由大悲到大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